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呼和浩特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提示:认真阅读注解,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年代及与年代有关的历史背景。)
一面
阿累①
①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②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③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④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⑤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②。《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⑥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③老板走了过来。
⑦“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⑧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⑨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⑩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⑪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⑫“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⑬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⑭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⑮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⑯“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⑰“是的。”我低低地说。
⑱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④。
⑲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⑳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21)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22)“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2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24)“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25)“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26)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27)“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28)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29)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30)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31)“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32)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33)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34)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注【解析】
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
2.请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鲁迅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
3.结合文章的背景,请你说说文中第段加横线的句子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4.文章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5.在《一面》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师傅?请你任选一个称呼作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6.选文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冷墙
孙毛伟
①小区里报名开通共用暖气的业主名单一张贴出来,玉灵就去看了。她希望看到尽量多的业主用共用暖气,这样每家分摊下来的费用可以少一些。
②虽然大多数业主都报了名,但还是有二十多家没在名单上。玉灵心里嘀咕开了:这些人太自私了,明摆着想占大家的便宜。 大家用暖气把整个楼都温暖了,这些不交暖气费的也能享受隔墙取暖了。
③玉灵特别留意了一下自家隔壁的邻居 403 室,果然没在名单上。她早就料到他们不会花这个钱。她一直对这家人看不惯,特别是那女的,抠门都抠得离奇了,一辆破自行车天天要乘电梯推到楼上。她寻思就那破车扔到大街上也没人要,还怕被偷了?卖个废品跟收破烂的三毛两毛钱也争个不休,也不怕丢人。所以做邻居这几年,她就几乎没跟这家人说过话。
④玉灵家的书房和 403 室是一墙之隔,想想自家花钱换来的热乎气儿会通过这道墙传过去,她气就喘不匀,就浑身不自在。
⑤供暖那天,玉灵把家里每个房间暖气的开关都打开,唯独把书房的暖气开关关得死死的,让书房变成了冷宫。老公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我要让这面墙成为冷墙,让墙那边这家人别想这么舒舒服服地蹭暖。 老公说你这是既害人又害己,犯得着吗?她说,你还别这么说。我这是打击投机,维护正义!老公无奈地摇头。
⑥这天玉灵下班回家,进门就发现卧室地上都是水,靠近暖气片的墙上湿了一片,暖气也停了,找物业问才知道是她家卧室暖气开关坏了,水从那里泄漏了。物业师傅说发现水从你家门下缝隙流出来,室内还有嗤嗤的响声和热气,估计是暖气开关坏了。要不是及时关闭了管道井里的暖气阀门,漏水到现在可就麻烦了。
⑦玉灵连忙致谢,可物业师傅说,你也别感谢我,要感谢你应该感谢你家隔壁 403 室的邻居,是他们先发现情况告诉我们的,要不然我们也不知道。
⑧玉灵感到很意外,但心里还是热乎乎的。老公说,亏了这位邻居,要不这“水灾”还不知要发多大呢!咱该去谢谢人家啊!玉灵也觉得这事于情于理都应该上门致谢。
⑨玉灵和老公敲开了 403 室的门,一进门就觉得室内挺冷的。女主人连说客厅暖和,到客厅坐,热情地把他们让到客厅。
⑩客厅果然温暖如春,一台落地空调制热开得很足。让他们奇怪的是这本来布置挺不错的客厅里却突兀地摆着一张双人床。
⑪女主人似乎看出了客人的疑惑,说,我们家人平时在家的时候不多,所以也就没开通共用暖气,取暖就在一个房间用空调就行了。我这套房别的几面墙都是冷墙,就这间的一面墙是和你们相邻的,所以我们就临时搬到这屋来住,也能让你们家的热损失少些,就算是抱团取暖吧。
⑫玉灵忽然觉得心里呼隆隆一声响,她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心里一直竖着一道墙,一道冷墙。刚才,这道墙倒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 ①~⑤ | ⑥~⑧ | ⑨~⑫ |
主要情节 | 小区开通共用暖气,邻居未开通 | 玉灵家暖气漏水,邻居帮忙 | 玉灵了解了邻居不开通共用暖气的原因 |
玉灵的心理 | A | 感谢 | B |
2.选文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请谈谈你对选文第⑫段结尾处“刚才,这道墙倒了”的理解。
5.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冷墙”的妙处。
(2018荆门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两张纸条
①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来。
②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③“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④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字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⑤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⑥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⑦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苍天有眼。
⑧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这就是您老遇见的好人?
⑨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⑩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⑪出院后的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口询问,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⑫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儿,一直脱不开身……
⑬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⑭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⑮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⑯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⑰我没好气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⑱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⑲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
(1)冷淡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纠结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
3.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第⑰段中“我没好气地说”,请补写出“我”会说些什么?
5.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26首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突破训练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的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而热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第25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突破训练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词末有“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感慨“可怜”。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第24首
春望
[唐]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突破训练
1.结合颔联的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颔联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诗人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