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3.本文反复写“看花”,有什么作用?

 

1.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母亲看到“我”消极生活的态度时的着急,努力克制自己的病痛与心痛的隐忍,刻画了一个深爱儿子、乐观坚强的母亲形象。 2.第一个“艰难”指母亲发病时身体极度虚弱,在弥留之际挣扎求生时的状态;第二个“艰难”指母亲所面对的儿子瘫痪、女儿未成年的生活困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艰难的一生的怜惜和对自己消极轻生的惭愧。 3.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面对新生活的积极态度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解析】 1.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解答此题可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面对“我”痛苦而又消极的状态时内心的焦灼;“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鼓励;“忍住哭声”是母亲努力掩饰自己的伤心,从而表现了母亲的刚强,作者以此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本题考查对文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并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母亲既要坚强面对瘫痪儿子的暴怒无常的脾气,又要忍受自己的病痛,和病魔作斗争,当她病痛的厉害时,她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她还有放心不下的事情,第一个“艰难”表现了母亲在病痛的折磨中努力求生的状态;结合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理解第二个“艰难”,即母亲要面对儿子的瘫痪和女儿未成年的压力,加之自己身体不好,还不想儿子让察觉,生活非常不易,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知道母亲忍着病痛照顾“我”,“我”却表现出的消极生活状态时的无比的愧疚,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怜爱。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要理解主题,并结合写“看花”的情节来分析。全文围绕“看花”来写,“看花”既是文章中心事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双腿残疾后暴躁消极,母亲想让“我”重新振奋起来,所以希望带“我”去看花,并在“我”答应后十分高兴,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文章结尾处的“看花”则是“我”重新振奋精神,积极生活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2)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出全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 B.淫慢则不能精(励:鼓励)

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 D.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君子行               因往晓

B.修身                刀劈狼首

C.有闻传之者             温故知新

D.非得一人井中也         我如浮云

3.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平平淡淡就无法实现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龄随同时光一起奔跑,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

B.《诫子书》中,“静”是一个核心词。“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淫慢、险躁”是其正面表现。

C.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

D.《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市计划三年建成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B.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C.同学们的课间操做得棒极了,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整齐划一的动作时时回荡在我们耳边。

D.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哪怕是孩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老师和家长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B.对待工作和事业见异思迁的人,最终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C.电影《芳华》上映后,许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却认为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生活以及一些战争场面都与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D.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期末考试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倦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B.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C.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炫,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

D.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漂然莅临人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