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还记得风雨坎坷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糙而充满了力量的手掌吗?还记得蓦然眺望窗外时,...

    还记得风雨坎坷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糙而充满了力量的手掌吗?还记得蓦然眺望窗外时,教我们感受温暖的那一寸温厚甜糯的阳光吗?还记得书海徜徉经典,曾经为我们传道解惑的字字真言吗?就是那一本经典,就是那一寸阳光,就是那一双牵我跨越山河的手掌……陪伴我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人世间,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强,任我一点点,一节节,成长为茂林修竹……

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③书写工整,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55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 诚信伴我成长 “人而无信,不知其所也。”吟诵着《论语》中的这句活,我的思绪也似乎跨越了千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给我讲曾参杀猪取信的故事。上学后,在课本上,我又看到了不少有关诚信的故事。其中“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 在宋庆龄小的时候,一天早晨,一家人正准备去李伯伯家做客。突然,她告诉父母:“我和小珍约好,今天上午我要教她叠纸花,我不去李伯伯家了。”爸爸说:“以后再教吧!明天再和她解释一下,再说,李伯伯家有你喜欢的鸽子,你不去会后悔的!”“不会。”宋庆龄想了想,说:“你们去吧,我在家等她,我不能失信。”妈妈想了想,说:“就按她的意思吧!有句话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有道德的人要讲信用,不能自食其言。”就这样,宋庆龄一个人在家等小珍。11点了,小珍还没来,宋庆龄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来了,听宋庆龄说小珍没来,爸爸说:“唉!要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 宋庆龄却说:“不。没有来,我也要等。虽然没有等到,但我心里很坦然。”宋庆龄就是这样,从幼年起,终身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自食其言。 看看宋奶奶的童年,再想想自己,我不禁有些汗颜了。 记得有一回星期六,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走前说:“要好好写作业,不能贪玩。”可我总是忍不住,我打开了电脑,痛痛快快地玩了一上午。“吱……”随着门响,爸爸妈妈回来了,我赶紧把电源一关,装着写作业,可是一上午,作业连一个字也没写,爸妈一看就知道我一上午都在玩电脑,我只好承认错误,惭愧地低下了头。 中午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做了美味大餐,边吃边对我亲切地说:“咱们现在要从小做到诚实守信,不说谎。拥有诚信,你的世界会无限美好,精彩。” “拥有诚信,世界会无限美好,精彩!”爸爸妈妈的话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了根。在人生之路上,我一定要带着诚信上路,踏出一路风光! 【解析】 此题是半命题作文。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别人的关怀,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师长,还有同伴甚至社会人士,这就是“伴”的意思。成长是一条道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的“相伴”,很多情感的“相伴”。题意明确了,那么文章就好写了。可以从三个方面(父母时时关爱、师长日日教诲、同学随时帮助)各选一事例,写母爱、师情、友情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重点写一两件事,点面结合,说明它们在时刻陪伴着我走成长之路。所要注意的是,文题要突出“伴”的事物,语言要生动,含义要丰富,文章中在叙事写人时,要适当地抒情,赞美这些美好的“相伴”。叙事作文不仅要把事件“叙完”,而且还要“叙好”,这个“好”,不仅是指语言要生动,还指方法上的巧妙运用,比如叙一件事,不足以说明一段生活的状况,多叙几件又比较麻烦,所以就要采用详略结合的写作,叙写一件事以后,再“推导”一下,再“引申”一下,再“联想”一下,把事件的“点”引到生活的“面”上去,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了,意义就深刻了,文章就写“好”了。 文体一定要写成记叙文。 题目参考:好书伴我成长;自信伴我成长;亲情伴我成长;好习惯伴我成长。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3.本文反复写“看花”,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2)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出全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 B.淫慢则不能精(励:鼓励)

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 D.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君子行               因往晓

B.修身                刀劈狼首

C.有闻传之者             温故知新

D.非得一人井中也         我如浮云

3.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平平淡淡就无法实现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龄随同时光一起奔跑,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

B.《诫子书》中,“静”是一个核心词。“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淫慢、险躁”是其正面表现。

C.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

D.《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市计划三年建成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B.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C.同学们的课间操做得棒极了,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整齐划一的动作时时回荡在我们耳边。

D.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哪怕是孩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老师和家长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B.对待工作和事业见异思迁的人,最终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C.电影《芳华》上映后,许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却认为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生活以及一些战争场面都与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D.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期末考试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