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8邯郸一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并在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A....

(2018邯郸一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并在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A.给自己一个希望,就能活出一份精彩,命运之神青睐的是勇于进取、勇于拼搏的人。

B.《经典咏流传》的播出,使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D.做作业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学生用时过长,原因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注意力不集中、书写能力差造成的。

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去掉“造成的”或“原因” 【解析】 句式杂糅,前边有“原因是”,后边就不能再有“造成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提出修改意见

(1)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实证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创造、人生引导的重要途径。②阅读电子书也好,阅读纸质书也罢,尽管形式不同,但可以殊途同归,关键是要被读者拉回到读书活动中来。③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电子阅读的兴起,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相互补充。④家庭、全社会乃至学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年轻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改为______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把______改为______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上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寻常老人余光中

曾永辰

①初识余光中先生,他七十出头,长我二十余岁,早已名满天下。由于工作关系,我与一些前辈文化名人多有交往,他们在我心目中都是可敬畏的长者。而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又是翻译大家的余光中,接触多了却恍若普通人,邻家大伯而已。

②首次晤面,是在余先生台湾高雄的家中,相谈甚欢。我与同事告辞时,天已晚。余先生直接从计程车公司叫了辆车,并用小纸片记下了车的牌号及司机的称谓。送我们出了楼门,他抢先到路边,核对了车的号牌,又探身车内,问清了师傅的姓氏,才微笑着示意我们上车。先生待人之热情,办事之周详,以及些许的烦琐,都令我感到熟悉和亲切,不由想起逝去的父亲,那位老一代的知识分子。(A)

③2002年初冬,我到北京接先生。一见面,他取出个铜制的小花瓶,说:“送给你的宝贝女儿,祝贺她考上大学。”我道谢后,顺势请他与女儿谈几句。女儿读的是外语专业,而先生正是外语教学领域内的名师,即便三言两语的点拨,也当使孩子(  )。

④拨通电话,先生颇有耐心地问东问西,老少二人聊得很热络,但却无一语涉及专业学习。他嘱咐孩子要与新同学友好相处,特别提醒道:“你身边的伙伴,多是来自农村和小城镇,见过的世面或许不多,但对她们更须仰视。她们聪明,学习刻苦,适应生活的能力强,诸多的优长之处,或可补我们自身之不足。”显然,相较于学习成绩,余先生更在意我这个初次离家的小公主,能否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B)

⑤还记得,我曾向先生提到,他编的大学英语教材收录了一些中国古代诗文名篇,这种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令人感佩。谁知,他连连摆手:“不是的,不是的。”接着解释道,“这是为出外留学的孩子们设计的。到了西方,与新同学混在一起,聊什么呢?谈雪莱,显然不具优势,但如果背一段古典诗文,再用英语讲解一番,就会让人家     。我是希望他们初到那里时,就能在洋娃娃面前挺直腰板儿,自信起来。”

⑥余先生要我的女儿谦卑,要出国的孩子自信,同样是盼着他们尽快地融入到陌生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开始新的生活。(C)

⑦余先生第一次来津,我与负责摄影的美编陪他游五大道,观赏民国小洋楼,然后驱车到梁启超纪念馆。那时,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刚刚修复,尚属开馆之初,游客无多。馆方一位负责的女士亲自充当讲解员,我们楼上楼下地走,先生仔细地观看每一幅图片和各种物件。在书房中,他静静地端详着那个写字台,久久地站立在那里。就在眼前的这个书案上,梁启超先生写出了一篇篇震动政学各界,并影响其后几代学人的文章。我猜想,此时余先生内心定然浮现出梁启超伏案疾书的形象。

⑧写字台前,一条绳索拦住游人的脚步。我犹豫片刻,抬手撩起绳子,对先生说:“您坐过去,拍张照。”

⑨馆方那位女士忙将绳子夺下,强硬地说:“不可以,这是不允许的。”

⑩我有些耍赖:“你们一开馆,老先生便不远千里飞来捧场。怎么,就不能通融一下?”

说着,我又摘下绳索,轻轻推了余先生一把。这次他不再迟疑,三两步就坐到写字台前的椅子上,手扶案面。闪光灯熄灭了好一会儿,他才(    )地站起身。

余先生平日行不由径,遵守规则的意识已然融化在他的血液里,这次违规的作为,显然不合他的教养。但我知道,他不后悔,因为他太想与梁启超先生零距离接触,在同一张座椅上感受先哲的体温。(D)

走下写字台,余先生略带解嘲地说:“我也坐了大师的椅子。”而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大师在向另一位大师由衷地致敬。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品味下面的语句,联系文章内容揣摩此刻“我”的心理。(揣摩人物心理)

送我们出了楼门,他抢先到路边,核对了车的号牌,又探身车内,问清了师傅的姓氏,才微笑着示意我们上车。

2.选文在“我的女儿”身上费了不少笔墨,关于这部分的片段能否删去,为什么?(次要人物的作用)

3.请根据上下文,为下面一句话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情境补写)

应该说,这才是为人父者之大爱。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选文给你带来了哪些人生启迪?请简要谈谈。(谈看法、启示)

5.细读选文,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质疑、提问题)

(补充设问)

6.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选词填空)

A.青目相向 受益匪浅 恋恋不舍

B.受益匪浅 青目相向 恋恋不舍

C.受益匪浅 恋恋不舍 青目相向

D.恋恋不舍 青目相向 受益匪浅

7.选文中的余光中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人物形象分析)

 

查看答案

“偷”字

高巧林

①九岁那年,虽然已经萌生了最初的求知欲望,但苦于家境贫困,交不上学费,最终迟迟得不到上学的机会。开学前,村小学校里的老师上门来动员我这个学龄孩子,可惜最后,硬是被父亲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顶”了回去。而我呢,只是在阳光底下见了个彩色肥皂泡似的——美好的希望一下破灭。

②此后,多少个清晨,我每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背着书包上学去,羡慕之情无法形容。村小学校坐落在村庄南头,沿着弯弯的河边小路,走上七八分钟就到了。

③记不得哪天,我禁不住痒痒的脚,跟随背书包的同龄人,偷偷地走进村小学校。

④起初,只是在敞开着的泥地操场上无所事事地转悠,或者去哪处墙角边捡些破碎的纸张、耗尽了蓝油的复写纸和黄豆大小的粉笔头等。后来,挡不住书声的诱惑,也就壮着胆子,厚着脸皮,一步步趋近教室,抻颈探脑地趴在走廊边的窗沿上,看语文老师如何操起白粉笔,运用或像水滴或像豆芽或像火柴梗或像钉钩的笔画,将一个个神秘的方块字写在光溜溜的黑板上。随后,又支棱起耳朵,静静地听着语文老师,如何操着洪亮的嗓音,将方块字一个个地念出来,并让他的学生们跟着他念上三遍。响亮的读书声犹如巨大的气浪,呼啦啦冲出窗口。我暂且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就下意识歙动嘴巴,轻轻地跟着念。

⑤一次,我正趴在窗沿上有模有样跟着念字时,我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突然“狭路相逢”。我猝不及防,迅速躲开,尴尬与慌乱不可言喻。不过,尴尬与慌乱退场后的我,依然是满怀欣喜的,因为,我开始带着沉甸甸的获得感,走到无人处,把捡来的一截枯枝当作粉笔,把怎么也涂不完的泥地当作黑板,歪歪扭扭涂上几个自以为正确的方块字。

⑥后来,随着智商的发育和经验的积累,我的“偷”字目标开始转向更广的空间,更多的领域。除了去学校“偷”字,还会去刷着标语口号的粉墙“偷”字,去刻着谁家户主姓名的竹篮木桶上“偷”字,去贴在公房墙端的社员收支往来表上“偷”字,去生产队读报员的嘴巴里“偷”字,去广播喇叭里“偷”字,去乡村露天电影的银幕上“偷”字……

⑦那年冬天,我乘坐父亲的运肥船,第一次去了苏州城。运肥船泊在山塘街一处河埠后,父亲兴致勃勃带着我上岸去溜街,逛商场,让我开开眼界,见见世面。可是步行途中,我的兴趣和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我又开始“偷”字了,“偷”观前街、饮马桥、拙政园、松鹤楼、彩芝斋等一个个方块字。正当我“偷”得兴致十足时,一直陪在我身边的父亲突然消失在了人民商场门口的茫茫人流里。我急了,到处找父亲。可是找了半天没找着。惶恐与绝望间,我的唯一希望似乎就是独自走回泊船地。结果呢,我把来时“偷”得的一个个方块字当作“路标”,边看边走,步步为营。最后,赫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镌刻在一座古石桥栏板上的三个方块字——“山塘桥”。父亲知道我“偷”字这事后,惊讶又感动。

⑧又一个新学期到来时,父亲终于想着法子替我凑齐学费,让我成为村小学校里的一名正式学生。

⑨我欣欣然翻开油墨幽香的一年级语文课本,粗略一看,书上的许多方块字我都认识。真正坐进教室读书后才知道,这些“偷”来的字居然有力地助推了我的学习,让我的默写和朗读先人一拍,让我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让我的课外自学能力略胜一筹。而且开始懂得:一个人的知识积累仅仅依赖老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只有凭着自己的努力,不停地去“偷”,才能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

⑩“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是也。

⑪于是,从小学到高中,再到踏上工作岗位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不但没有“金盆洗手”,还在把“偷”字目标不停地瞄准浩瀚的书海呢。

(选自《少年文艺》2018年10期,有删改)

1.选文中加着重号的“金盆洗手”一词指什么?(词语指代)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含义、理解)

最后,赫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镌刻在一座古石桥栏板上的三个方块字——“山塘桥”。

3.说说你对“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这句话的理解。(句子理解)

4.请对选文加横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句子赏析)

看语文老师如何操起白粉笔,运用或像水滴或像豆芽或像火柴梗或像钉钩的笔画,将一个个神秘的方块字写在光溜溜的黑板上。

5.选文第⑨段加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句子作用)

6.选文第②段写到“我”在多少个清晨中目光追随

别人家孩子背书包上学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

(补充设问)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意理解辨析)

A.文章以“我”“偷”字贯穿全文,使全文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B.文章第⑩段中引用俗语单独成段,目的是强调自身努力的重要作用。

C.因为“偷”字的习惯,不用老师教,“我”的考试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D.第⑤段的“狭路相逢”刻画出“我”“偷”字被发现后的尴尬与慌乱。

8.文章具体描写了我“偷”字的哪两件事情,请分别加以概括。(内容概括)

9.父亲知道“我”“偷”字后,为什么“惊讶又感动”?请简要分析。(情感态度分析)

 

查看答案

文章2:

缺角的花毛毯

①她病了。

②确切说,是病犯了,心梗,已经搭了四个支架。医生说,再搭,危险系数会很大。她不想临走再挨一刀,于是放弃了。

③可是,有一件事,她始终放不下。她有一个女儿,生下来三天就给人了。临走,她想见见这个女儿,如果能听她叫一声妈,就死而无憾了。

④说起小女儿,她满心愧疚,可想想,又怨不得自己。如果不是婆婆趁她住院的当儿把小女儿送给不会生育的好姐妹,她拼了命也会拦住。婆婆也心疼小孙女儿,可更想要个孙子,又怕她以“拉扯不过来”为借口拒绝再生,才起了狠心。

⑤她几次下决心,把小女儿要回来,都没好意思张口。好姐妹每天都把女儿抱来给她看,饿了,就和大女儿一起偎在她怀里吃奶。大女儿的衣服和玩具也都是好姐妹买的,跟小女儿的一模一样。好姐妹还隔三岔五给她买衣服和化妆品。最让她释怀的,好姐妹向她保证,即便以后能生了,也不再要孩子。

⑥正当她为小女儿有了个好去处而倍感欣慰时,好姐妹和小女儿却突然从她跟前消失了,不,是人间蒸发。偏偏这时,大女儿生病住进医院,婆婆说,别为了抓不着的,却丢了跟前的。她的心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她开始痛恨好姐妹。从此,她心里烙下一片痛,无休无止。

⑦那天,她一边择菜一边思念起小女儿,今天是女儿20岁生日,小女儿如今在哪里?她是不是和大女儿一样,最爱吃青豆炒肉末?择完菜,起身去厨房,跟前猛地一黑,一头栽在地板上。那是她第一次住进医院。从医院出来,她的心脏多了一个支架。支架上,仿佛黏附着小女儿的气息。气息里,仿佛藏匿着一枚枚尖针,戳向心里的那片痛。随着心脏支架的增多,小女儿的气息越来越浓郁,她的心越来越疼,如刀绞。

⑧她做出一个决定,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找回小女儿。亲朋好友纷纷加入帮她寻找女儿的行列,很快,有了小女儿的消息。

⑨小女儿是拿着一条缺了一个角的花毛毯来到她身边的。她抖抖擞擞从枕头底下拿出那个毛茸茸软和和的小三角,和花毛毯缺失的那个角相对接,严丝合缝。她一把将小女儿搂在怀里,泪如泉涌。

⑩小女儿乖巧懂事,比大女儿更细腻,更温顺,更像贴心小棉袄,小嘴儿也甜得很,左口一个妈,右口一个妈,喊得她心花怒放。

⑪为了弥补和减缓对小女儿的亏欠和内疚感,她在遗嘱里将那幢将军楼赠予小女儿。半年后,她平静而安详地走了。

⑫办理完后事,小女儿找到大女儿,把手里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递给姐姐。姐姐问为什么,妹妹说,我不是妈妈的女儿。

⑬妹妹解释说,五岁那年,妈妈的小女儿得了一场大病,我妈把房子都卖了,但最终没能挽留住小女儿的生命。我妈没有勇气面对妈妈,于是“消失”了。我是我妈从路边捡来的。我妈为了报答妈妈当年对她的一片恩情,为了减缓心里那份不可言说的愧疚和疼痛,所以让我……

⑭姐姐说,妈妈住进医院前一天就知道她的“小女儿”走了,你来的那天,妈妈就看出,你右手腕的那颗痣是文上去的。

⑮妈妈为什么假装不知道?

⑯妈妈说,她不想让她的好姐妹和她一样,一辈子心怀内疚和疼痛。

⑰姐姐拿过那条缺了一角的花毛毯,还给“妹妹”,说,告诉阿姨,妈妈说,女儿跟着她,妈妈放心……

⑱妈妈还说,如果阿姨同意的话,就让大女儿认她做干妈。

(选自《新青年》,有删改)

1.选文以“缺角的花毛毯”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文章标题/把握文章线索)

2.选文第⑬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记叙顺序)

3.选文在叙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写作特色)

4.第⑰段中“妈妈说,女儿跟着她,妈妈放心……”,请你联系上下文概括“妈妈放心”的原因。(原因分析)

5.从那块“缺角的花毛毯”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文章主旨情感概括)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意理解辨析)

A.文中“她”的婆婆当初之所以送走小女儿,是因为觉得“她”一个人拉扯不过来。

B.“她”真正的小女儿在五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

C.文中的“小女儿”最终放弃了“她”留给自己的遗产,并签订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D.“她”在“小女儿”来看“她”的第一天就通过“小女儿”右手腕的那颗文上去的痣断定自己的小女儿不在了。

(补充设问)

7.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的心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2)支架上,仿佛黏附着小女儿的气息。气息里,仿佛藏匿着一枚枚尖针,戳向心里的那片痛。(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