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一: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最美的风景:医护人员脸上的口罩压痕最美,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最美, 授课老师从网线那端传过来的声音最美……
请以“最美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600 字。
要求:①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战胜疫情,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
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展开了防控疫情的伟大斗争。面对这次考验,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共克时艰,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的信心自何而来?
②信心来自党的坚强领导。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党中央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回忆历史,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遇到的沟沟坎坎不少,但党有号召,全民有行动,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取得一个又一个战胜艰难险阻的胜利。此次疫情虽然来势汹汹,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良好心态,家家重视,人人防控,做到不焦躁不恐慌,更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信心、科学防控,这就是抗击疫情最好的疫苗。我们万众一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我们心手相牵, 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③信心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诸多优势,政府有令,四面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疫情发生地武汉为例,自 1 月 23 日作出“封城”防疫的决定后,面对非常之举,武汉市民予以充分理解,积极配合。在武汉善缘义助志愿者服务队的倡议下,仅仅一天就有 4000 多名车主陆续自发加入医疗支援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武汉,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为战胜疫情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我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④信心来自战胜疫病的有效经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不由得让人们想起 2003 年的“非典”疫情。经历过战胜非典的洗礼,我们拥有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对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充满信心。 比如,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和首诊负责制,查病源、堵源头、严隔离、防扩散,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再如,做好药品、消毒、器械等防控物资的储备供应,最大限度减少大型公众聚集活动,加强预警监测,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及时解疑释惑,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等等。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齐心协力,科学施治,病毒最终会被我们战胜。
⑤信心来自于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人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中国人民历经风险,但不屈不挠、 坚忍不拔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品质,为战胜一切困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伟大的中国人民谱写了无数辉煌灿烂的篇章。不惧挫折,不畏困难,愈挫愈奋,愈难愈勇,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奋斗形成的可贵气概和精神。当前,在党的号召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伟大斗争中。如近期上海医务人员自愿请战上抗疫一线,3 小时 400 多签名;安徽近千名医护人员自愿报名参战;军方医疗队闻令而动,星夜驰援;许多人放弃了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奔赴武汉……无数人凝聚起防控疫情的强大中国力量。有了这样的气概和精神,我们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在这次疫情中,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你真的认识海洋吗?
①想必大家对海洋一词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海和洋通常被连起来使用,称为“海洋”,用来表示被各大陆地分隔但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
②但你知道吗?其实海和洋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③海与洋,各有特性。
④什么是海呢?海是海洋中与陆地毗邻范围较小,相对封闭的水域,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其中水域开阔、且有较多水道与大洋连通的海称为“边缘海”,例如黄海、东海和南海;而深入大陆内部,只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连的海称为“内海”,例如渤海、地中海、加勒比海等。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为“洋”,即我们熟知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⑤海与洋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大小不同:洋大海小。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89%,是整个海洋的主体,是名副其实的大哥;而海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11%,是洋的附属部分,因此只能做小弟。所以成语“望洋兴叹” 而不是“望海兴叹”是有道理的。
⑥海与洋的第二个区别是位置不同:海靠近陆地,而洋远离陆地。由于受到陆地河流以及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海的水温、盐度、水色和透明度都与洋明显不同。比如,黄海因黄河曾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水色偏黄而得名;纬度较高的渤海由于黄河大量淡水的注入而盐度降低,每到冬季就大面积结冰。而洋由于远离陆地,不受陆地水体的直接影响,杂质和污染较少,更加清澈。洋中很多水域的透明度可达数十米,大西洋中的马尾藻海透明度最高,深达 72 米。
⑦海与洋的第三个区别是深度不同:海浅洋深。由于靠近陆地,海通常位于大陆架上,所以水深很浅,比如渤海的平均水深只有 18 米,黄海的平均水深只有 90 米,东海的平均水深也不过是 349 米;而除了北冰洋的平均水深约为 1200 米外,另外三个大洋的平均水深则在 3000 米~4000 米之间。由于海水较浅,所以从海面到海底都有充分的阳光透射,再加上江河入海携带的大量营养物质,海为海洋生物的生长提供了 适宜的环境。因此,渔场大都分布在海中,例如舟山渔场。当然,洋中同样也有很多渔场,由于洋水深, 寒暖洋流交汇时,底部冷水上泛会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从而形成富饶的渔场,例如北海道渔场和纽芬兰渔场都处于洋的寒暖流交汇区。
⑧最后强调一点:我们对海与洋的区分是比较主观的。例如北冰洋其实符合海的定义,它被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包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平均水深只有 1000 多米,之所以被归为“洋”,是因为它的面积稍大。而有些洋的区域由于具有某些特征而被称为“海”,例如马尾藻海其实是大西洋的一部分。
⑨海与洋虽然各有特性,但它们又有着“本是同根生”的紧密联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第6期
1.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来看,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
2.请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海与洋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大小不同:洋大海小。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开头一句“但你知道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望洋兴叹”而不是“望海兴叹”,是因为“洋大”“海小”的缘故。
C.第⑦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
D.如果把第⑧段去掉,也不影响文意的表达,在结构上也是完整的。
兴趣是良师益友
姚公白
①五岁时,我被祖母带到上海父亲身边。当时我家就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段,附近有著名的四大舞台和许多小型戏台,整日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杂技等,不远处还有上海音乐厅,以及大大小小的书场、戏院。大人去看戏听曲常常带上我,加之家里有不少丝竹,我对各种乐器慢慢熟悉起来,回家便不成调地东拉西弹。
②我居住的弄堂里也有些喜欢乐器的人,一到夏夜纳凉时,他们总凑在一起合奏,江南丝竹、民间小调、广东音乐,丰富多彩,每每我都兴趣盎然地听到“散场”。有一次他们聊到弄堂某号姚家,家里有不少乐器,甚至还有琴,说那是很高雅、很难学的乐器,琴谱如同天书般难懂。那些我仰望的高人居然知道我家有琴,言语间还很敬重我父亲,听得我美滋滋的,对古琴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琴念头也愈发强烈。
③那时候,我的兴趣爱好蛮多的,一会儿喜欢习字、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看古今中外小说,父母既不加约束也不给指导,由我“自然生长”。我也喜欢过各种乐器,可能从小耳濡目染,学起来都能较快上手,但都不持久,除了古琴。当初父亲对我学琴真是无心插柳。他在我的学前教育中加入了减字谱,兴致高时还在琴上作示范,这对我影响非常大,不仅使我较早就认识一些古琴指法谱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学琴的兴趣。小学时,我在诸多乐器里也是对弹琴更有兴趣,经常胡乱弹起来,有时还能利用散音和泛音结结巴巴弹出一些小曲调,于是兴趣就更浓了。我小学六年级时,沈草农编写的《古琴初阶》出版,比起家里几部线装本琴谱,这本书易懂多了,于是我照着书自我启蒙。
④家里第一个得到父亲授琴的是姐姐。父亲教姐姐时,我偷偷地听,然后自己悄悄地练习,基本上能与姐姐保持同步。父亲发现时,我已自学不少曲目,甚至已在学弹《梅花三弄》。这时父亲觉得我对古琴是真有兴趣,并有一定自学能力,于是就开始逐操亲授,及至我高中学业加重,学琴进程开始减慢。
⑤上世纪60年代我离沪远赴云南务农,临别前,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一把二胡、一支箫放于我的行囊,并在所剩无几的书里挑了一本《唐诗一百首》嘱我带去。这些都成了我在农村、矿山几年生活里的良伴,可我日夜盼望的仍然是继续弹古琴。
⑥再次弹琴已是1970年夏天,我从云南回沪探亲,在家中如饥似渴地弹琴,父亲非常惊讶为什么时隔多年我还能弹不少曲!是我对古琴的热爱,令我对琴念念不忘。在农村学拉二胡之余,我在拼接的报纸上画一张七弦十三徽的琴,熟记于脑海的琴谱反映于“纸琴”上,左右手在“琴”上按抚,心里默默唱着旋律。不耐用的“纸琴”在“抚奏”中很快破损,破了就再画,如此“纸上弹琴”数年未曾中断。直到沈仲章先生将我父亲还给他的一张琴转赠给我,我再也没有与琴分开过。
⑦从此,每年寒暑假回沪,父亲都会逐操亲授,并要求我多读古琴典籍,诸如《琴书大全》《太音大全集》等,嵇康《琴赋》更是要我再三阅读。这期间我也有幸得到吴振平、张子谦教导。1971年到1981年是我学琴“全盛期”,兴趣大、记性强,所以学得快、学得多、记得牢。我年少时,正是父亲开始独立打谱的阶段,父亲先后完成《幽兰》《广陵散》《大胡笳》《胡笳十八拍》等琴曲的发掘整理,那些曲调每晚在我耳边回荡,促进了我以后的学习。
⑧回顾六十余年,我的琴乐琴学历程可谓曲折多变。若没有浓厚的兴趣,几经周折恐怕很难坚持。六十余年操缦(注【解析】
操弄琴弦)不辍,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我与琴互相需要、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未曾改变。如今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兴趣才会如同良师益友般地与你同行,使你快乐,伴你成长。
(补充;姚公白,1948年生于杭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曾发表学术论文《姚丙炎古琴打谱》《“但曲七曲”之辨》等,出版多张古琴专辑。近年整理出版《姚丙炎古琴艺术》及《琴曲钩沉》。)
(选自 2020-03-06《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学琴的几个阶段。
自我启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琴并进
2.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子。
在农村学拉二胡之余,我在拼接的报纸上画一张七弦十三徽的琴,熟记于脑海的琴谱反映于“纸琴”上, 左右手在“琴”上按抚,心里默默唱着旋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4.请说说第⑧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①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④戒。”
注释:①冀:希望;②盍:何不;③迨:等到 ④炯:明显。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王生益愠 愠: ②以昭炯戒 以: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翻译句子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4.李生认为“善学者”必须做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都谈到了学习,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从这两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每篇文章至少谈一点)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
A.作者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用一“归”字,好像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在人间历经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地身旁。
C.作者渴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驾篷舟借风力直达“三山”,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D.李清照是宋词中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家。本词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个字的意蕴,说说这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