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李章,字第公,河内怀人也。章习《严氏...

(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李章,字第公,河内怀人也。章习《严氏春秋》,经明教授,历州郡吏。岁中拜侍御史,出为琅琊太守。时北海安丘大姓夏长思等反,遂囚太守处兴,而据营陵城。章闻,即发兵千人,驰往击之。掾史止章曰:“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章按剑怒曰:“逆虏无状,囚劫郡守,此何可忍!若坐讨贼而死,吾不恨也。”遂引兵安丘城下,募勇敢烧城门,与长思战,斩之,获三百余级,得牛马五百余头而还。兴归郡以状上帝悉以所得班劳吏士。

(有删改)

(注释)①经明教授:通习经典,教授学生。②侍御史:官名。③掾史:官名。④上帝:皇帝。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兴 归 郡 以 状 上 帝 悉 以 所 得 班 劳 吏 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夏长思等反:

(2)掾史章曰止:

(3)坐讨贼而死若:

(4)遂兵安丘城下引:

3.下列选项中,与“以状上帝”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策之不其道(《马说》)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出师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逆虏无状,囚劫郡守,此何可忍!

(2)遂引兵安丘城下,募勇敢烧城门。

5.你如何看待李章擅自出兵的行为?谈谈你的理解。

(补充设问)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李章惩处豪强态度坚决、行为果断的一项是(  )

①经明教授,历州郡吏

②岁中拜侍御史,出为琅琊太守

④章闻,即发兵干人,驰往击之

⑤若坐讨贼而死,吾不恨也

⑥悉以所得班劳吏士

A.③⑥ B.④⑤ C.②⑥ D.①⑤

 

1.兴归郡/以状上帝/悉以所得班劳吏士。 2.(1)谋反,反叛 (2)阻止 (3)如果 (4)引导,率领 3.D 4.(1)反叛者如此胆大,劫走并囚禁了郡守,这怎么可以容忍! (2)于是(李章)率领士兵去安丘城下,招募一些勇敢之士火烧城门。 5.示例一:幸亏李章及时出兵,才能够平定叛乱,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在情况危急的时候,作为地方长官就应该不被僵化的科条法令束缚,而应该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示例二:李章擅自出兵的行为过于草率,科条法令是一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地方长官更应该以身作则,且李章军力微弱,一旦失败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6.B 【解析】 1. 无 2. 无 3. D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以”,为介词,可译为“把”。A项为动词,可译为“认为”。B项为介词,可译为“因为”。C项为介词,可译为“按照”。D项为介词,可译为“把”,意义和用法同题干所给句子。 4. 无 5. 无 6. 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9原创)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问题。

及文姬(蔡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有删改)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选自《魏源集》,有删改)

魏收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有删改)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文状:文书。②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③原:原谅,此指赦罪。④一足:走一步。⑤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⑥一啜(chuò):尝一口。⑦魏收:北齐人。⑧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⑨调:嘲笑。⑩夏月:夏季。⑪讽诵:背诵。⑫顾:只是。⑬鞍乘:马上车内。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诚 实 相 矜 然 文 状 已 去 奈 何?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惜疾足一骑何:

(2)谈沧溟之广以为海知:

(3)欲以武艺自达:

(4)顾在官既:

3.下列选项中,与“操感其言,乃追原”中的“乃”字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B.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下令(《曹刿论战》)

D.久而和(《送东阳马生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2)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①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同时,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古代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还往往要取一个或几个“号”。

②“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乳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

③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已知的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寿”等。到魏晋南北朝,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近世即以新中国成立后而言,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多用“卫东”“向东”“卫红”“立新”等。

④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⑤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三国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⑥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晋代山涛字巨源,山中波涛自然是巨大源头;宋代陆游字务观,游与观相关等。

⑦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等。

⑧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明代帝王则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明仁宗朱炽(火),其孙明宣宗朱瞻基(土),其后为明英宗朱祁镇(金),明宪宗朱见深(水)等。

⑨五是以伯(孟)、仲、叔、季排行为字。东汉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此外,还有取于古语、诗词和成语等情况。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为:大雁渐渐飞到陆地上,它的羽毛可用于礼仪饰品,吉祥。

⑩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等。

⑪时至今日,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其实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了。随着网络流行,博客、微信兴起,五花八门的博客名称、微信名称其实就是当今的“号”。

(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给选文加一个副标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名”的概念极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

B.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义相比附”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C.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下对上、少对长;而字则用于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尊称。

D.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与当时文学的发达关系不大。

3.结合选文,请简要概括名与字的关系有哪几种?

4.从下面任选其一,说明属于名字中的哪种关系。

①欧阳修,字永叔。  ②岳飞,字鹏举。  ③毛泽东,字润之。

(素养提升设问)

5.你知道哪位古人的号?结合所学知识和选文内容说说其号的含义。

6.下列微信名称,你喜欢哪一个?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内容,推断微信主人的有关信息。

笑笑先生 都要好好的 奋斗青年

梨乡鼓韵 兰芽浸溪

 

查看答案

(2018天津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2.(原创)第④段中加着重号的“它”,指代什么内容?

3.(改编)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

(2)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3)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4)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4.(原创)选文第①段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5.(改编)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2018衡阳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泥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

2.(原创)请概括“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的原因。

3.文章第②段加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

5.(原创)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有哪些好处?

6.(改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壤是细菌的乐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细菌,有圆形、椭圆形的,还有丝状的。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查看答案

(2018东营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査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原创)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大量”能否删去?为什么?

3.(原创)第③段运用“偷听”“自言自语”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4.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原创)选文②③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7.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