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 姜伯静 ①近日,著名学者周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

姜伯静

①近日,著名学者周有光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我看了,很好。”“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

②周有光先生的话也许有戏谑的成分,但我认为这话很严肃。要让我们办一个类似“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把人考得死去活来,那也不难。只需找几本古老的书或字典,弄一些稀奇古怪不常用的文字,就可以了。但是,拿这个“考试结果”来衡量汉字面临的危机程度,那就有些滑稽甚至危言耸听了。汉字书写危机的确存在,但远不如电视上生僻字考试表现出来的那么夸张,我们其实是高估甚至是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

③面对汉字,乃至更为博大的汉语,我们需要两个正确的态度。

④一是传承的态度,一是使用的态度。传承的,是汉字的文化属性;使用的,是汉字的工具属性。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智商、时间有限,让我们重复古代私塾四书五经式的学习很是不现实甚至荒唐,除非让我们复古、不再接触经书之外的知识。所以,我们只能在有限度的传承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工具功能。平心而论,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的汉字真正有多少呢?有很多汉字,我们只需要认识就可以了,想想那些繁琐的笔画和微乎其微的使用率,记它有必要吗?

⑤不可否认,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锻炼了某几个手指,却让我们忘了某些汉字的写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瑕疵就反对电脑的运用、否认互联网输入方式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因为这个瑕疵夸大汉字书写乃至汉语的危机,更不能无限放大这个瑕疵进而排斥外国语言。周有光先生在《汉字声旁读音便查》一文中说:“现代汉字学以现代汉字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今天和明天的使用服务,尽量减少汉字在应用中的不便。在汉字学的领域里,应当厚今而不薄古,开今而不泥古,用今而不废古。”这才是对汉字的正确态度,但我们今天呢?我们忽视了“今”与“古”的平衡性,我们忽视了使用汉字目的双重性———传承和方便。甚至,我们还有一个嫌疑:“借助夸大汉字书写的危机来排斥英语甚至数学这些现代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⑥我们从小学时代起到高中毕业,经过了多年的汉字书写强化训练,这种基础不是电脑键盘能够彻底毁掉的。偶尔性的“失忆”,从记忆规律上看也是短暂的,稍微强化即可恢复,何必用放大的危机论来展示。

⑦1930年,胡适在给夏蕴兰的信中说:“你信上似乎轻视英文的功课,这是错的。我劝你借这机会努力学一种外国文,要学到看书作文全有乐无苦的境界。这便是打开一条求知识学问的生路。故纸堆里翻筋斗,乃是死路,不是少年人走的。”这些话,现在看来的意义远大于八十多年前。我们,是否需要正视汉字书写这个问题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①自然段引用周有光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评价有何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⑤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们只能在有限度的传承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工具功能。

(2)故纸堆里翻筋斗,乃是死路,不是少年人走的。

4.请将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并说说改后的表达效果。

 

1.(1)我们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我们不必夸大汉字书写的危机)。(2)引出论证话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等。 2.首先指出了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某些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现实;其次提出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电脑、互联网、夸大汉字乃至夸大汉语的危机、排斥外国语言的观点;然后引用周有光的言论进行道理论证,表达我们对于汉字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最后再次强调过分夸大汉字书写危机带来的弊端。 3.(1)“最大限度”表示程度,意思是我们要尽量完全发挥汉字的工具功能,但不是全部功能,对一些生僻字没有掌握的必要,使论证更加准确、严谨。 (2)将“重复古代四书五经式的教育,学习一些稀奇古怪不常用的文字”比作“故纸堆里翻筋斗”,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盲目复古、不再接触经书以外的知识的危害。 4.何必用放大的危机论来展示呢?表达效果:加强语气,突出地强调了不必夸大汉字书写危机这一观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强说服力。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及首段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第1问首先要把握中心论点,可先看本文的标题是否能反映作者的观点;其次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寻找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原句,若全篇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有时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就需要自己归纳、总结。本文题目“我们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即文章的中心论点。针对第2问,议论文首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引出话题(论点)、激发兴趣和充当论据三个方面考虑。 2.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段落的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第⑤段,梳理层次,然后抓住其论证过程一一总结即可。第⑤段的第一句“我们忘了某些汉字的写法”,指出现实状况;第二句说不能因为这个瑕疵,否认电脑、互联网的意义和作用、夸大汉字乃至夸大汉语的危机、排斥外国语言的观点;第三、四句论证以上提出的观点;最后一句总结、强调观点。组织答案时,可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格式进行梳理。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这里考查的是“最大限度”和“故纸堆里翻筋斗”两个词,一个是表程度,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准确性;一个作为喻体,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要结合具体语句所在段落的论证观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第(1)句话出现在第④段,第④段在说对汉字的传承和使用,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使用的是汉字的工具属性,很多汉字只需认识就可以了,“最大限度”就很好地表述了此观点。第(2)句话出现在第⑦段,是胡适信件中的内容,“故纸堆里翻筋斗”形象地论证了盲目复古、不再接触经书以外的知识的危害。 4. 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反问句及分析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是表否定的陈述句,改写时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疑问词使用要恰当。改为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更突出强调不必放大汉字书写危机这一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窗口

孙守名

①德国著名画家格斯林晚年在百病缠身的情况下画了一幅传世名作。画面上,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双手紧紧抓住窗棂,张大嘴巴,用极度恐慌的眼神盯着窗外。窗外,暮色苍茫,硝烟弥漫……

②这幅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强烈地震撼着我的那颗脆弱的心,小女孩惶恐不安的眼神似乎触及到我的灵魂深处,让我常常不能释怀。

③幼年时,曾经居住在乡村的农家土屋,三间低矮、破旧的房舍正门两边,各留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窗口。木窗木棂,做工粗朴简陋。有那么几年,常常,父母和兄弟姐妹吃过早饭或午饭,或出工,或上学,家里就只剩下孤独的我。围坐在床上,吃了就睡,睡醒就睁着眼打量着窗口,那个窗口变成了我童年时的全部世界。

④西面的窗口正对着厨房的墙壁,阳光很难照射进来,所以大半时间我是在昏暗中度过。屋内墙角处老鼠啮咬床脚的声音,蟋蟀顺着墙壁爬行的举动,都令我感到恐惧。后来,父母似乎觉察到这一点,便将我移至东面的窗口,我也便看到了窗外的大千世界。

一只觅食的麻雀飞落到院子里,踱着悠闲的碎步慢慢地走近躺在厨房门口的小猫,慵懒的小猫瞪着迷离的眼神有意无意张望两下。两只蝴蝶上下翻飞,其中的一只落在一枚翘起的绿叶上,振翅欲飞;另一只则绕着她翩然起舞。在屋檐处寓居的雏燕不小心跌落下来,疾飞而至的母燕赶紧飞落想方设法拯救。云儿来了又去,树叶绿了又黄。大片大片的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飞近我脸庞时,我知道,冬天终于来临。

⑥我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了沉寂的童年,窗口给了我生命中对于大自然的最初知识。我懂得了四季轮回、和谐相处,知道了阳光和春雨、落叶和冬雪,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真诚和爱。

⑦有一年因病住院治疗,透过临近病床的窗口我可以张望到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那时,我的心情如同六月的天气瞬息万变,忧郁、苦闷和急躁的情绪时时激荡着我的内心,有时甚至不可遏抑。我开始不断地朝母亲发脾气,一点点小事便立即引发我的怒火。整个病房突然变得气氛紧张,柔弱的母亲不断向所有的人道歉,似乎这全是她的错。母亲的这种做法反而激起我的强烈不满,让我更加变本加厉。夜深人静,慈爱的母亲握住我的手,泪流满面,一言不发,只是忧郁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一夜之间,我变得安静下来。凝视窗外,相扶而过的病人,推着小车的护士,随风飘摇的柳枝,似蹲而卧的假山怪石,忽然都变得如此可爱!

⑧生命中,令人感动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身边,只是那些若隐若现的爱和美,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淡如云烟,稍纵即逝。只有我们用心去发现,才能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窗口,其实就是多彩人生的最好见证。

⑨母亲最后的几个月卧病在床,身体极度虚弱,可她对窗外的世界仍充满好奇和渴望。每天,她都让身边的人搀扶着坐起来望望窗外。窗外有阳光,有邻家的屋顶,有一枚挺举在树枝上的柿子,有码放整齐的玉米,有白花花的棉花,有鸟儿飞过,有清风明月……那是母亲一生中全部的生活。

⑩透过窗口,母亲时刻盼望着我的归来。事务繁重,身不由己,有时要隔三五天才能去看望母亲一趟。愧疚于心,又百般无奈。我去见母亲,竟与母亲要见我一般成为了最终的一种期待。不止一次,母亲询问身边看护她的人,要他们告诉我归去的具体日期。母亲已然仙逝,而今思之,怆痛于心,悲哽难抑,何可胜道!

脑海深处,时时映现出母亲守候窗口期盼的那种眼神,这必然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而今,窗口变成了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我看到了扰攘世界的万千气象,同时也逼出了我灵魂深处的那些“小”来。

1.本文写了“我”关于“窗口”的哪些回忆?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品读第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自选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结合文意,谈谈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而今,窗口变成了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我看到了扰攘世界的万千气象,同时也逼出了我灵魂深处的那些‘小’来”,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第⑧自然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怎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漫画《十面“霾”伏》(下图)

(材料二)

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第二,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垂直方向的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第三,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猛增,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

(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漫画寓意。

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材料二中形成霾的三方面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两则材料主题,完成下面对联。

咳嗽阵阵痛斥雾霾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的两个片段,按要求答题。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选自《格列佛游记》)

(1)联系上面选段前的情节,说说这位伟大的君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________

再说__A__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__A__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选自《水浒传》)

(2)上面一段话中A指代的人物是:________,与片段内容相关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班主任叮嘱即将毕业的学生,面对成功与挫折,应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

(4)离愁是古诗词永恒的主题。离愁中有对相聚的殷切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愁中有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4安阳一模)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①虽文字大小不一

②其线条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③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④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