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节选自《论语》)
(二)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
(节选自《论语》)
注:①知:通“智”,机智,聪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时 B.信
C.传 D.食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语段(一)中提到孔子极力赞赏颜回的哪一品质?颜回的“不改其乐”包含了什么道理?
4.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有何异同之处?
(2018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田鼠不冬眠
乔 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约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约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直到装满食物堵住洞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门儿锁住了;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这样的大别墅里,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熟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
⑥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生活习性 | 具体表现 |
栖息地隐蔽凉爽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洞系构造复杂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 | 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 |
④________ |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
2.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4.文章说:“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
(拓展提升)
5.本文第④~⑥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说说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药禁忌要讲明白
①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公告,决定对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在禁忌项下,还特别增加“儿童禁用”。
②提起柴胡注射液,很多人并不陌生。柴胡注射液是世界上首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有7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此次修改说明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儿童使用注射液不良事件高发。2017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在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3.5%,明显高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的构成比。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能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这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敲响了警钟。
③中药有绿色、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历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占八成以上,而中药不到两成。但有人认为,中药有毒,伤肝伤肾甚至致癌。如此以讹传讹,抹黑中药,其原因在于,中药在安全研究上有历史欠账。西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能列好几页,禁忌能写好多条,注意事项有好多款,而对于多数中药而言,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如此语言不详的说明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满足公众用药的知情权。
④有人说,中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是找不到不良反应,恰恰说明了中药的安全性。其实,中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禁忌上。一是量的禁忌。中医用药如用兵,并非多多益善,而是精准药量,确保用药之利而去药之弊,防止药的偏性将人体纠偏。二是证的禁忌。使用中药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风寒感冒的人吃了治风热感冒的药并不管用。以柴胡为例,作为清热解表药,对于其他热型的孩子使用就不灵,对症治疗才安全。三是人的禁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千人千方。上世纪50年代,著名中医蒲辅周治疗乙脑,167个病例,他开出了98个方子。他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开了1万多个方子,如果考虑剂量在内,几乎没有相同的两个方子。
⑤有人问,中药在中国人身上试验几千年,为什么还要小白鼠点头?因为中药临床的禁忌,并没有转化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中药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的短板。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封存在无数医案中的用药禁忌,如同散落的珍珠,找不到一根串起来的线。深入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亟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助力,形成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体系。
⑥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西药都有不良反应,关键是合理使用。近年来,在中药不良事件中,中药注射液剂型问题占比超过50%。除了注射液剂型安全风险高之外,主要在于一些医生的处方不对路。有统计数据显示,70%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开的。一些西医不注重辨证施治,不熟悉中药温、热、寒、凉的药性,容易出现药品不良事件。目前,简单地禁止西医开中药不大现实,最好的办法是,让开中药的西医学习中医原理和知识,接受规范的“西学中”培训,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
⑦药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药,用不好是毒。盼望更多医生合理使用中药,减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让患者吃中药能更放心。
(作者:王群)
1.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拓展提升)
5.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神农本草经》将其所载的365味药物,依照有毒无毒、延年益寿及祛邪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巴豆、狼毒等列入此类,毒性强烈易致死亡。
7.根据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中药发挥作用。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掏耳朵为什么想咳嗽?
①挖耳朵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奇妙的享受,只不过在挖耳朵的时候,一些人会不由自主地咳嗽,这是怎么回事呢?
②这是一根迷了路的神经捣的鬼!
③神经我们都不陌生,它像通讯员一样连接着我们身体的最高指挥机构——大脑,以及其他执行具体任务的组织器官。
④这些负责通讯的神经细胞虽然看上去长得都差不多,其实它们也有不同的负责范围和分工。
⑤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十二对从大脑发出的神经,它们统称为颅神经,让我们在挖耳朵的时候咳嗽的就是其中的第十对神经——迷走神经。
⑥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身材最长、分布最广的神经。它是一种混合神经,包括有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因而能负责多种信息的传递。
⑦正所谓能者多劳,迷走神经因其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本领而广泛分布于身体的各个脏器、组织中,参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中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并与交感神经一起调整人体的心率、呼吸、腺体分泌及肝、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分布等。
⑧其中,咽喉部就是迷走神经的重要管辖范围之一。
⑨作为物质进出身体的交通要塞,咽喉一直都是我们身体关注的重点。在我们的喉头黏膜上分布有很多的迷走神经,这样当异物入侵时,它们就能及时通知大脑,下达咳嗽的指令,从而将异物咳出体外。
⑩如果迷走神经就走到这里为止倒也还好,可俗话说得好,路走多了总会迷路。
⑪作为身体里分布最广的神经,迷走神经也会有走错路的时候。在这趟信息传递线上,就有一些小的分支一不小心多走了一点,延伸到了外耳道,特别是外耳道后壁的皮肤下。
⑫于是,当我们挖耳朵时,外耳道下的迷走神经分支受到了刺激就会向大脑发出“异物入侵”的信号,而大脑一时间如果没有反应过来,就会误以为是喉头黏膜受到了刺激,于是立刻就下达了“咳!把异物咳出去”的指令,我们也就不由自主地咳了起来。
⑬说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迷走神经挺不靠谱的,竟然连耳朵和喉咙它都分不开。不过这只是它在工作中犯的小错误,在大多数时候,迷走神经还是很靠谱而且很重要的。
⑭如果没有迷走神经的控制,交感神经引起的兴奋就会在心脏等重要器官上作用更长的时间,导致这些器官得不到休息,引起病变。
⑮而且,如果迷走神经罢工、病变了,还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⑯看在它有这么大作用的份上,挖耳朵引起的咳嗽,大家还是接受吧,或许这是沉默寡言的迷走神经在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呢。
1.结合文章内容,请概括“一掏耳朵就想咳嗽”的原因。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刘奶奶说她总是一掏耳朵就咳嗽,担心自己生病了,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她消除顾虑。
(拓展提升)
5.文章为什么以“一掏耳朵为什么想咳嗽?”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6.请结合第⑤⑥段,说说什么是“迷走神经”。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烹饪之器的演化史
①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一口章丘铁锅迅速成为了“网红”。作为烹饪之器的锅,它的进化和演变史,浓缩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史,同时也孕生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文明。
②最初,古人只是把猎取的动物和采摘的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熟,因此,烧烤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在石器时代,还有一种烹制食物的方法——“石烹”,利用的是烧至炽热的石块。石烹的方法不一,既可以把食物埋到烧红的石块底下进行烹制,也可以把烧红的石块投入到装有水的容器内,以加热水至沸来煮熟食物。
③久负盛名的怒江石板粑粑就是古老的石烹方法的遗存。用于烹制食物的石板都选自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而且最好是背阴背风山崖上的石头。选好的石材还要经过多道工序的修整、加工、打磨、抛光和烘烤。所以,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既无油也不粘锅。
④我国最早使用的烹饪之器是陶器,早期多是陶罐和陶釜。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锅。
⑤陶釜是用泥土焙烧而成的,窑火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防止陶釜在烹饪时发生烧裂现象,古人在陶土中特意掺入了一定比例的砂粒或谷壳、蚌壳末等。
⑥用陶罐和陶釜烹饪食物时需要用石头块支起来。后来,自带三条腿的炊具就诞生了,这就是鼎和鬲(lì)。其中,鼎是一种三足支锅,而且三条腿都是实心的,有的鼎还有鼎耳和鼎盖。鬲在形状上与鼎十分类似,也自带三条腿,不过腿部是中空的,所以鬲在烹饪时受热面积要比同容量的鼎或釜大一些,烹煮食物要快一些。
⑦陶器在烹饪领域的应用,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重要的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煮、焖、炖、熬、蒸等,为我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
⑧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利用纯铜了,并有了初步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器的诞生更是促进了烹饪文明的发展。青铜炊器相较陶制炊器来说,不仅具有可塑性,不易破碎和变形等特性,而且硬度更高,传热性能更好,因此逐渐取代陶制炊器而成为了青铜时代特有的烹饪器具。
⑨我国的冶铁业大约诞生于战国时期,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铁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铁制炊器的应用使我国的烹饪文明逐步进入成熟期。铁制炊器具有传热快、耐高温的特点,并且较青铜炊器更轻便一些,因此基于高温油熟基础上的新型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各种煎炸、翻炒、爆炒、湿炒、干炒、煸炒、生炒、熟炒等。当然,铁器时代的烹饪大繁荣,还得益于烹饪原料的丰裕和多种燃料的应用和普及。
现在,铁锅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烹饪之器。传统的铁锅坚固耐用、受热均匀,在导热方面效果很好。铁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炒菜时溶出的少量铁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
⑪我国古代烹饪见证了石上燔肉、陶制炊器、青铜炊器、铁制炊器的逐阶进步,并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者:苏更林。有删改)
1.文章以“烹饪之器的演化史”为题,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 烹饪之器 | 烹饪方法 |
①____
| 石头 | 把食物埋到烧红的石块底下,或把烧红的石块投入到装有水的容器内,以加热水至沸来煮熟食物 |
—— | 陶制炊器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五千 年前 | ③______ _________ |
|
秦汉 时期 | ④______ _________ | 煎炸、翻炒、爆炒、湿炒、干炒、煸炒、生炒、熟炒 |
3.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说起青铜炊器,不能不说青铜鼎。作为古代的一种烹饪之器,青铜鼎最初用来烹煮肉食或盛放肉类。青铜鼎大多为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春秋晚期,青铜鼎的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多都有器盖。虽然是一种烹饪之器,但专门用于烹饪的青铜鼎其实并不多,青铜鼎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礼器,特别是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后,青铜鼎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世由此也把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拓展提升)
5.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④段中加点词“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锅。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
①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瑰宝之一,是记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前行的历史印记。从实用到审美,从粗放到精妙,从记事凭信到抒情言志,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以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承载华夏民族的审美基因,弘扬炎黄文化的精神内涵。
②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着先人的无穷智慧,印章的起源亦是其中的体现。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和不断被发掘的实物来看,印章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早在周代,人们通过钤盖印章来确保商品货物在流通中的安全运送及保存,凭信的实用功能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的功用不断拓展,除了被用来钤保管物品文书的封泥之外,还有物勒工名、器物标明、佩戴饰物、死后殉葬、烙马等。同时,在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印章从统称“玺”到不同社会阶层以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分称,印章也成了权势的象征。官印、私印、肖形印、吉语印以至书画鉴藏印、文人印盛行,印章的制作,既为信用之举,又得美观之需。印章艺术在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审美的点滴信息。
③从春秋战国的印章起源到两汉之际印章发展的巅峰,再到明清流派篆刻的百花齐放,传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方方承载岁月磨砺的印章,更是印人在艺术风格探索、继承和创新过程中精神的接力。
④“印虽小技而非小道。”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清代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
⑤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更显弥足珍贵。
⑥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丁敬《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此诗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倡导的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实践路径和创造精神。
⑦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物质与艺术皆相辅相成,篆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现今,高新科技的应用又拓宽了篆刻艺术的传播媒介和创作技法。篆刻元素渗透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奥运会标志、汽车标志、服装面料纹样、建筑造型等等,都展现着东方民族审美的别致和特色。
⑧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篆刻艺术这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视觉文化必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好地续写时代的精神,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点亮一盏时代的明灯。
(作者:沈浩。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试说说你对“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理解。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本文的语言既严密准确,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拓展提升)
5.中国的篆刻艺术,天生就和标志设计结下不解之缘。下面是两个运用篆刻艺术的标志设计,请任选一个,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