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③曰:“...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知伯:春秋末期在晋国执掌政权。②魏桓子:又称宣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任章:魏桓子的大臣。④憍(jiāo):骄傲,骄纵。⑤释:舍弃。

1.解释下而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索地________

(2)重欲无________

(3)而以吾国为知氏质乎________

(4)韩、魏于外________

2.下列哪一项中加点字与“以相亲之兵”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A.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物喜(《岳阳楼记》)

C.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D.尉首(《陈涉世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

(2)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

4.请简要分析知氏灭亡的原因。

 

1. ①缘故,缘由; ②满足; ③只; ④反击。 2.D 3.①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 ②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素取蔡、皋梁等地。 4.骄傲轻敌,贪得无厌。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无故索地: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故,缘故,缘由。 (2)重欲无厌: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厌,满足。 (3)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独,只。 (4)韩、魏反于外: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反,反击。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用。 A.认为; B.因为; C.凭借; D.用; 故选D。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君,您。与,给。以,来。骄,使……骄傲。(2)说,通“悦”,高兴。因,于是。索,索要。于,向。 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可知,任章给桓子的建议是通过满足知伯的“重欲无厌”来使他骄横,使他轻视敌人,进而引发其他人的不满,故知伯灭亡原因是:骄傲轻敌和贪得无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香雪意云垂野。

(注释)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中两处写“霜”,但表达作用却不同。上片的“霜”突出了__________,下片的“霜”突出了______________

2.本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的都是钱塘上元之景,这样写有何意图?

 

查看答案

分类比较是阅读散文集的一种有效方法。下面从《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中抽出几篇文章形成专题研究。请任选一个一专题,仿照示例,为专题设计一个研究主题。

A.《五猖会》《父亲的病》

B.《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示例:《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以“孝道”为研究主题,探究鲁迅对于“孝与不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气位同学的读后感标题选择合适的书名(填写字母)。

标题

①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读_______有感

②人生是永不休止的奋斗——读______有感

③见字如面  墨短情长——读______有感

书名

A.《昆虫记》B.《傅雷家书》C.《平凡的世界》D.《简·爱》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他设计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旅行时他们曾在印度洋肉搏鳖鱼,在红海追捕儒艮,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

B.《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红军领袖、红军将领形象,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C.《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受魏晋士风影响,蔑视礼法。他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他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挑战朱熹。他是作者称赞的人物。

D.《艾青诗选》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和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太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刘禹锡《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5)《诸葛亮集》中的“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6)“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告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