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其人来迎。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且杀鸡为黍,意极欢至。又语杨曰:“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阙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惟:只。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屋舍 俨然__________

(2) 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

(3)此殊不 __________

(4) 迫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

3.请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5.《昨梦录》中记述的“穴中村落”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回答。

 

1. 整齐的样子 于是、就 同“缺” 接近傍晚 2.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 3.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 落英缤纷) 4.(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只按人口分土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取食物罢了。 5.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和养蚕为主,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屋舍俨然: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遂,于是,就。 (3)此殊不阙也:这里是不缺的。阙,同“缺”。 (4)迫暮,与老人同出:接近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了。迫暮,接近傍晚。 2.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的句意是:于是那户人家又拿出酒来招待他们,酒味淡薄醇香,它的香味浓郁,是人世间所没有的。据此,这句话正确的句读应是: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 3.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解答时要注意成语必须出自本文。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惟,只;计口,按人口;授,分给;以,用来;蚕,名词作动词,养蚕;耳,罢了。 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梳理相关内容,概括重要信息。本小题要求比较“《昨梦录》中记述的“穴中村落”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相似之处”,由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皆出酒食”和乙文“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此殊不阙也”分析,两个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养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由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和乙文“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不可取食于人耳”分析,两个社会都是人人平等,生活幸福,没有剥削压迫;由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和乙文“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且杀鸡为黍,意极欢至”分析,两个社会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外思乡

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注释)①杜曲:可理解为美酒。

1.“杜曲黄莺可得知”一句采用______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断肠烟柳一丝丝”中“断肠”一词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并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的。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查看答案

默写

(1)一条条街道宽又平,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2)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 (《北冥有鱼》

(4)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使老有所终,___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9)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蒹葭》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无限惆怅。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杜甫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寄托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D.韩愈的《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在每年“火把节”来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山西部上空往往会出现片片瑰丽无比的红色彩云,犹如无数的火把一样在天际燃烧。

②这里既有连绵不断、层峦叠翠的苍山十九峰,又有水光潋滟的洱海万顷碧波。

③还有清澈见底、流淌不绝的蝴蝶泉以及岿然兀立的三塔……

④每到这个时候,当地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欢呼:“大家快来看啰,火把云烧起来啰!”

⑤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当地的云天景象——“火把云”。

⑥这些景观令慕名前来的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A.②③⑥⑤①④ B.②③⑥⑤④① C.⑤①④②③⑥ D.②③⑤⑥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