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第1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

第1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突破训练

1.“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歌首联写农家在丰年拿鸡和鱼招待客人。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村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1.“足”,“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赞誉了淳厚村民的热情好客。 2.示例一: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只要不畏惧,勇于奋进,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绝处逢生,获得新的希望等)。 示例二:相信人生无路之时,仍有希望,一定有通途。 3.“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4.D 【解析】 1. 无 2. 无 3. 无 4. D A项“鱼”表述错误,“豚”指猪肉;B项“丰收后的喜悦”表述错误,应为“祈求丰收”;C项“不愿”的心理活动表述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篇目)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木槿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与母亲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小弟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 ,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有删改)

1.随着时间的流逝,木槿花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对木槿花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

(1)木槿花生存环境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在几经洗劫、遭受磨难的小园里,被钢筋、水泥等压在底下;在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的小园生长。

(2)木槿花命运的变化:开出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显得很奇特→________________→高了许多,枝繁叶茂。

(3)作者对木槿花态度的变化:__________→震颤→期待又怀念。

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来写其他各种花?

3.赏析文中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

4.文章主要为了表达对木槿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第②段却写木槿的平庸和作者的不曾留意,这是为什么?

5.文章主要记叙了木槿花在环境艰难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成长,这给了你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2019 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对诚信人

徐树建

①江海牢记父亲嘱托,诚信经营正直做人,可利润微薄举步维艰,这使他对“诚信”动摇起来。父亲这天一大早领他到集市上闲逛。

②父亲在一个蹲着卖鱼的农家少年前停下了,一只面盆里养着十几条大大小小活蹦乱跳的各色杂鱼,像是野生鱼。父亲说:“这鱼我全要了,多少钱一斤?”卖鱼少年畏缩地说:“我没有秤,这些鱼肯定二斤出头,算二斤吧,一斤三块,一共六块钱好不好?”

③父亲吃惊地说:“这鱼是野生的啊,你可不要卖错了。”少年低声说:“不是的,这些鱼是我在养鱼塘里抓的,不是纯野生鱼。”父亲掏钱买下,在另一个摊位上秤了下,二斤半,父亲对江海说:“这世上还是有诚信之人的。”江海说:“可因为诚信,他少了收入,他本可以挣更多的钱。”

④父亲身后忽然有人怯怯地开口了:“先生,是您买了我儿子的鱼吧?”父亲和江海诧异地回头一看,问话的是位农妇,她身后站着那个卖鱼的少年,此刻他脸更红了,双手不停地绞着衣角。父亲点点头,那农妇难为情地说:“先生,这鱼,我们不卖了,我把钱还给你好不好?”说着递过那六块钱。 二人一听明白了,这母亲一定后悔儿子把鱼卖贱了。 父亲有点恼怒,好不容易给儿子找了个标杆,一眨眼却给这农妇拔了。父亲话里略含了怒气,说:“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还带反悔吗?”

⑤那少年更窘了,那农妇也是越发难为情,蚊子哼似的开了口:“先生,不是我们反悔,是这鱼吃不得,这装鱼的面盆是洗脚用的,我儿子不懂规矩,对不起!”这儿的农村人认为脚盆是不洁之物,不能盛放吃食的。父子面面相觑。少年接过鱼后江海问道:“这些鱼你怎么处理呢?”少年答道:“放掉,卖给谁都不好。”

⑥望着那对母子走远,父亲感叹着说:“江海,你看到了吗? 这农妇才是最讲诚信之人,有其母方有其子!”江海一脸迷茫,说:“这一来,这对母子的收入不是更少吗?”父亲看着江海,说:“可是,如果你以后再来买鱼的话,会对这对母子的摊位视而不见吗?”

⑦父亲的话就像闪电,划过他浑沌的内心。耳朵里只听得父亲字字用力地说:“诚信做人,失去的是暂时的,得到的是长久的;失去的只是一时的物质利益,得到的是永久的心灵安宁!”

⑧过了好多年,江海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时时记住那对母子,生意越做越大。

⑨这天,他和商界一位重量级新秀为一笔生意展开了谈判,双方越谈越投机,最后成功签约,那新秀说:“你开的条件并不是最优厚的,可你是位诚信之人!”江海万分感慨,说:“这得感谢一对卖鱼的母子。”他把当年的往事讲了。

⑩那新秀听了激动得不能自持,叫道:“我就是当年用脚盆装鱼的农家少年……是母亲的光辉一直照耀着我啊!”

(《小小说月刊》2018年0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一对诚信人”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3.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4.作者笔下的江海和卖鱼母子都是讲诚信的人,他们的伟大之处对你今后的人生之路有什么启迪?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卖白菜

①我十二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并不时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她终于下了决心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②“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③“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④“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留着我们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⑤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动不动就抹眼泪?”

⑥母亲掀起衣襟,擦掉我脸上的泪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我和母亲把一百零四棵白菜从娇嫩的芽苗,侍弄成饱满的大白菜。那菜的每一片叶子上都留下了我们的手印,但母亲却把它们一棵棵地卖掉了……

⑦集市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母亲让我帮她把白菜送去卖。我嘟囔着说:“我还要去上学呢。”母亲抬头看看太阳,说:“晚不了。”我看到母亲脸色不好,便不情愿地背起那只装了三棵白菜、上面盖着一张破羊皮的篓子,沿着河堤南边那条小路,向着集市踽踽而行。

⑧终于到了集市上。母亲让我去上学,我刚想走,突然看到一个老太太朝我们走了过来。她走到篓子前,蹲下,揭开篓子上的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翻着。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啊!”

⑨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石头蛋子了!”

⑩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你的儿子吗?”

“是老小,”母亲点点头,转过头批评我,“小孩子,说话没大没小!”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来,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冲着她嚷道:“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像吃了枪药一样?”老太太嘟囔着,还是一个劲地撕扯菜帮子。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枯的菜帮子全部剥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白菜。在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是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拿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老太太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浮现出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不禁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

因为偏头痛,母亲算了一会儿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柴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将信将疑的目光盯着我说。

“那你自己算!”我说。

㉑“这孩子,说话真是冲。”老太太低声嘟囔着,从腰里摸出一块肮脏的手绢,一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蘸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了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细数着。

㉒等我放了学回到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坐在灶前发呆,那个竹篓子摆在她的身边。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用一种让我一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㉓“娘!”我哭着说,“我……”

㉔“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脸颊上。

㉕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坚强的母亲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读者》2018.7.5,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的作用。

2.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老太太低声嘟囔着,从腰里摸出一块肮脏的手绢,一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蘸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3.文章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苦瓜,蜂蜜和外婆

袁贻辰

①记忆里,我的高三透着一股涩涩的蜂蜜味道。

②那是独属于外婆的特色菜——冰镇苦瓜散发出的诱人香气。苦瓜洗净了,切片,裹上厚厚的蜂蜜,再塞进冰箱。等到中午放学的我跨进家门,这道冰冰脆脆又甜甜苦苦的菜就上桌了。

③算上那年,我和外婆已经整整相伴17年了。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把还是婴儿的我扔给了外婆和外公。那是1992年,身为高中教师的外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

④我成了她最后一个学生。

⑤笔都拿不稳的年纪,我活动的空间被外婆束缚在了一张书桌上,我要练字,还要写日记。我不懂日记是什么,桌子那头的外婆就问我,想不想妈妈。

⑥七八岁的孩子一下子被戳中了伤心事,我哇哇大哭。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北京,一年到头见不到人。外婆摸摸我的头说,给你妈妈写点东西吧。

⑦有时候日记写一阵哭一阵,外婆就一把抱起我,搬到椅子上,指着密密麻麻的中国地图,告诉我,那里是北京,这里是四川。那距离可真远,她的手掌抻开了也无法抵拢。

⑧好像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用文字去面对离别和失去。过早伤春悲秋的年纪里,我一撇一捺地写着自己心里的难受。外婆在一边看着我,从来都是笑,眼睛眯着,勾勒出一个弯弯的弧度,嘴角露出甜甜的酒窝。

⑨后来我才知道,外婆的人生里,苦难才是最浓重也最熟悉的底色。

⑩“文革”时地主出身的外公遭到批斗,外婆听见了,大着肚子一个人冲到校园,她站在外公面前,像个护崽的老母鸡。生舅舅的时候,家里被抄了砸了,外公和她躲进了深山密林。每天喝泉水度日,偷偷摸摸地趁着黑夜跑去亲人那儿拿粮食。

没有产房也没有助产士,外婆一个人把孩子生了下来。她给舅舅取名一个“涌”。外婆说,那段日子让她忘不掉的总是那眼泉,咕咚咕咚,源源不断地涌出水来,像希望一样。

这个农民的女儿似乎很能从苦哈哈的日子里找到那么一丝甜意。就像在每一个缺失母爱的日子里,她给我的生活裹上的那层厚厚的蜜。

后来北漂的日子,我在冬天睡过没有暖气的屋子,裹着三层衣服冻得直哆嗦;也吃过浑水煮的面,坐在垃圾堆里完成三天两夜的采访;还踏过深一脚浅一脚的淤泥,在刚发过洪水散发恶臭的村落穿梭。

在冻得发抖的屋子里,我的手一遍遍划过手机屏幕,看着作者一栏自己的名字偷偷乐;在垃圾堆里结束采访时,我给编辑打去电话,噼里啪啦有点兴奋地讲述那个故事,一点也没注意到我的衣服好像已经臭了;在洪水村被蚊虫叮得满身是红包的时候,我甚至忍不住在朋友圈晒出来,写下“痛并快乐着”。

不知怎么的,这时候总是能想起她。

我是她带大的第四个大学生。跨越30多年,生活条件改善了,食物也变得多样了,唯一没变的,好像是外婆有些糟糕的厨艺。冰镇苦瓜算是她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食物了,高三那年几乎三天两头就得和这道“外婆家招牌菜”打个照面。 那东西看起来很好做,可工作后的我无数次尝试,却怎么也做不出外婆饭桌上的那种味道。

我后来想,那道外婆的招牌菜也许只有她能掌握苦和甜的奥秘。80余年的人生让她清楚知道苦瓜的厚度如何,苦味又如何,又知道抹上多少蜂蜜最为适宜。

最后一次吃到冰镇苦瓜,是高考结束的那个中午。外婆眼睛红了,她说:“你是我这辈子教的最后一个学生。”

“毕业快乐。”她夹了一大筷子冰镇苦瓜给我。

我鼻头酸酸的,最后瓮声瓮气地回了一句:“外婆,毕业快乐!”

(选自《人民周刊》2018 年第 5 期,有删改)

1.文章以“苦瓜,蜂蜜和外婆”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外婆在一边看着我,从来都是笑,眼睛眯着,勾勒出一个弯弯的弧度,嘴角露出甜甜的酒窝。

(2)我鼻头酸酸的,最后瓮声瓮气地回了一句:“外婆,毕业快乐!”

3.“我”为什么说自己成了外婆最后一个学生?

4.文章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5.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补充设问)

6.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文中外婆做的冰镇苦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2018河南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先是一,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6.文章在第④段提到父亲“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在第⑩段才交代父亲腿断的原因,这样安排具有怎样的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