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般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结合全文,请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一句品味其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3.选文中画双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1.这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 2.【示例一】“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特点。 【示例二】首先“歼灭”与“击溃”词语有所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准确的特点。 3.议论。作用是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新闻常识和内容分析。新闻结构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标题和导语都有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作用。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故可判断本则新闻电头后的两句话是导语,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 2.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1)“至发电时止”这五个字表明了后文中出现的所有消息都是在发电文之前的消息,不包括发电文之后的事情的变化,起到了时间上的限制作用,体现了新闻准确性的特点。同时“至”“止”两个字属于文言词语,非常简练,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特点。(2)“歼灭”是指全部消灭 (敌人),但不一定是全部杀死,在军事战役中,歼灭指成建制地消灭对方部队,同时包括但不限于杀死、俘虏、击伤(毙伤)、接受投诚(投降)、改编。“击溃”指指打垮,攻打使溃散。这里用两个词语来形容我军对抵抗之敌的行动效果,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准确的特点。 3.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判断和作用分析。(1)这句话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故判断是议论的表达方式。(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写出了我军取胜的军事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分析了政治因素对敌军失败的的影响,故这句话通过分析,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结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可知,国民党军队对于这场战争是不赞同的,这也预示着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①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2)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或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任选一首,写出其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多趣味      良:良好 B.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C.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D.势竞上      负:凭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  接天莲叶无 B.非亭午夜分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虽乘御风    猛浪若 D.春冬时    水陆草木

3.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译: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回声。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让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

B.乙文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的所见所感,又是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征。

C.甲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都暗含避世归隐的想法。

D.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萧瑟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她虽然衣着朴素,不施粉黛,但独特的气质让她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B.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C.王老师讲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让人感觉讲的知识是“活”的,讲的“内容”是美的。

D.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禁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我们应该怀着一棵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C.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

D.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功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