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6河南16~19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马说》全文...

(2016河南16~19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马说》全文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故虽有马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足:食不饱,力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C.道:策之不以其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D.通: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用②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 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 【解析】 1.A项中“名”的意思分别是“名贵”“命名”;B项中“足”都解释为“充足”;C项中“道”的意思分别是“正确的方法”“学说”;D项中“通”的意思分别是“通晓,明白”“贯通”。 2.无 3.无 4.①处要填的内容,要结合托物寓意的写法,对不能识别千里马的现象,作者表示痛惜,也就是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千里马”一样的有才能的人。②处的论证方法可根据语段(二)确定,《诗》的说法、孔子的话语、《传》的说法,明显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处强调的是段末的“进贤良”“聚英俊”等,该处提醒我们,统治者应想尽办法,招贤纳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喜儿曰:“从台可以望月。”即在梯门之上叠开一窗,蛇行而出,即后梢之顶也。三面皆设短栏,一轮明月,水阔天空。纵横如乱叶浮水者,酒船也;闪烁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灯也。更有小艇梳织往来,笙歌弦索之声,杂以长潮之沸,令人情为之移。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  户:           (2)无与为乐者 念: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语段(一)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4.语段(一)(二)在写景时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分别赏析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注:①萌:嫩芽。②蜩腹蛇蚶:这里形容竹初生时的状态。③振笔直遂:挥动画笔,一气画完。④兔起鹘落:鹘,一种猛禽。兔子一出现,鹘就冲下来捕捉它。⑤与可:文与可,善画竹,北宋有名的画家。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语段(一)中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语段(一)(二)中作者都提到了竹,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爱莲说》全文

(二)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

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

横偃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口占二绝句,大醉而归寓。

(节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①杂沓:聚集的样子。②舆:车。③游屐:指游人。④萼:环列花朵外部的叶状薄片,一般呈绿色。⑤偃:倒下。⑥浮白:指喝酒。⑦占:口述(文辞)。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根据语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爱莲说》全文

(二)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亭亭净植              (2)乎众矣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语段(一)从周敦颐“独爱莲”的“独”字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4.莲与兰同为花中君子,作者赋予他们各自怎样的品质?

(拓展提升)

5.两个语段都从嗅觉角度对花进行了描写,语段(一)相应的语句是:_____,语段(二)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爱莲说》全文

(二)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①决:判决。②惑:迷惑。③谮(zèn)口:诬赖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语段(一)末尾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4.结合两个语段说说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