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草莓
①姐姐家在呼和浩特,她住一楼,房前有块空地,种着一株香椿树、一株杏树和一株苹果树。退休之后,姐姐把这块空地开辟成了菜园。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每天乐此不疲。姐姐一辈子在铁路局工作,年年的劳动模范,局里新盖了高层楼,分她新房,面积多出三十多平方米。她不去,舍不得她的这片菜园。孩子们都说她,如今,一平方米房子值多少钱?你那破菜园能值几个钱?却谁也拗不过她,只好随了她。
②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姐姐了。今年,是姐姐的八十大寿,说什么也要来看看姐姐。想想六十三年前,1952年,姐姐十七岁,就只身一人来到内蒙,修新建的京包线铁路。那时候,我才5岁,弟弟两岁,母亲突然逝去,姐姐是为了帮助父亲扛起家庭的担子,才选择来到了塞外。姐姐每月往家里寄三十元,一直寄到我21岁到北大荒插队。那时候,姐姐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呀。姐姐说起当年她要来内蒙前离开家时,我和弟弟舍不得她走,抱着她的大腿哭的情景,仿佛岁月没有流逝,一切都恍如目前。
③来到姐姐家,先看姐姐的菜园。菜园不大,却是她的天堂,那里种着她的宝贝。特别是姐夫前几年病逝之后,那里更是她打发时光消除寂寞的好场所。菜园被姐姐收拾得井井有条。(A)丝瓜扁豆满架,倭瓜满地爬,小葱棵棵似剑,韭菜根根如阵,西红柿、黄瓜和青椒,在架子上红的红,青的青,弯的弯,尖的尖……忍不住想起中学里学过吴伯箫的课文《菜园小记》里说的,真的是姹紫嫣红。这么多的菜,吃不完,送给邻居,成了姐姐最开心的事情。
④菜园旁,立着一个大水缸,每天洗米洗菜的水,姐姐从厨房里一桶一桶拎出来,穿过客厅和阳台,走进菜园,把水倒进水缸,备用浇菜。节省一辈子的姐姐,常被孩子们嘲笑,而且,劝她说现在菜好买,什么菜都有,就别整天忙乎这个了,好好养老不好吗?姐姐会说,劳动一辈子了,不干点儿活儿难受。想想,在风沙弥漫的京包铁路线上餐风饮露,这是她念了一辈子的经文,笃信难舍。再想想,人老了,其实不是享清闲,而是怕闲着,能有点儿事干,而且,这事干着又是快乐的,便是养老的最好境界了。姐姐种的那些菜,便有她自己的心情浸透,有她往事的回忆,是孩子都上班上学去之后孤独时的伙伴,她可以一边侍弄着它们,一边和它们说说话。
⑤夸她的菜园,就像夸她的孩子一样的高兴。我对她的菜园赞不绝口。姐姐指着菜园前面绿葱葱的植物,我没认出是什么。她对我说,这里原来种的是生菜和小水萝卜,今年闹虫子,我把它们都给拔了,改种了草莓。不知怎么闹的,也可能是我不会种这玩意儿,你看,一春天都过去了,只结了一个草莓。
⑥我跟着她走过去,伏下身子仔细看,才看见偌大的草莓丛中,(B)果然只有一颗草莓,个头儿不大,颜色却很红,小小的像红宝石一样,孤独地藏在叶子下面,好像害羞似的怕人看见。
⑦“孩子们看着它好玩,都想摘了吃,我没让摘。”姐姐说。我问她,干吗不摘,时间久,回头再烂了,多可惜。姐姐笑着说:“我心里盼望着有这么一个伴儿在这儿等着,兴许还能再结几个草莓!”
⑧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姐姐分手的日子到了,离开呼和浩特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姐姐蒸的米饭,我炒的香椿鸡蛋,做的西红柿汤,菜都来自姐姐的菜园。晚饭后,姐姐出屋去了一趟菜园,然后又去了一趟厨房,背着手,笑眯眯地走到我的面前,像变戏法一样,还没等我猜,就伸出手张开来让我看,原来是那颗草莓。“你尝尝,看味儿怎么样?”姐姐对我说。
⑨我接过草莓,小小的,鲜红鲜红的,还沾着刚刚冲洗过的水珠儿,真不忍心下嘴吃。姐姐催促着,快尝尝!我尝了一口,真甜,更难得的是,有一股在市场买的和采摘园里摘的少有的草莓味儿。这是一种久违的味儿。
(作者:肖复兴)
1.孩子们都想摘了独草莓吃,姐姐没让摘,为什么却摘给“我”吃?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丝瓜扁豆满架,倭瓜满地爬,小葱棵棵似剑,韭菜根根如阵,西红柿、黄瓜和青椒,在架子上红的红,青的青,弯的弯,尖的尖……(从描写的角度)
(B)果然只有一颗草莓,个头儿不大,颜色却很红,小小的像红宝石一样,孤独地藏在叶子下面,好像害羞似的怕人看见。(从修辞的角度)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风沙弥漫的京包铁路线上餐风饮露,这是她念了一辈子的经文,笃信难舍”的理解。
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表现的是姐弟情深,有人认为反映的是老年人的孤独。你认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拓展提升)
5.第②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6.请说说你对题目“独草莓”深刻含义的理解。
(2018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 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句中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3.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5.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白。(不少于40字)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是相互成全
①当福利院的米格尔院长把胖乎乎的小约翰带到海莉太太面前时,海莉太太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眼前的小约翰多像自己的女儿呀!金黄卷曲的短发,小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凹进去的眼眶,尤其是厚厚的上嘴唇,简直和女儿的儿子一模一样。海莉太太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小约翰的双手仔细看了看。“孩子……我亲爱的孩子,终于找到你了。”海莉太太抱住小约翰,激动得泣不成声。
②十二年前,海莉太太的女儿——一个单身妈妈,把她刚出生的孩子交给海莉太太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自责又难过的海莉太太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并且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埃玛”。是的,那是女儿的小名。海莉太太和埃玛相依为命,埃玛乖巧、可爱,给海莉太太带来了很多欢乐,也在无形中弥补了她的丧女之痛。可以说,埃玛是海莉太太全部的支撑。
③可是,在埃玛五岁那年,海莉太太带着他去海滨游玩时,竟然把他弄丢了!海莉太太几乎要发疯了,她找了很多地方、求助了很多人,可是一晃七年过去了,埃玛就像掉入大海的一滴水,竟然再也找寻不到。
④去年,海莉太太被查出得了绝症。海莉太太对此并不惧怕,但从得知病情的那一刻起,海莉太太想找到埃玛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她告诉自己,在仅剩的不多的生命里,一定要找到埃玛。
⑤跑遍了许多个福利院,米格尔院长带来的这个叫约翰的男孩子最符合埃玛的条件。米格尔院长说,约翰已经记不清楚他是怎样沦为流浪儿的,但在他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很宠爱他的奶奶。也因此,约翰一直想要找到自己的奶奶,想要再在奶奶的怀抱里撒一次娇。
⑥“太好了!七年后祖孙重逢,这可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格尔院长开心地说。站在一旁的小约翰听了海莉太太的故事,张开嘴巴想说什么,却被米格尔的话打断了。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⑦对海莉太太和小约翰来说,接下来的时光是那么幸福那么快乐,海莉太太用尽所有的方法对小约翰好,小约翰也小大人似的对海莉太太照顾有加,他们似乎都想要努力弥补那些缺失了的时光。
⑧一年后,海莉太太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海莉太太把提前写好的遗嘱交给了律师,并叮嘱这份遗嘱谁都不可以看,包括小约翰,只需要按照遗嘱把海莉太太的遗产给小约翰继承就行了。因为这份遗嘱里有一个秘密:小约翰并不是埃玛!因为埃玛的右手心里有一个硬币大小的胎记,而小约翰没有。但海莉太太深知希望落空的绝望和无助,她不忍心让小约翰失望,就认下了小约翰。
⑨不过,当律师对小约翰宣读海莉太太的决定时,小约翰笑着摇摇头说:“我不能继承海莉太太的遗产,因为我不是埃玛。虽然我不太记得儿时的事情,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小时候有父亲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海莉太太得了重病,我不忍心她再失望,我愿意陪她开心满足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⑩当小约翰以海莉太太的名义把这份遗产捐给慈善机构时,人们都感动不已。正如当地的一家报纸评价的那样:海莉太太奉献出的是一份来自祖母的爱,小约翰回应的也是一份浓浓的晚辈的爱,而这两种爱,因为互相理解而互相成全。
(选自《杂文选刊》2018年3期)
1.谈谈“爱是相互成全”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加点词语分析小约翰的心理活动。
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4.第②~⑤段是怎样叙述埃玛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了海莉太太对女儿的爱。
第二种:体现了爱是相互成全的主题。
第三种:反映了爱的传递。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 音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②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桌永别了。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生生这么断了。
③“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④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⑤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⑥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⑦“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⑧“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⑨我惊讶于她忽然会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于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
⑩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⑪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⑫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⑬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⑭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⑮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⑯“真的?”
⑰“真的!”
⑱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深情在睫,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⑲是山音。
(作者:秦碧薇)
1.文中小女孩的心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惶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快愉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传神,请说说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有什么独特之处。
(1)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
(2)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3.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4.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拓展提升)
5.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从描写的角度)
(2)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妈妈”
①早晨,到小区面店里要了碗面条,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奶奶妈妈,我要吃小馄饨!”
②奶奶就是奶奶,妈妈就是妈妈,哪来“奶奶妈妈”这样的怪称呼?
③我好奇,从面碗里抬起头,侧身去看。一个剪了个童花头的小姑娘,也就三岁多的模样,白白净净的,坐在一位大嫂的腿上,在吃大嫂喂到嘴边的面条。大嫂五十开外的年纪,瘦瘦弱弱的身形,她怜爱地望着小女孩,“好好好,再给你下馄饨。”
④“大嫂,这是你家孙——女?”我忍不住想打听,但问得有些迟疑,怕唐突了。
⑤“比亲孙女还亲呢!”大嫂微笑着不吭声,而一旁的几个食客却几乎异口同声,语气中是满满的赞叹,“她妈妈在,也带不了这么好!”
⑥什么意思?女孩这么小,妈妈就不在了?我有些吃惊,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⑦小馄饨来了,冒着热气,烫。大嫂站起身,拉着小姑娘到外面喂去了。
⑧面店里的人似乎对这小姑娘的事特别感兴趣,也特别了解,连不停招呼客人的老板娘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给我介绍情况。
⑨原来,小姑娘叫君君。她爸爸是河南人,就在这面店的旁边租了个车库,做点小生意。在君君一周岁时,她妈妈给她过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过完生日后不几天,她妈妈就把衣服整理打包全带走了,把君君丢给了她爸爸。
⑩而这位大嫂呢,姓杨,就住在前面一排楼房里。她是个热心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伸援手,帮一把。君君妈妈在的时候,小夫妻吵架,总是杨大嫂去做“和事佬”。现在君君妈妈走了,杨大嫂看不过焦头烂额的君君爸爸,更看不过嗷嗷待哺的君君,于是从喂奶、把尿开始,逐渐地把君君的喂养、洗刷等一揽子事全包了,成了自己的“亲孙女”。
⑪门外,君君吃完了馄饨跟隔壁的小姐姐玩去了,杨大嫂拿着空碗又走回店里。
⑫“杨大嫂,您真不容易!带小孩儿,就是亲奶奶都累得叫苦不迭啊!”
⑬“就搭把手,不能眼睁睁地看她遭罪啊。”杨大嫂摆着手说,“其实也不是我一个在帮她,整个新村里的邻居都同情她,她身上的衣服都是邻居们送的,我爱人单位的同事逢年过节也给她买衣服。”
⑭“杨大嫂,你带这个小孩,你全家人都支持吗?”
⑮“那是肯定的,有一个人不支持都带不成。”杨大嫂点着头说,“这么小的孩子,我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比如,君君刚学走路时,我全家三个人都张开手,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就怕她磕碰了。帮她洗头、洗澡,也要几个人一齐动手的。”
⑯我跟杨大嫂抱歉地说,想问她个俗问题。
⑰“是不是想问我,图什么?”大嫂说,这个问题有不少人问。她反问我,“就是带个亲孙女,你能图什么?图她给你养老送终?”大嫂哈哈一笑,说,“带君君确实辛苦,但也有快乐,比如她长高长胖了,会唱儿歌了,会叫人了,比如她忽然稚声稚气地冒出一句大人话,都让我们很开心。她现在成了我们家的开心果。这就是给我们的回报。”
⑱我听得频频点头,“在带君君的这两年多,有没有过纠结?”
⑲“这倒真有过。”杨大嫂接过话头,有一吐为快之感。
⑳去年,杨大嫂的爱人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说了带君君的事,桌上的几个朋友大多不赞同带这个孩子。有个朋友引用“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的俗谚,断定杨大嫂的行为最终落不到个好,会伤害了自己和家人。
大嫂坦言,开始她也纠结了好几天,后来想通了,“只要君君在这里,而且她爸爸愿意让我帮着带,同时我也有精力带,就带着呗,即使于我没有所谓的好结果,我也认了,总不能怕尿床而整夜不睡啊!”
“君君知道妈妈待她最好,所以她觉得谁好谁就是妈妈。”杨大嫂说,“君君除了叫我奶奶妈妈外,还叫我女儿‘阿姨妈妈’,有几次还叫我爱人‘爷爷妈妈’呢。”
“奶奶妈妈,我冒汗了!”君君满头冒着热气,冲进了面店。杨大嫂赶紧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白色手帕,衬在了君君的背上,“赶紧回家换衣服,不然要感冒了!”
(作者:胡豆周。有删改)
1.君君为什么要叫杨大嫂为“奶奶妈妈”,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谈谈。
2.文章第③段有两处外貌描写,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杨大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4.本文以“奶奶妈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拓展提升)
5.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奶奶妈妈,我要吃小馄饨!”
6.文章第⑨⑩段用大量文字介绍君君和杨大嫂的情况,有什么用意?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2.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3.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4.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5.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