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章2: 缺角的花毛毯 ①她病了。 ②确切说,是病犯了,心梗,已经搭了四个支架。...

文章2:

缺角的花毛毯

①她病了。

②确切说,是病犯了,心梗,已经搭了四个支架。医生说,再搭,危险系数会很大。她不想临走再挨一刀,于是放弃了。

③可是,有一件事,她始终放不下。她有一个女儿,生下来三天就给人了。临走,她想见见这个女儿,如果能听她叫一声妈,就死而无憾了。

④说起小女儿,她满心愧疚,可想想,又怨不得自己。如果不是婆婆趁她住院的当儿把小女儿送给不会生育的好姐妹,她拼了命也会拦住。婆婆也心疼小孙女儿,可更想要个孙子,又怕她以“拉扯不过来”为借口拒绝再生,才起了狠心。

⑤她几次下决心,把小女儿要回来,都没好意思张口。好姐妹每天都把女儿抱来给她看,饿了,就和大女儿一起偎在她怀里吃奶。大女儿的衣服和玩具也都是好姐妹买的,跟小女儿的一模一样。好姐妹还隔三岔五给她买衣服和化妆品。最让她释怀的,好姐妹向她保证,即便以后能生了,也不再要孩子。

⑥正当她为小女儿有了个好去处而倍感欣慰时,好姐妹和小女儿却突然从她跟前消失了,不,是人间蒸发。偏偏这时,大女儿生病住进医院,婆婆说,别为了抓不着的,却丢了跟前的。她的心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她开始痛恨好姐妹。从此,她心里烙下一片痛,无休无止。

⑦那天,她一边择菜一边思念起小女儿,今天是女儿20岁生日,小女儿如今在哪里?她是不是和大女儿一样,最爱吃青豆炒肉末?择完菜,起身去厨房,跟前猛地一黑,一头栽在地板上。那是她第一次住进医院。从医院出来,她的心脏多了一个支架。支架上,仿佛黏附着小女儿的气息。气息里,仿佛藏匿着一枚枚尖针,戳向心里的那片痛。随着心脏支架的增多,小女儿的气息越来越浓郁,她的心越来越疼,如刀绞。

⑧她做出一个决定,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找回小女儿。亲朋好友纷纷加入帮她寻找女儿的行列,很快,有了小女儿的消息。

⑨小女儿是拿着一条缺了一个角的花毛毯来到她身边的。她抖抖擞擞从枕头底下拿出那个毛茸茸软和和的小三角,和花毛毯缺失的那个角相对接,严丝合缝。她一把将小女儿搂在怀里,泪如泉涌。

⑩小女儿乖巧懂事,比大女儿更细腻,更温顺,更像贴心小棉袄,小嘴儿也甜得很,左口一个妈,右口一个妈,喊得她心花怒放。

⑪为了弥补和减缓对小女儿的亏欠和内疚感,她在遗嘱里将那幢将军楼赠予小女儿。半年后,她平静而安详地走了。

⑫办理完后事,小女儿找到大女儿,把手里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递给姐姐。姐姐问为什么,妹妹说,我不是妈妈的女儿。

⑬妹妹解释说,五岁那年,妈妈的小女儿得了一场大病,我妈把房子都卖了,但最终没能挽留住小女儿的生命。我妈没有勇气面对妈妈,于是“消失”了。我是我妈从路边捡来的。我妈为了报答妈妈当年对她的一片恩情,为了减缓心里那份不可言说的愧疚和疼痛,所以让我……

⑭姐姐说,妈妈住进医院前一天就知道她的“小女儿”走了,你来的那天,妈妈就看出,你右手腕的那颗痣是文上去的。

⑮妈妈为什么假装不知道?

⑯妈妈说,她不想让她的好姐妹和她一样,一辈子心怀内疚和疼痛。

⑰姐姐拿过那条缺了一角的花毛毯,还给“妹妹”,说,告诉阿姨,妈妈说,女儿跟着她,妈妈放心……

⑱妈妈还说,如果阿姨同意的话,就让大女儿认她做干妈。

(选自《新青年》,有删改)

1.选文以“缺角的花毛毯”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文章标题/把握文章线索)

2.选文第⑬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记叙顺序)

3.选文在叙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写作特色)

4.第⑰段中“妈妈说,女儿跟着她,妈妈放心……”,请你联系上下文概括“妈妈放心”的原因。(原因分析)

5.从那块“缺角的花毛毯”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文章主旨情感概括)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意理解辨析)

A.文中“她”的婆婆当初之所以送走小女儿,是因为觉得“她”一个人拉扯不过来。

B.“她”真正的小女儿在五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

C.文中的“小女儿”最终放弃了“她”留给自己的遗产,并签订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D.“她”在“小女儿”来看“她”的第一天就通过“小女儿”右手腕的那颗文上去的痣断定自己的小女儿不在了。

(补充设问)

7.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的心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2)支架上,仿佛黏附着小女儿的气息。气息里,仿佛藏匿着一枚枚尖针,戳向心里的那片痛。(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①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其展开叙述;②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交代了好姐妹和小女儿当年“消失”的原因。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3.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意思对即可) 4.“她”以善良体察善良,她相信好姐妹没有亏待自己逝去的亲生女儿,不想让她的好姐妹心怀内疚和疼痛。(意思对即可) 5.“她”及“她”的好姐妹,让我们看到了亲情、友情的伟大,从而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意思对即可) 6.A 7.(1)用“撕扯”这个动词把心里抽象的痛苦化为具体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她”因为失去了小女儿的消息,还要急着照顾生病住院的大女儿的那种痛苦、无助的心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对小女儿的思念比喻为戳向心里的尖针,写出了“她”的痛苦以及思女心切。 【解析】 1. 2. 3. 4. 5. 6.A项可结合文章第④段“婆婆也心疼小孙女儿,可更想要个孙子,又怕她以‘拉扯不过来’为借口拒绝再生,才起了狠心”,可判断选项中婆婆觉得“她”一个人拉扯不过来,表述不正确。 7.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章1:

老杨树下

舒小骅

①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砍价。师傅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打圆场:“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②“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③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儿,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④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儿,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⑤“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儿。活儿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儿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砍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儿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

⑥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

⑦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有删改)

1.选文是以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记叙文人称)

2.选文表现了邵师傅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内容理解与概括、人物形象分析)

3.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表达方式)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2)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4.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选材特点)

(补充设问)

5.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加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句子理解)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铨:指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③诘屈:折弯。④波:字的笔画,撇。⑤磔(zhé):字的笔画,捺。⑥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楚,荆条。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____________

(2)始令执笔学______________

(3)组绣纺绩之具置左右______________

(4)咿唔之声,与轧轧相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2)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4.选文中蒋士铨的学习态度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

5.如何看待选文中母亲的这种教育孩子读书的行为?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章公(章恭毅)八岁入社学读书,刻苦自励,遇夜则燃枯竹以继晷。稍长,从后部主事黄岩章仲寅先生学举子业。时予先公为温州太守,患乐清东数乡滨海,俗犷戾,思有以变其习,乃选良家俊秀补郡庠弟子员。公在选中。先公问其业,甚习,为易今名,因留府廨躬教之。政暇则召至后堂,亲为讲析义理,教之作文。繇是学大进。

正统四年,登进士,第六年秋,除南京礼部主客司主事,将赴任,先公戒之曰:“南都政务甚简,子勿以事简自逸,勿以名成自画,当勤励问学,求底大成。管仲宴安鸩毒之言,不可不深思也。”公谢曰:“敢不奉教。”至官,月俸仰事俯育外,尽以市书积书至万卷诵读讨论孜孜无少怠。自六经诸史以至九流之说,莫不探其要旨。南畿士子从学者甚众,经其指授者,往往擢科跻士

(何乔新《章恭毅公传》,有删改)

(注释)①举子业:指应试学子的学业。②先公:先父。③郡庠:府学,指官府创办的学校。④繇是:因此。⑤自画:裹足不前。⑥宴安鸩毒:贪图安逸享受就好像自饮毒药一样。⑦仰事俯育:供养父母,养育儿女。⑧擢科跻士:指中科举登进士。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尽以市书积书至万卷诵读讨论孜孜无少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乐清东数乡滨海____________

(2)为今名____________

(3)政则召至后堂____________

(4)敢不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以”与“子勿以事简自逸”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疾也(《三峡》) B.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分人(《曹刿论战》) D.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暇则召至后堂,亲为讲析义理,教之作文。

(2)自六经诸史以至九流之说,莫不探其要旨。

5.结合选文,分别概括章公和作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经:经典。②制义:与下文的“试帖”都属于科举文章的一种体裁。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业之精____________

(2)不专之____________

(3)若志在____________

(4)万不可以兼营并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姓氏(《湖心亭看雪》) B.安求能千里也(《马说》)

C.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D.正色邪(《北冥有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2)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5.曾国藩在信中向他的弟弟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观我,名子尚,试名观。临川吴文正公更字之曰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至忘寒暑。幼时,大父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嘉言善行,令人竦然。伯中益自刻苦。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晨起供洒扫,园蔬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箪瓢饮,炊菽数边,且啖且读,未尝知味。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试名:考试用的名字,即大名。②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③大父:祖父。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④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⑤竦然:恭敬的样子。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箪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甚____________

(2)家仅给无____________

(3)独处一室,隘____________

(4)箪瓢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德仪型,嘉言善行,令人竦然。

(2)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4.伯中年幼时在学习方面是如何用功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说说伯中能学有所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