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风,从墙头吹过 路来森 (1)今天的院墙,一律用砖块垒起,有的人家,甚至在墙头上...

风,从墙头吹过

路来森

(1)今天的院墙,一律用砖块垒起,有的人家,甚至在墙头上,插满碎玻璃,或者拉上一道铁丝网,完全是一副“拒绝一切”的面孔。冷酷、生硬,人心之间,用一道道院墙,隔出一片片荒凉。一切,都冷了。而乡下的院墙,全是用土坯打制而成的。

(2)那种土坯打制的院墙,有一种纯朴、柔和的感觉。地面,是土的;院墙,也是土的,院墙,不过是一段高出地面的土地罢了。那时候的院墙,接地气,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土的院墙怕雨淋,所以,很多人家,就在墙头上,戴了一顶“草帽”,长长的一顶“草帽”,把墙头盖住,不至于雨淋之下颓圮了院墙。草帽,是用麦秸编制而成的。麦收之后的新麦秸一片金黄,所以,新戴了“草帽”的院墙,也一溜金黄,将整个乡村点缀得美丽迷人。一阵阵的麦香,正从那一道墙头上散溢开来。

(3)新戴了“草帽”的墙头,很美,仿佛一位穿了新衣的新人,处处都洋溢着新鲜的情味。空气在上面流淌,纯净似水。早晨,太阳出来了,璀璨的阳光,照满墙头,墙头上的“草帽”,便跳跃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每一道光线,都飘着缕缕的清香。站在庭院中望去,绚烂至极。一些麻雀,也迷离于这炫目的光芒,于是,就跳跃在“草帽”上,啄来啄去。一喙一啄间,每一只麻雀,都成为早晨的一个亮丽的光点。那样的早晨,是充满灵性的;那样的早晨,是饱满而有韵致的。

(4)乡下人对于院墙,是情有独钟的。

(5)土坯的院墙,总是那么实用。一年四季,上面楔满了众多的木橛子,木橛子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件。闲置的农具,比如镰刀、镢头、锄头,乃至于木犁,都会挂在院墙的木橛子上。乡下人总是把农事装在心头。开门即能望见熟悉的农具,农人的心中,才觉得亲切、觉得踏实。在他们眼中,每一件农具,都散发着那个季节里的光芒、那个季节的温暖。一把木犁,可以让他们看到春天里土地翻滚的景象,嗅到新鲜的泥土的气息;一把镰刀,他们的眼前就呈现出滔滔的麦浪,鼻翼就闻到了迷人的麦香;一把锄头,则让他们重新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和辛苦中对丰收的期望。每一件农具,都与土地有联系,都与庄稼有联系。农具挂在墙上,不是抛弃,而是重新出发前的一段必要的休养。

(6)冬天里,一场大雪落下。农具上,会挂满积雪。农人们就会拿上一把扫帚,轻轻地把农具上的缀雪扫掉,让农具重新呈现出它们本色的面目。轻轻的,轻轻的,那份心疼的滋味,也许只有殷实的农人才能体会到。

(7)那些年里,我的祖母,则常常把一捆艾草或者一捆天麻棵草(益母草)挂在墙头上。艾草和天麻棵草,是在秋天成熟的季节收割下、晒干后挂上的。祖母心细,她备下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别人。冬天里,谁家的孩子生病了,也许会用到艾草,以之“艾灸”。谁家的女人生了小孩,或者牲口生仔了,就会用到天麻棵草。祖母的心中,一堵墙头挂出的,是某种生命的意义。

(8)于我,更深刻的记忆,似乎还在于秋天墙头上的那些风景。

(9)秋渐深,扁豆蔓爬满了墙头,一串串的扁豆花,激情地开放着,随风摇曳。墙头跟,还栽植着几棵向日葵,大大的花盘,已结下了饱满的籽粒,沉甸甸地弯向地面。

(10)“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每天早晨,墙头上总会落满许多鸟儿。麻雀最多,还有喜鹊、白头翁,以及一些不知名儿的鸟儿。

(11)这样的早晨,我喜欢站立窗前,隔窗而望。

(12)花儿不怕,鸟儿不惊;花儿兀自开着,鸟儿兀自叫着。在乡村,人与自然,就是这样地相融着……

(13)其实,一堵墙,在乡村,是隔而不隔的。

(14)一堵土墙,大多很矮,隔墙相呼,是常有的事情。邻家的主妇,常常会各自站在自家墙的一边,把头探在墙头上,对面拉呱拉家常,拉世事;东家长李家短,乃至于世间“大事”,都会在这种隔墙闲聊中得到传播。邻里之情,也会在这种闲聊中,变得融融泄泄,生出一份世间大美好。墙里墙外,墙头记,难怪古人,会在一堵墙上,演绎出那么多繁富而又动人的故事。

(15)风,从墙头上吹过,季节之风,民俗之风。一堵墙头,也因此,变得单纯而又繁富。

(选自《岁月》有删改)

1.本文写了“乡下院墙”的哪些特点,请概括回答。

2.文章第(8)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1)新戴了“草帽”的墙头,很美,仿佛一位穿了新衣的新人,处处都洋溢着新鲜的情味。

(2)一把木犁,可以让他们看到春天里土地翻滚的景象,嗅到新鲜的泥土的气息;一把镰刀,他们的眼前就呈现出滔滔的麦浪,鼻翼就闻到了迷人的麦香;一把锄头,则让他们重新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和辛苦中对丰收的期望。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乡下院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①土坯打制;②纯朴、柔和;③接地气;④戴上草帽防雨淋,把乡村点缀得更加美丽;⑤实用;⑥隔而不隔。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院墙一年四季的印象,以及祖母在院墙上挂药草帮助别人的记忆,引出下文对秋天院墙风景的具体描绘。 3.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戴上“草帽”后的土墙的清新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土墙的热爱之情。②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运用“一把……”的句式,强烈地表现出农具带给农民的亲切、踏实的感受,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 4.①对乡下院墙的喜爱和怀念; ②对朴实、和谐的乡下生活以及美好人情的喜爱,对今天生硬、冷酷人际关系的憎恶; ③对乡下人助人为乐美好品质的赞美;④对淳朴的民风、民俗的深刻留恋. 【解析】 1.试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中的“而乡下的院墙,全是用土坯打制而成的”“那种土坯打制的院墙,有一种纯朴、柔和的感觉”“那时候的院墙,接地气,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很多人家,就在墙头上,戴了一顶‘草帽’……把墙头盖住,不至于雨淋之下颓圮了院墙,新戴了‘草帽’的院墙,也一溜金黄,将整个乡村点缀得美丽迷人”“土坯的院墙,总是那么实用”“其实,一堵墙,在乡村,是隔而不隔的”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2.试题考查句段在表达上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的作用。文章第8自然段主要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承接上文对院墙的印象和祖母在院墙上挂药草帮助别人的事,又引出下文对秋天墙头上的那些风景的具体描绘。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1)句子把“新戴了‘草帽’的墙头”比作“穿了新衣的新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戴上“草帽”后的土墙的新鲜的情味,抒发了作者对土墙的热爱之情。(2)语句“一把木犁……一把镰刀……一把锄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感情强烈地写出了农具带给农民的亲切、踏实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作者情感,可以抓住文中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考虑,也要分析作者对所描写对象所持态度看法。本文中,文章第1段把“乡下土坯院墙”与“今天院墙”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乡下土坯院墙的赞美,对今天院墙的否定。“那种土坯打制的院墙,有一种纯朴、柔和的感觉”“那样的早晨,是充满灵性的;那样的早晨,是饱满而有韵致的”表现了他对乡下院墙的喜爱、怀念之情。“一堵土墙,大多很矮,隔墙相呼,是常有的事情。邻家的主妇,常常会各自站在自家墙的一边,把头探在墙头上,对面拉呱拉家常,拉世事;东家长李家短,乃至于世间‘大事’,都会在这种隔墙闲聊中得到传播。邻里之情,也会在这种闲聊中,变得融融泄泄,生出一份世间大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下生活、乡下人、淳朴的民风民俗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从而从侧面表达了对现代人的关系的批判与厌恶。据此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         ”的歌手。他的成名作《          》 发表时第一次是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2.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元之(责备)

B.医治之(邀请)

C.一牛,老且跛(留下)

D.之使出(牵,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2)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3.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义。

 

查看答案

谢亭送别

许浑(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作文。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只是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盘温暖的饭菜;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的哭泣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宋威

①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②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关键贵在坚持。

③事业常成于坚持,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于从容的归客后边;疾驰的骏马落于缓步的骆驼后头。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36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④“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⑤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⑥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选自2017《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在第③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3.下面语句放在第几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