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9原创)请你参加以“走进中国节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019原创)请你参加以“走进中国节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仿照示例,在“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出节日特征,句式不限。

示例:雨纷纷清明,路上行人祭祖忙。

(2)下面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简要概括。

 

(1)示例一:月圆圆中秋,庭院亲人谈笑欢。 示例二:香飘飘端午,江上龙舟竞渡闹。 (2)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只有极少数人觉得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保定莲池区一模)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小开本,通俗化,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再配上文字,就可以弥补绘画的不足。中国连环画是绘画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完美结合。

(材料二)

连环画形成于两汉魏晋时期,真正繁荣于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达到新的艺术高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读物。改革开放初期,连环画创作与出版进入鼎盛期。但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国外卡通漫画的大量涌入,连环画受到冲击。90年代起,连环画逐步被挤出图书市场。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一波“连环画收藏热”,“小人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材料三)

法国FEI出版社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出版发行高质量的中国连环画,曾推出《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精品,目前正策划出版《红楼梦》等作品,以帮助法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中分别获得了哪些信息?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3)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更多地选择阅读电子书籍,如何让连环画有不竭的生命力?请你提出两条保护连环画的措施。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A)

②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B)

③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④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找“海床”、找“支点”、找“自己”。诚哉斯言!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更有甚的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⑤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以下这段文字应该放在(A)处还是(B)处?请说明理由。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建设书香社会”,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阅读是生命的化妆

孙琳琳

①不读书死不了人。

②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那些让你感到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地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

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专门写过一本《读书人》来教人读书。他自认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费半生来阅读的人。他人生阅读的起点,是9岁时母亲让他读的鲁迅作品。2006年,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6天,做了3场演讲,全是关于鲁迅的。“12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而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见金纲《鲁迅读过的书》)。通过读书,扎根本土的鲁迅与希腊、英美、德国、日本、苏联、东欧的文明神交。

④你去旅行,在巴黎逛卢浮宫,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在五大洲看名胜古迹——你的耳朵能听到的,只是导游的仓促介绍;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只是标签上的介绍文字,你对它们的前世今生都说不出口;你的头脑中如同白纸——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附着在那个地方上的光环,就从此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⑤当一般旅行者热衷于去巴黎时,如果你去的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巴黎生活场景”的街道,吃到的是大仲马《烹饪大辞典》中点评过的美食,光顾的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推崇的莎士比亚书店,那么你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阅读中的世界更加私人、更加迷人。

⑥再精湛的医学美容,也无法像读书一样,令你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⑦作家林清玄干脆直接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的最后一件小事。”

⑧宋代文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了阅读,便有李白与你对酌,苏东坡为你画眉,徐霞客陪你旅行,曹雪芹为你挑衣,袁枚为你做饭。“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什么书,就有什么气场。

⑨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越知道它的复杂性,也就越是会对人宽容。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各在什么地方,扬长避短,凸显好的一面。

所以,阅读就是对生命的化妆,它能够帮助你独善其身,让你跟这个世界更友好地相处,和这个世界一起玩。

(选自《青年博览》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请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2.请对选文第④段加横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3.选文第③段所列举的两个例子侧重点各是什么?用意何在?

(补充设问)

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12岁时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他的身体里。由此你能想到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希望”的哪句话?简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 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 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 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家训中的诗教

朱美禄

①为了确保家声不坠,先贤们留下了许多家训。而家训中对于诗教的看法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颇值得玩味。

②孔子曾经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既指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庭训的滥觞。需要指出的是,先贤所谓的“诗”,广义地说是指所有的诗歌;狭义地说则是指《诗经》。而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历代贤哲多取以教育子弟。

③另外,不少家训还要求子弟能够从事诗歌创作。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诗中说:“诗是吾家事。”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诗知名于世,杜甫曾称“吾祖诗冠古”,难怪他认为诗歌创作乃自己的家学传统。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转益多师有关,但也不能排除与家风有内在的关联。

④___________。孔子从实用的角度要求儿子学诗,他曾对孔鲤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孔子看来,《周南》《召南》中蕴含有修身的礼仪规范,所以要求儿子潜心学习,否则便如墙面而立,寸步难行。颜之推则从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要求子弟致力于学诗。他极其鄙视贵族子弟“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在《颜氏家训》中谆谆告诫子弟,不会赋诗的话,“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所以颜之推指出,与其这样丢人现眼,“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陆游则在《家风》一诗中指出:“便费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纵然贫穷,也不应该废却吟诗。

⑤相对于学诗、能诗的家训共通性,也有一些先贤在训示中要求子弟远离诗文的。苏轼在《洗儿》一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所以他才有这样的愤激之词。1936年,鲁迅在病重之际,于散文《死》的篇末写下了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儿子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充分凸显了鲁迅对儿子脚踏实地的期许,对空洞文章的摒弃。后来周海婴没有从文,而是成为了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对于先贤要求子弟远离诗文的观点,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全盘接受。

家训中的诗教,本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子弟成才,有助于家声不坠。但是家训中的诗教主张却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这根源于先贤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25日,有删改)

1.文章以“家训中的诗教”为题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家训中的诗教,本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子弟成才,有助于家声不坠。

3.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育儿子的话既指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庭训的滥觞。

B.杜甫在诗歌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转益多师有关,也不排除与他的家风有内在的关联。

C.文中颜之推从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要求子弟致力于学诗。

D.陆游在《家风》一诗中指出:“便费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意思是告诫后人,读诗可以致人贫穷,要远离诗书。

4.请为第④段加线处补写一个总括该段内容的句子。

5.后辈到底该不该读诗?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诗教”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