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   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是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   。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不是张进绪在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忽见白晃晃布幕上,秦将王翦向敌军首领掷出手中宝剑。这宝剑闪着寒光,在布幕上飞来飞去。一时,锣鼓声疾,唱腔声切,气氛颇是紧张与急迫,忽然哐地一响,飞剑穿透敌首脖颈,顿时身首异处,插着宝剑的首级在空中停了一下,然后“啪”地掉在地上。这一幕可谓触目惊心。满屋看客都不禁叫好。我忽然想到:

⑦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

1.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主演,主宰,主导,主办。

(1)今晚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

2.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

布幕后边

(2)______

(1)______

“我”欣赏灯影表演

 

 

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

4.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1. 主演; 主宰 2. (1)“我”好奇并研究灯影表演的幕后准备 (2)布幕前边 3.①充满神秘感,布幕上活灵活现、神出鬼没的影子,在幕后就能耍弄出来。②道具、乐器等内容丰富,光皮影戏的人物就包含生旦净丑、人间众生,表演内容多样。③感染力强,表演逼真,布幕上精彩的表演与后台繁杂的光影、乐声交织,给观众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描写,将灯影赋予了人的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表现了贺兰人表演唱灯影子的技艺高超,也表现出皮影戏浓厚的感染力。 5.示例:我们要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如捏糖人、制作风筝等,并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大力的宣传与弘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被遗忘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并将它们传承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书

①父亲十九岁入伍,便阔别故土,多地辗转。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③这些文物般的家书,是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④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

⑤不久前,一档读信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⑥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南杂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予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

⑧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南杂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作者:舒怀玉。有改动)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 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B.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到严厉的语气。

(2)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3.第⑨段中,“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中的“父亲的行为方式”具体指什么?

4.文章多次提到了信纸,特别是祖父母那些简陋的信纸,这些信纸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5.“我”从祖父母的书信中,读出了什么“中国故事”和怎样的“中国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 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那份深不见底的失望

①女儿的钢琴由江恬仪老师启蒙。女儿六岁进小学音乐班,在江老师之外,还有廖皎含老师教她钢琴。两位老师都对她很好,不只疼她,而且努力想出各种方式让她在钢琴演奏上取得进步。

②女儿上中学之后,换了钢琴老师,但她跟江老师、廖老师都保持联络。有一回,她跟廖老师借琴房练琴,练了一阵子休息时,在廖老师摆放乐谱的架子上,发现一件有趣的东西。

③那是她自己之前写的一份悔过书,稚嫩的笔迹白纸黑字地承诺着:“要保持手指站好,要耐心慢练,要专心上课,不能心不在焉……”最后面是:“如果没有做到,老师可以拒绝教我。”女儿用手机把那张还贴在架上的悔过书拍下来,将照片放到“脸书”上,一下子就吸引了许多朋友来点赞和留言。留言中有好几则来自廖老师的学生,他们带点兴奋又带点哀怨地说:“啊,我也写过!”之后,出现了廖老师的留言:“这下大家都知道我是个恶老师了!”

④女儿的妈妈有点担心:老师是不是生气了?女儿倒是很有自信:“一定不会,廖老师很有幽默感的。”几天后,妈妈和廖老师在电话里聊天,果然老师以玩笑的态度说:“有一个在美国教琴的朋友看到那张悔过书,还叫我把内容翻译成英文,她要拿去让她那些不认真的美国学生也照着写!”

⑤我不记得自己写过悔过书。照理说,成长过程中犯过那么多错,一定写过,但就是一次都记不得了。或许都是以敷衍态度写的,没有真正的悔过之意,时日久远,就记不得了。但我有一段跟女儿写悔过书类似的经历,却在脑中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

⑥小学五六年级时,我跟一位个性暴烈的老师学小提琴,课堂上经常被打,痛苦不堪。有一次上课,我心中充满了怨怼,老师愈打我,我愈是不愿意好好将他要的声音拉出来。几次之后,老师突然冷静地说:“收琴,别拉了。”我收了琴,鼓足勇气挺胸正眼对着老师。

⑦老师说出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话:“琴留着,你走,回家去。罚你一星期不准练琴。”老师接着又说,“下星期来,你明白告诉我,还要不要学琴!你若说不要,我就把琴还你,以后你就再也不用来了。”

⑧老师后面这一段话,我听了,但没有真正听进去,因为心里光想着要赶快在老师还没有改变主意前离开那里,坐实一个星期不用练琴的“惩罚”。走出老师家门,那种如释重负的快乐,更让我无法真正去思考老师到底说了什么。

⑨一直到星期天,距离下次上琴课只剩下两天时间。再也逃避不了了,也没办法假装忘记老师交代的:“你明白告诉我,还要不要学琴……”我想了想,郑重其事地暗下决心:宁可被老师挥两个巴掌,也要勇敢地说出“不想学了”!

⑩对,说出来,忍两个巴掌,就从每周一次的痛苦中解脱了。

⑪我步伐沉重地走到老师家门口。老师开了门,手里提着我的琴盒,眼睛看着我,没说话。显然他没有忘掉上回的事,他在认真地等我的回答。停了一秒钟,我开口说:“对不起,请老师继续教我拉琴。”话说出口,自己都感到很意外,这不是我准备好要讲的,我要说的明明是“对不起,我不想再学了”,为什么话在出口前自己转了弯呢?

⑫多年之后,我才理解在老师家门口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那个时候,在内心深处我明白,如果说“我不想再学了”,老师会有多失望。我甚至明白了,为什么我那么受不了被老师用旧琴弓抽打肩膀——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老师打人时表现出的失望。他的失望比琴弓打在身上,更让我感到痛。

⑬我做错准备了。我准备着忍受老师盛怒下冲动的两个巴掌,但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不会有那两个巴掌,只会有老师很可能完全无言的、深不见底的失望。

⑭我没办法面对那样的失望,就是没有办法。

(作者:杨照)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女儿学钢琴的经历

“我”学小提琴的经历

老师对

待学生

     

用旧琴弓抽打肩膀,表现出失望

老师形象

爱学生、幽默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中第⑤段的作用。

3.细读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中女儿的老师和“我”的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截然不同。哪个老师的方式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蓝莓谷

①那年夏天小鸥15岁,打猪草去了后山谷。奶奶摔骨折后小鸥不得不辍学了,打理家事,侍候奶奶。

②小鸥有好几年没去后山谷了,走到谷口,他发现以往入山的小径拦了一道篱笆,门口的立石上雕刻着三个字:蓝莓谷。小鸥想,后山谷大概被包出去,成果园了,以前他从没听说后山长蓝莓。小鸥好奇地趴在篱笆墙上向里面张望。

③“嗨!嗨!”声音从小鸥背后传过来,毫无防备的小鸥吓得几乎坐到地上。小鸥抬起头来,发现一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老头正目光炯炯地盯着他。小鸥告诉老头儿,他住在不远处的村子里,进山打猪草。老头儿打量小鸥一番,板着脸严肃地说:“我警告你,不要打里面的主意!”看来小鸥猜对了,老头儿是看果园的。

④进山之后小鸥的心情并不愉快,自己长得像偷蓝莓的人吗?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季节里蓝莓是否成熟,那个老头真是令人讨厌!不想,接下来的事情加重了小鸥和老头的对立情绪,再进山时,小鸥发现篱笆墙上加了块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严禁偷蓝莓。小鸥四下望了望,村子里萧条寂寥,山上更是人迹罕见,这块牌子显然是给他立的。

⑤小鸥安置好打满猪草的篮子,从一处树林茂密的地方摸进果园。“站住!”随着一声大吼,看园老头从一棵树后现出了身影。(A)小鸥撒腿就跑,两个人在园子里追逐着,小鸥跑不动了,手扶大腿呼哧呼哧喘气,老头和他相隔十余米,也弯着腰喘粗气。

⑥起初,小鸥并没想摘一粒蓝莓,他只想作弄作弄那个老头,奇怪的是,去蓝莓园和老头“斗法”成了打猪草之余的乐趣,因为无论小鸥从什么地方进果园都能撞上老头儿,好像老头预先设了埋伏一般,这样反而激发了小鸥的斗志,他动了不少脑筋,比如把衣服挂在甲地,从乙地进入,比如头上身上用树枝伪装起来,可是,刚刚进入果园,老头就在不远处现身了,大喊:站住,这回看你还能不能跑掉。小鸥还是跑了,他终于发现:老头儿原本就追不上他。

⑦小鸥开始轻松地作弄起老头了,他大摇大摆地进出,反正老头追不上他,不想,老头制作了一个带绳索的竹竿,有点类似套马杆那种,大意的小鸥还真被套住一次,可惜那个绳索不结实,一拉就崩断了。

⑧这期间,小鸥还是尝到了蓝莓的滋味儿,他捡的是落在地上的蓝莓,捡蓝莓时他想,这老头真不善良,宁肯烂在地上也不给别人吃。小鸥拿蓝莓回家给奶奶,奶奶刨根问底,小鸥撒了谎,说蓝莓谷的老头给的,“你看都是熟透的,不吃也烂了。”奶奶相信了,说蓝莓真好吃!

⑨后来老头儿又发明了大弹弓,不过老头的弹弓总也射不到他。下大雾了,小鸥又上山打猪草,他的心里惦记着蓝莓谷的老头儿,他想,这样的天气总不会再撞见了吧。他又偷偷溜进了果园。“好小子,你又来了,这回看你能跑哪去?”突然,传来老头的声音。大雾三米内见不到人,小鸥一边躲闪一边咯咯笑,影影绰绰地和老头儿捉起了迷藏。

⑩阴雨天里小鸥再去蓝莓谷,这次被大弹弓击中了,他先是惊了一下,后来发现那个弹丸是胶皮的,就肆无忌惮地和老头在园子里绕开圈子。老头跑不动了,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小鸥路过农舍,透过玻璃发现屋里有两台电脑,他拉开窗户,看到电脑连接着果园四周的监视器,电脑旁边的手绘地图上,标着红色指示箭头和密密麻麻的黑色小字。(B)小鸥狡黠地笑了。

⑪那天晚上天晴了,小鸥突然想到,蓝莓树可践踏得不轻,第二天早晨,他就摸进园子扶那些倒掉的蓝莓树,这次老头没有出现。小鸥已经知道监视器的盲点在哪里了。

⑫小鸥和看园子老头斗法、追逐了整个夏天,后来父亲把他接到遥远的省城插班就读。一天,父亲急匆匆来到学校问小鸥蓝莓谷的事,他紧张得要命,不知从何说起,后来知道,蓝莓谷的老头去世了,他不是看园子的,而是蓝莓谷的主人,早在七年前就患了癌症。老头去世前留下遗嘱并做了公证,他将蓝莓谷送给了小鸥。

(作者:津子围。原文有删改)

1.本文中小鸥和蓝莓谷的老头之间的故事可谓乐趣横生,引人入胜。请根据提示将下面情节补充完整。

(1)起因:

(2)发展:老头写了木牌,小鸥觉得是写给他看的,加重了他的对立情绪。

(3)高潮:

(4)结局:小鸥离开,老人去世后把蓝莓谷送给了小鸥。

2.按要求品析语言。

(A)小鸥撒腿就跑,两个人在园子里追逐着,小鸥跑不动了,手扶大腿呼哧呼哧喘气,老头和他相隔十余米,也弯着腰喘粗气。(从人物描写角度)

(B)小鸥狡黠地笑了。(请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文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老头能及时发现小鸥入园是因为装了监控?请任意找出一处。并分析作者在后文借助小鸥所见交代原因的好处是什么?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外婆的温度

杜若冰

①小时候,我最喜欢土豆了,外婆也最爱土豆,我们的不同就是我喜欢吃土豆,而外婆喜欢种土豆。

②外婆将土豆当个宝,土地还未收获时,她就时不时来看看,拂起这片叶,翻翻那边土。我常想如果土是透明的,外婆恐怕就得天天趴在那儿看了吧。每每这时,我就站在外婆身后,痴痴地笑她。身后一阵风吹过,土豆的叶随着夕阳的旋律轻轻摇摆。

③好不容易等到可以收土豆时,外婆便经常带着我去掏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掏累了,外婆就站在田埂上,她身上的衣服被风吹得鼓鼓的,像是要起飞一样。每当看到这个场景,我都会觉得外婆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我蹲下身,拿着一个小木棒,细细地抠着土豆边缘的土,待看到土豆那浅黄色的薄皮了,我便开心地扔掉木棍,抓住土豆白色的茎,用尽力气猛地向上一拔。清脆的断裂声响起,我跌坐在田塍,手中还死死捏着一片大大的叶子。

④(A)外婆见了,也蹲下身来,用那瘦骨嶙峋的手指绕着土豆周围的土一圈,勾起手指一扣,一颗硕大的土豆便被大地挤了出来。外婆拿起土豆,轻轻一抖,土块便纷纷落了下来。外婆又挖了几颗,然后将土豆递给我,领着我回家去。

⑤风有点凉,但手中的土豆却散发着暖意。我低着头想,土豆长在土地里,被大地呵护着,土豆是温暖的,那大地的温度会是多少呢?

⑥到了家,土豆被外婆切成了细丝,经过油与火的双重作用,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菜。我趴在桌子上,不停地晃着够不到地的腿,深吸一口土豆丝散发出来的香气,外婆只吃一点点,便将一整盘土豆丝推到我面前,宠溺地看着我将一盘土豆丝消灭干净。

⑦饭后,外婆在小溪边洗衣服,我就趴在草坪上看着她,有一搭没一搭地找着话题。“外婆,土豆为什么叫土豆呢?”我好奇地问。

⑧“土豆啊,就是土疙瘩,土里生长出来的豆子,”外婆洗衣服的手顿了一下,她就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加了一句,“咱们这儿,土豆还叫地蛋,地里的宝贝蛋,土蛋啊,就是土地的孩子。”(B)我点了点头,觉得大地母亲真有福气,孩子那么多,又那么讨人喜欢。

⑨外婆用辛勤种植出的土豆,将我喂养成结结实实的人,我看着自己微微发黄的皮肤,觉得自己就像是大地的外孙女,大地就是我的外婆。外婆曾对我说过,长在地里的都是好东西,因为它们聆听着大地的脉搏,所以它们懂得大地的快乐与痛苦。

⑩现在我搬到了城里,菜市场就在楼底下,外婆却还要坚持每月给我送土豆。她说,外面的土豆都是人给催产出来的,不好吃。我摸了摸外婆刚刚送来的土豆,依旧透着几分暖意。我闭上双眼,感受着从土豆表皮传来的温度。我用了七年的时间,量出了大地的温度,那正好是人体的温度,也是外婆的温度。

(节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细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把本文事件补充完整。

看土豆——____——____——送土豆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A)外婆见了,也蹲下身来,用那瘦骨嶙峋的手指绕着土豆周围的土一圈,勾起手指一扣,一颗硕大的土豆便被大地挤了出来。(从描写角度)

(B)我点了点头,觉得大地母亲真有福气,孩子那么多,又那么讨人喜欢。(从修辞角度)

3.请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4.本文以“外婆的温度”为题有什么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