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突破训练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第17首
使至塞上
[唐]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突破训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第16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突破训练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怒”二字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第14首
赤壁
[唐]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突破训练
1.“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B.诗的前两句记叙,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C.这首诗为咏史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D.诗人借题发挥,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宋·陆游《放翁家训》)
文段二: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②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宋·包拯《包拯家训》)
文段三: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③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④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琅琊王氏家训》)
文段四: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⑤,陷于大恶,入于刑辟⑥,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宋·司马光《家范》)
(注释)①锐:精锐。才锐,指才思敏捷。②茔:坟地,大茔指祖坟。 ③推:推辞。 ④宗族: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⑤不肖:指子弟不好,没有出息。⑥刑辟:刑法;刑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兄当以为忧 忧:
(2)不从吾志 从:
(3)临财莫过乎让 临:
(4)不患不慈 患:
2.下列选项中,与“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的“而”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B.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C.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D.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五者,立身之本。
(2)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4.文段二表现了包拯怎样的品质?
5.文段三中将“信”作为“立身之本”的第一条,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