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极乐寺纪游(选段) (明)袁宗道 高梁桥①水,从西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极乐寺纪游(选段)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尺,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阴,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阴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①高梁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所设的桥。②绀(ɡ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③围:一人环抱的长度。④中郎:袁宏道,字中郎。明公安人,与兄袁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最有成就的作家。⑤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十里      亘:连绵 B.以水田        间:中间

C.大可七八围  许:左右 D.思立亦以为   然:这样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阴中,若张盖。

(2)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3.本文通过怎样的手法写景?从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B 2.(1)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 (2)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的向往。 【解析】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B.“间以水田”中的“间”是“间隔”,不是“中间”。故选B。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去(距离)、可(大约)、行(走)、若(好像)、盖(指车棚)”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何(什么)、挂进贤冠(指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作(成为)、了(了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这篇散文小品的前三段,作者以高梁桥为起点,一路游来,采用了移步换形的写法,描绘了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等,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对极乐寺周围的清新秀美的景致进行描绘。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写袁中郎、黄思立和自己的感受,采用侧面衬托的方法突出景致的秀美。由此可知,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合的写法。再结合“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一句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的向往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 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什么样的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声的眼泪,却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也许是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之泪,也许是阅读一本书时的感动之泪,也许是分别时的不舍之泪,也许是做错事时的懊悔之泪……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吧。

请以“那一刻,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作品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4)表达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般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结合全文,请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一句品味其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3.选文中画双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①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2)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或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任选一首,写出其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多趣味      良:良好 B.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C.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D.势竞上      负:凭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  接天莲叶无 B.非亭午夜分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虽乘御风    猛浪若 D.春冬时    水陆草木

3.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译: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回声。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让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

B.乙文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的所见所感,又是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征。

C.甲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都暗含避世归隐的想法。

D.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萧瑟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