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 ①我去某座城市,事情办完后没有急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

①我去某座城市,事情办完后没有急于返回,而是流连于花月春江的景色。穿梭于美景之中,正恨自己少生几双眼睛,却被不远处的一幕吸引了过去。

②商店门前的人行道上铺着一张半米宽,四五米长的黑色橡胶板,上面写满一行行漂亮的粉笔字,字写得雄浑刚正,正是临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我的内心顿生敬佩之情。

③写字之人是一位双腿残疾的乞讨者,身上衣着非常破旧,他坐在地上用双手挪着身体写字。这位乞讨者置身于繁华的街市,显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残疾人的身后还有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一只手紧紧地拉着残疾人的衣服,不时抬起头看一眼四周的围观者,另一只手用一根细绳牵着一个红色的小塑料盆,里面散落着几张零钱。沿街乞讨的人在每个城市都有,像这位残疾人以写字乞讨的却很少见。一般的乞讨者都以自己可怜的一面行乞,有的甚至是骗子,渐渐地我的同情心变得麻木起来。包括残疾人身后的那个小女孩,或许也并不是他自己的孩子,而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拐来的孩子。

④但这次我却感觉面前这位与其他乞讨者不同,虽说他衣着寒酸,但不邋遢,最值得我欣赏的是他刚毅的眼神。残疾人看到我望向他,微笑地向我点点头,却没有向我伸出乞讨的手。环顾四周,周围都是像我一样的路人,他们的神情都是淡漠的。

⑤行乞者并没有因路人的围观而停下写字,看来他早已习惯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虽然并没有完全相信他,但看到他残疾的双腿,身后小女孩那清澈纯真的眼神,还有面前那赏心悦目的书法,我觉得应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⑥想到口袋里有些零钱,我随手掏出放到小女孩前面的小塑料盆内,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几张小面额的纸币里竟然只夹带着一张50元的纸币。放到他们的塑料盆内,我开始后悔起来,乞讨者说不定就是个骗子,我干嘛要给他这么多钱,真想把那50元拿回来,但是周围那么多人,那样做又太没面子。我正在懊悔自己的过失,小女孩将那张50元的纸币捡出来对残疾人小声说:“爸爸,这是50元。”坐在地上的残疾人从小女孩的手里接过钱递还给我:“先生,谢谢你,你给得太多了,我的字不值这么多钱,请您将这钱收好。”残疾人的话一下撞击到了我的心,让我为自己羞惭起来。此前,我还在后悔给他们那么多钱。为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我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说:“你别客气,你写的字的确很漂亮,这钱你拿着吧,另外还有件事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带着孩子出来呢?这孩子是你女儿吗?”残疾人听到我这样问,向我笑笑说:“我的老家在山区,我从山上摔下来双腿受伤,为了治腿花光了积蓄,还欠下好大一笔债,孩子的母亲也不在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带着孩子出来讨口吃的。也有好心人曾救助、收容过我们,我没有了脚,但是我的手还在,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不想给别人添更多的麻烦了。我在这里写字,得到别人的施舍,这也算是劳动所得吧,这里头也有别人对我的肯定和尊重,孩子到上学的年龄了,我想尽力送她去上学。”

⑦这个男人的话让周围的人神情为之一震,我心里更加惭愧。他说得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尊严,他的腿断了,还在这里行乞,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尊严,作为一个正常人和作为一位父亲的尊严,他只想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有尊严地活下去。

⑧我从残疾人手中接过这50元,又将钱包里仅有的200多元现金全部掏出,一起放到小女孩手里:“小姑娘,这钱是叔叔给你上学用的。”小女孩接过钱后,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那位父亲正欲推辞,我迅速转身离开了。

⑨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与残疾人的女儿一样大的小姑娘松开爸爸的手,慢慢地走过去,将手中新买的玩具送给了小女孩。孩子直率的纯真让周围的人动容,其他围观的人也纷纷向父女二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眼神不再是刚才的淡漠或嫌恶,而是多了些什么,有温暖,也有善意。

(作者:迟安太。有删改)

1.“我”对乞讨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2.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开始后悔起来,乞讨者说不定就是个骗子,我干嘛要给他这么多钱,真想把那50元拿回来,但是周围那么多人,那样做又太没面子。

4.行乞男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文中“这个男人的话让周围的人神情为之一震,我心里更加惭愧”一句与下面材料中的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1.①“我”在商店门前的人行道上看到乞讨者写的字雄浑刚正,心生敬佩。②看到乞讨者身后要钱的小女孩,想到他们可能是骗子,“我”变得冷漠。③看到乞讨者残疾的双腿,身后小女孩那清澈纯真的眼神,还有赏心悦目的书法,“我”虽不完全相信他还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④“我”因意外掏出了50元而后悔,但通过与乞讨者交谈,了解到他的经历,“我”为之前对他的错误看法心生愧疚。 2.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构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乞讨男人的事迹埋下伏笔。 3.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由于失误将50元给了乞讨者,内心懊悔又无法挽回的无奈之情,与后文中“我”因被乞讨者感动,将钱包里仅有的200多元现金全部给了小女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①干净利落。他衣着寒酸,但不邋遢;②谦虚。他的字写得雄浑刚正,却说“我的字不值这么多钱”;③自尊自强。他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 5.同: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异:本文中,起先作者以为乞讨者装可怜行骗,得知他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后,为自己当初的想法而惭愧。《老王》中作者是在老王去世后觉得之前没有理解老王,没为他做些什么,感到愧怍。 【解析】 1.无 2.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通读全文可知,内容上,第①段写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构上,以“却被不远处的一幕吸引过去”一句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行乞男人带女儿乞讨的叙述,并为下文写乞讨男人的事情埋下伏笔。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这段话的内容是在“我”给了小女孩50元钱之后的心理活动,将“我”内心的后悔与矛盾心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再由第⑧段“我从残疾人手中接过这50元,又将钱包里仅有的200多元现金全部掏出,一起放到小女孩手里”可知,先前“我”误给50元,后悔不已,此时“我”拿出了200多元,却很爽快,这一前一后的不同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我”态度的转变。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4.人物形象可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由第④段“虽说他衣着寒酸,但不邋遢”中可以看出他的干净利落,由第⑥段“你给得太多了,我的字不值这么多钱”“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不想给别人添更多的麻烦了”中可以看出他谦虚、自尊自强的性格特点。 5.这篇文章和《老王》都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情,因此相同点是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不同点需要结合文章来分析,本文中的作者是因为自己将一个自尊自强的人误认为是一个骗子而惭愧。《老王》一文中,作者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老王去世后回忆与老王的点滴,觉得对老王不够关心,是反省之后对老王的“愧怍”。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油魂

①老王虽然走了,但老王的故事没走。

②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下着霏霏细雨的黄昏,因采访任务,我来到了一个大山叠大山的小山村,一个瘦瘦的人们只知名叫老王的退伍军人,在盘铺着苇席的土炕上,盘腿和我促膝长谈:“……刚转业那会儿,我的年龄像你现在这般大,一天晚上我病了,老队长像守护神一样守在我床前整整一个晚上,可惜他,唉……唉……”老王声音哽咽了:“可惜他把生命交给大庆那片荒原了。”

③“老队长?”

④“对,他是我在油田时的老队长,也是我在部队时的老连长,竖井架的时候,没有吊机,他带着我们,硬是用肩膀扛起了高高的井架,井架竖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老队长却大口大口吐血,倒在了井架下,他走的时候扔下了一个3岁的孩子呀……”

⑤老王告诉我,老队长的牺牲,使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从此,他在这片大荒原上,用热血、用信仰、用生命为祖国找油……因为身体的原因,组织上后来考虑把他安置在当地工作,老王说啥也不同意,说那样就对不起牺牲了的战友。并对油田领导说,我从哪里来,再回哪里去。于是,老王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农村老家,“我为祖国献石油,那是我一生的骄傲啊。”

⑥临别的那天晚上,老王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用红布包的大包袱,一层一层地打开后,我不禁惊呆了,原来是一大沓稿子,装订成厚厚的4本。我一宿未睡,几乎是一口气含泪读完了这部还很粗糙的自传体纪实书稿,全稿共分25章,每章都附有标题,而写作的表现手法,却又“别具一格”:本书稿基本是以字为主,以画代字,同音字填补,再附以圆圈。如荒原的“荒”不会写,就画个花来代替;刹把子的“刹”不会写,先画一个人头,然后再在这头上画把刀;钻机的“钻”字不会写,就画一个洞,里面钻一个人……有一节描写石油工人睡帐篷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东北的夜晚干冷干冷的,零下36度,白毛子风从晚上8时刮起,刮到天快亮的时候才稍小了一些,我们住的临时帐篷四处漏风,房外刮大风,房内刮小风,沙尘随着呼呼的白毛子风直往帐篷里钻,我们小队只穿着部队转业时的棉袄,躺在冰冷的干草地上,一个个都蜷缩成一团,老队长笑呵呵地说,我们都当‘团长’了。大家白天都干重活,一连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吃着发下来的馒头,头一挨枕头就睡过去了,‘眼镜’说,我们这叫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吃睡’……”

⑦怀着极不平静的心情,读完这部还说不上是书稿的自传书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强有力的震撼,平心而论,这部书稿仍很粗糙,有些内容还停留在素材阶段,读起来也比较费劲,但实实在在地把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老一辈石油人为了寻找大油田在茫茫草原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那场石油大会战,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⑧不久前,老支书专门给我送来了老王的遗稿,并对我说,这是老王弥留之际最后的留言。接过书稿,仿佛是接过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打开包袱后,里面还有一封信,信里夹着照片,信是这样写的:“张叔,您好!可能您会纳闷,我是谁呢,我要告诉您,我是老王的女儿,听我爸多次说到您,说是您要帮他完成这部书稿。我替我爸再次谢谢您,可能我爸生前和您说过他当年的老队长在牺牲时扔下一个3岁的女孩子吧,那个女孩子就是我。我爸牺牲后,是现在的老王爸爸收养了我,他们那代人把青春、热血、生命都交给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您一定要把书稿早日改出来,我们永远不能忘却,因为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的‘油魂’。拜托了。继英敬上!”我仔细端详着照片上老王的女儿,年龄大约有30多岁,穿着一身天蓝色工服,站在高高的钻塔下,显得是那样的英姿飒爽,生机勃发。

(作者:张天柱。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时间

“我”的内心感受

“我”第一次见到老王的书稿

__________

受到一次又一次强有力的震撼,感受到老一辈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第二次见到老王的书稿

不久前

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老王的故事没走”。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一宿未睡,几乎是一口气含泪读完了这部还很粗糙的自传体纪实书稿。

(2)全稿共分25章,每章都附有标题,而写作的表现手法,却又“别具一格”。

4.文章的主人公是“老王”,为什么第②~④段要介绍老队长的事迹?

(补充设问)

5.文章为什么要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老王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去哪儿了

①该期末考试了,依照学校的惯例,各班级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尽管还是小学一年级,也不能掉以轻心。周四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周五下午召开家长会。在通知的时候,我还特意强调,必须是爸爸或妈妈来参加,奶奶或是爷爷都不行。

②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次开家长会,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年军团,大多都是孩子的奶奶和爷爷。开会的时候,他们精力不集中,交头接耳不说,手里还一边织着毛衣或纳着鞋底。重要的是,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上了年纪理解能力也差,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都是个问题。课外教材上有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个儿小,穿红袄,它的脾气特别爆;上了火,窜上天,大嚷大叫真热闹(打一物)。谜底是爆竹,班里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答成了错误答案。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孩子的爷爷奶奶给错答案都打了对号。还有,用“难过”造句,有个叫媛媛的学生在爷爷的辅导下,是这样造的句:我家门前有条小河,一下雨就难过。就是这个媛媛爷爷,有一次我给他发短信,让媛媛写满两张字。那天刚学了个“赢”字,方格本每张100个米字格,写满两张就是200遍。到了交作业的时候,我看到媛媛是写了两张,每张写一个大大的“赢”字,孩子爷爷也没有管。这次开家长会,让他们的爸爸妈妈来,就是想告诉他们,教育辅导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能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就不管,任由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畸形成长。

③孩子们临出校门的时候,我特意交代媛媛:“媛媛,记得让你爸爸或妈妈来。”媛媛睁着圆圆的大眼睛,使劲点了点头,马尾辫一翘一翘的,对我说:“老师,妈妈这两天太忙,爸爸一定来!”

④第二天下午,家长们都来了,唯独缺少的是媛媛的爸爸。我不高兴地问道:“媛媛,你爸爸呢?”“老师,我爸爸在这里面呢。”媛媛站起来,拿出一个手机。

⑤现场一片寂静,很快,便被笑声替代。媛媛看出大家的笑不带善意,倔强地说:“我爸爸在里面呢,常常给我和妈妈说话呢。”我恍然明白过来,媛媛的爸爸平时不在家,肯定是常常打电话联系。我灵机一动,决定现场连线媛媛的爸爸,这样开家长会不是也行吗?我说:“媛媛,你记得爸爸的电话号码吗?”媛媛摇摇头。媛媛准是偷偷拿了妈妈的手机。我说:“媛媛,爸爸的名字你知道吗?”媛媛点点头:“大强。”我接过媛媛的手机,还真是她妈妈的手机,打开通讯录,大强的手机号码排在第一位。

⑥我试着拨通了电话。电话一接通,没等我开口,里面就传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喂,嫂子你好,我是小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我忙说:“小杨你好,我是媛媛的班主任,请问媛媛的爸爸在吗?”那边顿了一下,放低了声音说:“老师对不起,我是强哥的同事。请问给您说话方便吗?”

⑦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忙拿着手机走出了教室,只听小杨说道:“强哥在半个月前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嫂子说,媛媛还小,就让我们保留了强哥的手机。”

⑧原来是这样。

⑨我想了想,说:“小杨,你能不能打开微信给媛媛说几句呢?”“好的老师,我知道该怎么说。”小杨满口答应。

⑩我就接通微信,一身警服的小杨出现在屏幕上。原来媛媛的爸爸是一名警察!那一刻,我有点羞愧,作为班主任竟然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是不是有点失职呢?

⑪媛媛的脸上有了暖色,说:“小杨叔叔,我爸爸呢?让他出来好吗?他咋老是不出来呢?”说罢,媛媛噘着嘴,一副委屈得要哭的样子。

⑫小杨说:“媛媛,你爸爸跟你玩捉迷藏去了,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妈妈的话……”没等小杨的话说完,我眼里的泪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⑬几年后,我忽然接到媛媛的电话,那时她已经考上了重点初中。她告诉我,她找到了爸爸,爸爸就是小杨叔叔。

⑭那一刻,我的心里像透进了一缕阳光,一下子亮堂堂的。(作者:侯发山。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请概括“我”特意强调让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来参加这次家长会的原因。

2.结合全文,说说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品读下面的语句,仔细揣摩加点词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没等小杨的话说完,我眼里的泪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4.文章围绕寻找媛媛的“爸爸”而展开。有人认为媛媛的爸爸是小杨,也有人认为媛媛的爸爸是大强,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补充设问)

5.结合文章,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爸爸去哪儿了”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涧、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关好。比如陶渊明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根据要求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4.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器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恶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2)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

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_________”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

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