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⑥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⑦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
⑧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
⑨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⑩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⑪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⑫春天的时候,母亲中风。一切都来得很突然。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⑬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⑭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⑮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⑰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作者:芦芙荭。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2)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3.第②段是怎样描写父亲过去与现在的状态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小说命名为“父亲的电话”,但文中父亲从未打过电话,这样命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拓展提升)
5.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她的羊
①母亲打电话说:“回家来,要杀羊了。”我不信。母亲说:“真的,不喂了,都卖了,留一只杀了。正在找人杀,收拾好你们回来拿肉。”我打电话给大妹妹,她也不信。
②但羊确实杀了。我们吃了羊肉,还带走了羊腿,兄妹四人,一人一条羊腿。母亲说:“都带走吧,吃了就没有了。”父亲说:“不喂了,草不好割。”
③我没见过母亲割草,大夏天,我在空调屋里上班,星期天回家时,母亲已经回来,一手擦着汗,一手拿着矿泉水瓶猛灌。我问:“不会中暑?”她说:“不怕,有水。”然后,她去做饭。吃饭时,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她到中学操场割草了,草有半人高,一刀下去,倒一大片。我还没吃完,她说得喂羊了。在另一个院子里,养了13只羊。羊看见母亲进来,一齐奔过来,争着抢着,一抱草就分开了。母亲抢过来一把,扔给一只抢不到草的羊。羊就埋头吃草,母亲在那儿看着,也不理我。
④一提到羊,母亲就很高兴的。她说她割的草干净,因为她比别人跑得远;她说我们家的羊长得快,吃的都是“绿色生态环保菜”——这些广告词,她用得很顺溜。说着说着,我们就去看羊。一开门,母亲就提醒我赶紧关门。几只大一点儿的羊飞奔而来,母亲大声呵斥着,用脚踢着,羊就回去了。母亲站在院子中间,点着羊,告诉我哪只快下小羊了,哪只已经下了,哪只是这只羊的孩子。母亲叫我牵羊到地里去,这个季节的麦苗可以吃。我就牵着两只,后面跟着四只,往麦地里走去。母亲也牵了两只,羊往前挣,她快要跌倒了。母亲说:“没事,我不会跌倒,我这么胖呢。”
⑤嫁到附近的小妹说:“她撒谎,有一次跌倒在地上,她很长时间都没起来。”母亲说:“那是血压高,感觉头晕,然后一点儿劲儿也没有,想起来就是起不来。”我说:“这羊不能喂了,再喂要出事。”母亲说:“与羊有什么关系?喂羊心情好。”“可是喂羊你身体不好。”“哪儿不好?下地割草,空气多好。”“反正我们要你身体好,不要羊了。”母亲生气了,不理我们;我们也生气,但是还得理她。
⑥我抱草给羊吃。我看着羊争先恐后地挤过来,就将草抛向空中,草像网一样散下来,羊就抬头往上迎着。母亲在后面说:“怎么这样喂?”我说:“和羊开玩笑呢。”
⑦但是生活也和我们开玩笑。2013年,父亲吃不下饭,检查说是肿瘤。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我跟母亲说:“羊就别喂了,回家得照顾病人,你没时间喂。”她还是要喂羊。我说:“你们日常花销的钱,我们给啊!”父亲摇摇头,说:“你们也不容易,现在我和你妈还能干活。”
⑧父亲的胃癌奇迹般地好了。母亲却说不喂羊了,真的不喂了。她得了白内障,两个眼都有。她使劲揉眼睛,还是看不清楚。医生说暂时还不能做手术,母亲只好一边揉眼睛,一边抱草给羊吃。
⑨母亲站在门口送我们,说:“羊肉不要送人,自己吃,好羊肉,绿色生态环保的。”母亲一边揉眼睛一边说:“以后就没有羊了。”父亲笑眯眯的,不说话,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椅子依在墙根。母亲说:“他病好了比什么都好,不喂就不喂了。”
⑩然后,母亲扯起围裙擦了擦眼睛,向我们挥挥手。我们就走了,穿过一大片田野,一大片青草,一大片树林,一大片池塘,一大片云朵,一大片麻雀。然后我无来由地想起,母亲曾在这儿割过草,回家喂她的羊,伺候她的病人,想念她的孩子,打扫她的房子。然后,我突然想起,我们其实都是母亲的羔羊。
(作者:韩昌盛。有删改)
1.母亲喂羊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母亲喂羊的经过。(每空8个字)
①不畏酷暑,割草喂羊——②________________——③照顾父亲,喂羊受阻——④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兴高采烈”的表达效果。
吃饭时,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她到中学操场割草了,草有半人高,一刀下去,倒一大片。
3.文章主要讲母亲,关于父亲的情节叙述是否多余?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
4.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我们其实都是母亲的羔羊”,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拓展提升)
5.母亲喂羊除了减轻孩子们的经济负担,还有什么深层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6.文章的故事是如何写起的,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7.联系上下文,谈谈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草莓
①姐姐家在呼和浩特,她住一楼,房前有块空地,种着一株香椿树、一株杏树和一株苹果树。退休之后,姐姐把这块空地开辟成了菜园。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每天乐此不疲。姐姐一辈子在铁路局工作,年年的劳动模范,局里新盖了高层楼,分她新房,面积多出三十多平方米。她不去,舍不得她的这片菜园。孩子们都说她,如今,一平方米房子值多少钱?你那破菜园能值几个钱?却谁也拗不过她,只好随了她。
②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姐姐了。今年,是姐姐的八十大寿,说什么也要来看看姐姐。想想六十三年前,1952年,姐姐十七岁,就只身一人来到内蒙,修新建的京包线铁路。那时候,我才5岁,弟弟两岁,母亲突然逝去,姐姐是为了帮助父亲扛起家庭的担子,才选择来到了塞外。姐姐每月往家里寄三十元,一直寄到我21岁到北大荒插队。那时候,姐姐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呀。姐姐说起当年她要来内蒙前离开家时,我和弟弟舍不得她走,抱着她的大腿哭的情景,仿佛岁月没有流逝,一切都恍如目前。
③来到姐姐家,先看姐姐的菜园。菜园不大,却是她的天堂,那里种着她的宝贝。特别是姐夫前几年病逝之后,那里更是她打发时光消除寂寞的好场所。菜园被姐姐收拾得井井有条。(A)丝瓜扁豆满架,倭瓜满地爬,小葱棵棵似剑,韭菜根根如阵,西红柿、黄瓜和青椒,在架子上红的红,青的青,弯的弯,尖的尖……忍不住想起中学里学过吴伯箫的课文《菜园小记》里说的,真的是姹紫嫣红。这么多的菜,吃不完,送给邻居,成了姐姐最开心的事情。
④菜园旁,立着一个大水缸,每天洗米洗菜的水,姐姐从厨房里一桶一桶拎出来,穿过客厅和阳台,走进菜园,把水倒进水缸,备用浇菜。节省一辈子的姐姐,常被孩子们嘲笑,而且,劝她说现在菜好买,什么菜都有,就别整天忙乎这个了,好好养老不好吗?姐姐会说,劳动一辈子了,不干点儿活儿难受。想想,在风沙弥漫的京包铁路线上餐风饮露,这是她念了一辈子的经文,笃信难舍。再想想,人老了,其实不是享清闲,而是怕闲着,能有点儿事干,而且,这事干着又是快乐的,便是养老的最好境界了。姐姐种的那些菜,便有她自己的心情浸透,有她往事的回忆,是孩子都上班上学去之后孤独时的伙伴,她可以一边侍弄着它们,一边和它们说说话。
⑤夸她的菜园,就像夸她的孩子一样的高兴。我对她的菜园赞不绝口。姐姐指着菜园前面绿葱葱的植物,我没认出是什么。她对我说,这里原来种的是生菜和小水萝卜,今年闹虫子,我把它们都给拔了,改种了草莓。不知怎么闹的,也可能是我不会种这玩意儿,你看,一春天都过去了,只结了一个草莓。
⑥我跟着她走过去,伏下身子仔细看,才看见偌大的草莓丛中,(B)果然只有一颗草莓,个头儿不大,颜色却很红,小小的像红宝石一样,孤独地藏在叶子下面,好像害羞似的怕人看见。
⑦“孩子们看着它好玩,都想摘了吃,我没让摘。”姐姐说。我问她,干吗不摘,时间久,回头再烂了,多可惜。姐姐笑着说:“我心里盼望着有这么一个伴儿在这儿等着,兴许还能再结几个草莓!”
⑧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姐姐分手的日子到了,离开呼和浩特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姐姐蒸的米饭,我炒的香椿鸡蛋,做的西红柿汤,菜都来自姐姐的菜园。晚饭后,姐姐出屋去了一趟菜园,然后又去了一趟厨房,背着手,笑眯眯地走到我的面前,像变戏法一样,还没等我猜,就伸出手张开来让我看,原来是那颗草莓。“你尝尝,看味儿怎么样?”姐姐对我说。
⑨我接过草莓,小小的,鲜红鲜红的,还沾着刚刚冲洗过的水珠儿,真不忍心下嘴吃。姐姐催促着,快尝尝!我尝了一口,真甜,更难得的是,有一股在市场买的和采摘园里摘的少有的草莓味儿。这是一种久违的味儿。
(作者:肖复兴)
1.孩子们都想摘了独草莓吃,姐姐没让摘,为什么却摘给“我”吃?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丝瓜扁豆满架,倭瓜满地爬,小葱棵棵似剑,韭菜根根如阵,西红柿、黄瓜和青椒,在架子上红的红,青的青,弯的弯,尖的尖……(从描写的角度)
(B)果然只有一颗草莓,个头儿不大,颜色却很红,小小的像红宝石一样,孤独地藏在叶子下面,好像害羞似的怕人看见。(从修辞的角度)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风沙弥漫的京包铁路线上餐风饮露,这是她念了一辈子的经文,笃信难舍”的理解。
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表现的是姐弟情深,有人认为反映的是老年人的孤独。你认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拓展提升)
5.第②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6.请说说你对题目“独草莓”深刻含义的理解。
(2018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 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句中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3.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5.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白。(不少于40字)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是相互成全
①当福利院的米格尔院长把胖乎乎的小约翰带到海莉太太面前时,海莉太太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眼前的小约翰多像自己的女儿呀!金黄卷曲的短发,小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凹进去的眼眶,尤其是厚厚的上嘴唇,简直和女儿的儿子一模一样。海莉太太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小约翰的双手仔细看了看。“孩子……我亲爱的孩子,终于找到你了。”海莉太太抱住小约翰,激动得泣不成声。
②十二年前,海莉太太的女儿——一个单身妈妈,把她刚出生的孩子交给海莉太太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自责又难过的海莉太太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并且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埃玛”。是的,那是女儿的小名。海莉太太和埃玛相依为命,埃玛乖巧、可爱,给海莉太太带来了很多欢乐,也在无形中弥补了她的丧女之痛。可以说,埃玛是海莉太太全部的支撑。
③可是,在埃玛五岁那年,海莉太太带着他去海滨游玩时,竟然把他弄丢了!海莉太太几乎要发疯了,她找了很多地方、求助了很多人,可是一晃七年过去了,埃玛就像掉入大海的一滴水,竟然再也找寻不到。
④去年,海莉太太被查出得了绝症。海莉太太对此并不惧怕,但从得知病情的那一刻起,海莉太太想找到埃玛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她告诉自己,在仅剩的不多的生命里,一定要找到埃玛。
⑤跑遍了许多个福利院,米格尔院长带来的这个叫约翰的男孩子最符合埃玛的条件。米格尔院长说,约翰已经记不清楚他是怎样沦为流浪儿的,但在他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很宠爱他的奶奶。也因此,约翰一直想要找到自己的奶奶,想要再在奶奶的怀抱里撒一次娇。
⑥“太好了!七年后祖孙重逢,这可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格尔院长开心地说。站在一旁的小约翰听了海莉太太的故事,张开嘴巴想说什么,却被米格尔的话打断了。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⑦对海莉太太和小约翰来说,接下来的时光是那么幸福那么快乐,海莉太太用尽所有的方法对小约翰好,小约翰也小大人似的对海莉太太照顾有加,他们似乎都想要努力弥补那些缺失了的时光。
⑧一年后,海莉太太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海莉太太把提前写好的遗嘱交给了律师,并叮嘱这份遗嘱谁都不可以看,包括小约翰,只需要按照遗嘱把海莉太太的遗产给小约翰继承就行了。因为这份遗嘱里有一个秘密:小约翰并不是埃玛!因为埃玛的右手心里有一个硬币大小的胎记,而小约翰没有。但海莉太太深知希望落空的绝望和无助,她不忍心让小约翰失望,就认下了小约翰。
⑨不过,当律师对小约翰宣读海莉太太的决定时,小约翰笑着摇摇头说:“我不能继承海莉太太的遗产,因为我不是埃玛。虽然我不太记得儿时的事情,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小时候有父亲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海莉太太得了重病,我不忍心她再失望,我愿意陪她开心满足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⑩当小约翰以海莉太太的名义把这份遗产捐给慈善机构时,人们都感动不已。正如当地的一家报纸评价的那样:海莉太太奉献出的是一份来自祖母的爱,小约翰回应的也是一份浓浓的晚辈的爱,而这两种爱,因为互相理解而互相成全。
(选自《杂文选刊》2018年3期)
1.谈谈“爱是相互成全”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加点词语分析小约翰的心理活动。
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4.第②~⑤段是怎样叙述埃玛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了海莉太太对女儿的爱。
第二种:体现了爱是相互成全的主题。
第三种:反映了爱的传递。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 音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②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桌永别了。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生生这么断了。
③“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④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⑤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⑥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⑦“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⑧“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⑨我惊讶于她忽然会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于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
⑩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⑪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⑫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⑬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⑭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⑮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⑯“真的?”
⑰“真的!”
⑱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深情在睫,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⑲是山音。
(作者:秦碧薇)
1.文中小女孩的心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惶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快愉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传神,请说说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有什么独特之处。
(1)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
(2)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3.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4.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拓展提升)
5.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从描写的角度)
(2)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