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爱的防弹衣 陈学长 ①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②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

爱的防弹衣

陈学长

①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②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锻炼孩子劳动能力也不是这个法子。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去那个菜市场,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儿,竟也有了担心,而且这种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屋外风雨正紧,走了不到百米,膝盖以下的裤子便湿透了,贴在皮肤上,凉丝丝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⑤在靠近肉市的水果摊儿前,我们发现了儿子,要不是我把食指竖在嘴前,妻子肯定会惊讶地大叫起来。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他的面前,是散落一地的黄橘,有些橘子已经烂了,白色的地板上粘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汁液,不远处还有个蓝色的塑料筐,倒扣在地上。我牵着妻子躲在一边,在远处不解地看着。

⑥“小家伙,这筐橘子就是你撞倒的。眼睛长哪儿去了?走路怎么这样莽撞!”声音来自摊位内,他周围的橘子等水果围成了一米多高的半圆形。一个穿着围裙的胖男子,年纪约莫三十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白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袖口撸到手臂中间,露出古铜色的皮肤。他双手按在摊位上,伸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

⑦“叔叔,真不是我撞倒的,我根本就没碰到橘子筐,我经过的时候,它恰巧倒了。”儿子说。

⑧“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拾啊?”

⑨“我是帮你啊!”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歪着头,据理力争。

⑩“橘子难道长腿了?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你这个小家伙不但很笨,而且很不诚实。”

妻子有点沉不住气了,想过去和胖男子争论,被我一把拉住。她疑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太窝囊。我压低声音解释说:“小孩儿顺风顺水地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让他受点挫折也好。”妻子白了我一眼,但还是依了我,继续旁观。

“我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撞倒你的橘子筐。”儿子___________(固执己见  斩钉截铁  咬牙切齿)地说。

“你这个小坏蛋!看你一身脏的,是个乞丐吧?犯了错,还不敢承认?”胖男子从摊位内走了出来。

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伤心的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这一次,我没有拉住,她一下子冲到胖男子面前,指着胖男子嚷道:“说话要讲道理呀,你凭什么说是我儿子撞的!”

“哎哟!”胖男子转脸又和妻子吵起来,“大人来了更好,我这橘子摔烂了很多,正愁找不到头儿呢!”

“你家橘子是摔烂了很多,我也很同情,他帮你捡拾,你不能赖上他呀。”妻子拉着儿子想走,被胖男子伸出的胳膊拦住。

我走过去拍拍胖男子的肩膀,说:“师傅,上面有监控呢,我们看看监控吧。如果是我儿子撞倒的,这筐橘子我全买了;如果不是,你可要道歉!”

“好,看监控就看监控,我这橘子不能白摔。”胖男子喘着粗气,摆手让邻摊儿的一位老人帮他看摊儿,拉着我就去监控室。

录像放得很慢,也放了好几遍。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橘子筐倒时,我儿子离它有一大截距离呢。

“叔叔,看清楚了吧?”儿子撇着嘴说。

“对不起,小兄弟,错怪你了。”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儿子大度地摆摆手:“算了,没多大事!”我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回家的路上,妻子关切地问儿子:“儿子,那人骂你的话像子弹一样,很伤人的,为什么就伤不到你呢?”

儿子咧嘴笑了笑,仰着头说:“你们给我穿了‘防弹衣’呢!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

1.“防弹衣”在本文中指对抗  ①    ②  的能力。(用文中的两字词语填写)

2.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发展

儿子久未归

儿子遭斥骂

儿子显大度

父母的心情

埋怨、担心

惊讶、不解

 

3.联系上下文,品味词语。

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妻子给伤到了,伤心的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

(“连……都……”强调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从括号内为第段横线处选填一个符合语境的成语。

5.本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得结构圆合,故事流畅合理。“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照应前文“      ①       ”这句话;“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中的“善良”一词照应前文儿子说的“       ②       这句话。

6.文中的父母用哪些教子之道为儿子织就“爱的防弹衣”?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

 

1.①委屈 ②挫折 2.①儿子捡(拾)橘子 ②气愤、伤心(疑惑) ③赞美、关切 3.强调了胖男子说的话很伤人,衬托出(侧面突出)儿子的坚强勇敢(为下文我们冲出去与胖男子理论做铺垫)。 4.斩钉截铁 5.①他周围的橘子等水果围成了一米多高的半圆形。②我是帮你啊! 6.①放手锻炼儿子劳动(独立)能力。②经常鼓励夸奖儿子。③有意让儿子经受挫折。④在儿子有困难时,适时出手相帮。 【解析】 1.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结合第十一段“小孩儿顺风顺水地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让他受点挫折也好”可知“防弹衣”在本文中指对抗委屈和挫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行文思路。(1)结合第五段“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可知,父母惊讶不解于儿子捡(拾)橘子。(2)结合第十四段“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伤心的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可知,儿子遭到斥骂时父母心情是气愤、伤心(疑惑)。(3)结合第二十一段“儿子大度地摆摆手:‘算了,没多大事!’我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和第二十二段“回家的路上,妻子关切地问儿子”等句可知,面对儿子显示的大度,父母的心情是赞美、关切。 3.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1)胖男子的话本来是针对、指责儿子的,用“连……都……”这个句式,突出了胖男子的话还伤到了妻子,用妻子的反应侧面写出了胖男子的话的杀伤力之大,非常伤人。(2)面对胖男子如此伤人的话语,儿子据理力争,没有退缩,没有哭泣,侧面写出了儿子的坚强勇敢。结合“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儿子大度地摆摆手:‘算了,没多大事!’”可知,真相大白后,面对胖男子的道歉,儿子非常痛快的、大度的原谅了对方,没有一丝犹豫和怨愤,对于前面胖男子那么难听的话,一点没有放在心上,前后对比,突出了儿子坚强勇敢和宽容大度。结合“这一次,我没有拉住,她一下子冲到胖男子面前”可知,正是因为胖男子的话语如此伤人,妻子才忍不住出去保护儿子,情节上胖男子的话为妻子冲出去和胖男子理论做了铺垫。 4. 本题考查词语应用。(1)固执己见:意思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是贬义词,用在儿子身上不恰当。 (2)咬牙切齿:意思是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这个词语所展现的情绪过于极端,不符合儿子此时的心境。(3)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面对胖男子的指责,儿子的回答是非常有力、快速的,表示自己一定没有撞到对方的水果,故恰当。故选择“斩钉截铁”。 5. 本题考查照应。(1)“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这句话写出了橘子散落在地的原因,结合第六段“他周围的橘子等水果围成了一米多高的半圆形”可知,这里早早地写出了橘子框的摆放形状和高度,暗示了橘子散落的原因,故形成照应的是:他周围的橘子等水果围成了一米多高的半圆形。(2)结合第九段“‘我是帮你啊!’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歪着头,据理力争”可知,面对散落的橘子,儿子主动出手帮忙,看出儿子的善良品性,故“我是帮你啊!”和“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中的“善良”照应。 6.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爱的防弹衣”指的是儿子面对委屈、困难时的抗挫折能力。(1)结合第二段“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锻炼孩子劳动能力也不是这个法子。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可知,父亲让儿子自己去买菜,锻炼儿子的劳动能力,这是锻炼了儿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助于形成“爱的防弹衣”。(2)结合第二十一段“我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可知,面对儿子的宽容和大度,父亲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看出这位父亲一定经常鼓励夸奖儿子,给儿子很多的爱,有助于形成“爱的防弹衣”。(3)结合第十一段“小孩儿顺风顺水地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让他受点挫折也好”可知,当胖男子斥责儿子时,父亲阻挡母亲出去保护儿子,有意让儿子经受挫折。提高儿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助于形成“爱的防弹衣”。(4)结合第十七段“我走过去拍拍胖男子的肩膀,说:‘师傅,上面有监控呢,我们看看监控吧。如果是我儿子撞倒的,这筐橘子我全买了;如果不是,你可要道歉!’”可知,当儿子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父亲适时出手,帮助儿子解决困难,让儿子相信善良是对的,有助于形成“爱的防弹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①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②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说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③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④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国号。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⑤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⑥匾额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是从唐末开始的。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开店,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就更多了。

⑦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流入民间的匾额逐渐成了商家的招牌、店铺的品牌。著名的招牌,实际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标,它往往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同顾客的认同感、信任感联系在一起。

⑧20世纪30年代,上海老字号童涵春堂曾因债台高筑,不得不把部分产权出售,经过出、受盘人双方协商,在出盘的时候,将牌誉这块无形资产作价80万两白银,折合112万枚银圆,可见名店招牌的珍贵。

⑨除了为建筑物和商铺“标识名称”外,匾额在古代还是宣扬教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伦理道德。

⑩明清之际,牌坊匾额成为最高统治者褒奖功德孝贤的重要形式,需经皇帝降旨或恩准才能建造,在正楼檐下和顶枋之上的正中间建有一个小龛,内有一块小石板,上镌“圣旨”“恩荣”等字样。

⑪清朝律例规定,匾额作为一项特殊的旌表物品赏赐给寿民,从而使得匾额被广泛运用到祝寿之中。据说,乾隆登基后的第一块匾,赐予了山东按察使黄叔琳,因其母吴氏年近九十,赐“德门寿母”额,而且在其执政的六十年中,凡朝臣七十寿诞,要员父母八十、九十高寿,乾隆都不忘题匾赐匾以彰庆贺。他的做法深深影响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多位皇帝,使得老人祝寿匾在清代成为一时风尚,至今仍有大量实物留存。

(作者:赵婷。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匾额”的发展史及作用。

2.文章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如果用下面这段文字为上文锦上添花,放在哪段最为合适?请说明理由。

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能看到汴京街道上,两旁并列着各种店铺、作坊,其中有酒楼饭店,也有金银铺、裱画铺和医药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药铺)、“王家罗锦匹帛铺”(绸缎店)、“刘三叔精装字画”(博古斋裱画铺)以及“赵太丞家”等医铺。此外,还有“孙家正店”(内城东角门不远处)及“十千脚店”(汴河上土桥南岸。脚店,小零卖酒店)等。

(补充设问)

4.简要分析第⑤段和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腿很痛的“木头人”

①坐公交要排队,出门吃饭要排队,买各种门票要排队……无论是什么队列,排队等待总是一件让人觉得很煎熬的事情。如果让你散步或者跑步30分钟,你或许乐意接受,而且完成任务后你不但不会觉得腰腿酸痛,反而得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如果让你排30分钟的队呢?你估计就要抓狂了。在一个队列里站立30分钟且几乎不怎么移动,就像个木头人一样,慢慢地你会觉得腿脚越来越酸痛。

②明明站立比走路或跑步消耗的能量要少,应该让人觉得更轻松才对,怎么却恰恰相反了呢?

③其实,定点站立并非像你想象的那么轻松,比如在军训时,你更愿意齐步走两个小时还是站两个小时的军姿?我想大部分有所体会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当你保持站立时,某些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让你长时间站稳而不摇晃。而走路或者跑步则会牵动更多腿部肌肉进行协调工作,这样小腿肌肉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所以,别以为站着不动时你的腿正在休息,实际上它仍然在一刻不停歇地工作呢。

④要知道,无论是在站立、走路或跑步时,双腿都在默默地承受着我们的体重,它们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但是,它们在不同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长是有区别的。站立时双腿得不到任何休息,两条腿平均承受人的体重;而走路时就变成了双腿交替承担,每条腿都能得到间歇性的、短暂的休息,跑步时也是如此。对比起来,双腿在站立的情况下承受体重的时间更长,也似乎更累一些。

⑤此外,血液循环问题也是导致久站后腿部酸痛的一大因素。在你保持了长时间的站立后,心脏难以继续对抗重力将血液从腿部往上输送,进而导致血液和淋巴液在脚下堆积无法循环。就好比我们从五楼往楼下扔麻袋,在我们的推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麻袋会下落得很快,但是要想使用人力把麻袋再拉上五楼却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如此一来,丢麻袋快,拉麻袋慢,不就会造成麻袋在楼下的堆积吗?因此,人在保持长时间的静止不动后,血液循环过程会遭到一定的破坏。而行走或跑步时发生的肌肉收缩则可以辅助心脏,助力血液循环。

⑥最后,心理不适也是让我们讨厌久站的一大原因。在一个队列里等待的时间过长,会让人有虚度光阴的感觉,如此低效率、高耗能的行为使我们内心变得烦躁。有人不禁感叹,排队花费掉的几个小时时间,都足够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策划案、够背很多单词……而且当脚开始酸疼时,人们会忍不住去思考它受伤的程度,这不但不能让队列加快,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狂躁。散步或跑步则会帮助释放某些神经化学物质,令人情绪高涨,例如内啡肽(等同于天然镇痛剂,有止痛、兴奋的效果)。

⑦所以如果要在同等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站立、散步或跑步三种活动,相信只有少数人会选择第一个。

(选自《大科技》)

1.从全文看,造成人们站立时感到更累的因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2.本文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以第③段为例,任选一方面加以分析。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锁不住的目送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唠叨锁在了四楼。(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唠叨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空巢的老人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唠叨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⑥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一把驮起母亲,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种情形,在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⑪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唠叨得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⑫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⑬(B)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轻轻地说:

⑭“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作者:平湖之鹰。有删改)

1.本文围绕“锁不住的目送”具体回忆了与母亲相关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从修辞的角度)

(B)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文章第⑤⑥段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下面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①表现离巢老人的寂寞。

②表现“我”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补充设问)

5.请简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年,让人心疼的爱

①明天舅舅就要走了,这一走,至少一年。外婆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可舅舅的部队远在新疆,工作又很忙,不可能随时回来的。

②外婆跟舅舅都在抹眼泪。那一刻,我觉得外婆就像个小孩子,一点都不像往日那么刚强。

③往日呀,外婆拄着拐杖再吆喝上我,将她搀扶到大门口。外婆就喜欢坐在石墩子上,而后就一直瞅着巷子东头。

④那些从巷子里走过的大叔大婶们常常打趣:

⑤老婶子,得是在看你黑娃(舅舅的小名)哩?当妈的眼带着钩哩,能把你黑娃从几千里外勾回来。

⑥老婶子又想黑娃了?就是把巷子看个窟窿,也瞅不见你的心尖尖。

⑦……

⑧不管谁咋打趣,外婆都满脸是笑,直摇头,连说“不想,不想”,还说什么“坐在门口就图个眼宽,热闹,哪有心思想他”。大概的意思就是她根本不会想舅舅的。

⑨舅舅一年回来一次还是在外婆病重后。以前呀,几年才回来一次。

⑩舅舅每次进门,神情总是古怪得很,说满脸是笑吧,可分明看得见未干的泪痕。多年后,舅妈给我说起往事,也惹得我泪水涟涟。舅妈说,你舅舅每次回去,车一进陕西,就开始抹眼泪,大男人也不嫌人笑话。每次说回部队了,又是哭,就知道哭,一点都不像个男人。

⑪记忆里,舅舅回来后很少走亲访友,就是陪着外婆,心细得像个女人。

⑫给行动不便的外婆擦洗身子,剪指甲,每晚揉着搓着给外婆洗脚。一天三顿给外婆做饭,也不理会我们其他的人,就是看着外婆吃。外婆每次端上碗,尝都不尝就说“好吃”“好吃”,舅舅就傻傻地笑,有时还给外婆喂几口。看他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的样子,想来做的饭也不会多好吃。因为有一次外婆笑眯眯地悄悄吓唬我说,你再不好好听话,就给你吃你舅舅做的饭,难吃死你。

⑬可饭量一向很小的外婆吃得比往日都多,吃的时候满脸欢喜。舅舅一劝她就吃,听话极了。

⑭舅舅明天就要回部队了,他自个抹完泪却劝起外婆来。说甭难过,我有时间就回来,你的娃,跑得再远,心都在你身上拴着。外婆呢,又跟舅舅说起以前的事,说得母子俩脸上又是笑又是泪。

⑮夜已经很深了,舅舅搓着手在房里转着圈儿,一会儿就问外婆一句,“妈,还有啥需要我做的?”外婆只是拍着炕沿连声说,坐下,坐下,跟妈说话比啥都好。

⑯那天晚上,舅舅终于给自己找到了活干。他找到一块布,拿起外婆的拐杖,将挨地的那端缠了起来,缠得瓷瓷实实后,再用绳子牢牢地绑了一圈又一圈。拐杖那端就有了一个大疙瘩了。舅舅显得很是得意,要外婆下来试试,看好用不。

⑰外婆不理解,问绑那干嘛。

⑱舅舅说,拐杖硬,地也硬,拐杖一挨地,你的手心肯定震得不舒服。这一弄就软和了,你再拄,手心就不震了。

⑲外婆也就不嫌麻烦地从炕上下来,在房子里拄着走了几圈,连说:“好,好,就是好。”

⑳我迷迷糊糊地就睡了。在我睡前,灯亮着,他们一直说着。

舅舅走后,外婆还是习惯让我搀扶着她坐在门口的石墩上,一直瞅着巷子东头,似乎舅舅马上就从那边跑过来了。只是多了个习惯,把拐杖放在膝盖上,摸着那端……

有一次,外婆竟然对我说,要是外婆走了,记得把这根拐杖给外婆带上。到了那边呀,外婆拄着拐杖就能走得远远的,就能自己走着看你舅去。

也就是那年冬天,外婆终于没有熬过去。我给赶回来的舅舅说起外婆的话,他嚎啕大哭。

(作者:张亚凌)

1.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补充外婆和舅舅之间发生的故事。

__________→每次舅舅回来笑着的脸上总带着泪痕→②__________→离家前的晚上舅舅为外婆包裹拐杖→舅舅走后外婆坐在门口摸着拐杖思念舅舅

2.文中第⑤~⑧段写大叔大婶们打趣的话语及外婆的否认,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传神,试分析有什么独特之处。

他找到一块布,拿起外婆的拐杖,将挨地的那端缠了起来,缠得瓷瓷实实后,再用绳子牢牢地绑了一圈又一圈。

4.有人认为本文以“拐杖”为题更好,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补充设问)

5.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一处。

6.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自然,请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一颗星星找片夜空

①一个极寒冷的圣诞夜,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极贫困落后,除了漫天的飞雪,找不到一点圣诞的气氛。镇西边有一户人家,还亮着微弱的灯光,一个十岁的男孩正在灯下写信。

②男孩时不时地搓搓冻得冰冷的手,这时,他的母亲走过来,问:“孩子,你在给圣诞老人写信吗?”

③男孩叫克里,他对母亲说:“不是,我在给自己写信!我已经给自己写了好多信了!”母亲闻言,心里一阵感伤,这个孩子,心里是有着太多的苦。克里自出生就有残疾,一条腿短些,而且,一只眼睛几乎没有视力。家庭的艰难,又不能给他看病,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一直在家里自学着学校的课程。

④镇上有一个年纪最大的老者,也是全镇最有学问的人。克里一有什么难题总是去请教他,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老者都耐心地给他帮助,这几乎就成了克里生命中的一盏灯。他真怕,有一天,这盏灯在岁月的风中熄灭,他的生活是不是就会完全地暗无天日。克里除了那个老者,几乎不见任何外人,只是把自己封闭在小屋子里,或者于无人的夜晚,在镇外的荒野上闲逛,看着那些暗暗的辽阔发呆。

⑤圣诞后的一天,克里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老者去世。他站在自家的后院,远远地看着人们把老者葬在郊外的原野上,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无边的雪野,可他却觉得一切都是黑暗。他变得比以前更孤独封闭了

⑥一周之后,母亲给他一封信,说是那老者留给他的,而且叮嘱一定要一周后才能给他看。克里一阵激动,他急切地想知道老人到底要告诉他些什么。老人在信的开始写了一件事,那时克里对天文着迷,曾好几次去找老人请教星辰的问题。老人给他看了各种星星的图片,他那时很吃惊,看起来那么明亮美丽的星星,真实的面目却是满目疮痍。老人在信中告诉他:“星星那么美丽,是因为它们能发出光芒来,更因为它们能置身于黑黑的夜空之中。我的孩子,你不是丑陋的,就像那些星星一样,而且,离开我的七天,你是不是认为生活完全黑暗了?你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夜空,你该散发出光芒来,展现你的美丽!”

⑦从此,克里心里便有了自己的愿望,他要把自己变成夜空里最亮的星星,既然不能像别人那样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那么就在黑夜里璀璨吧。这在别人眼中是根本没有希望成功的事,可他却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心,他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去了外面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小镇,竞选上了镇长。

⑧几年之后,克里硬是凭着自己的才能改善了小镇的环境,然后又想方设法地拉来资金,把小镇周围变成了风景怡人之地。这还不算,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自己的语言,打动了附近一个大城市中的一位大学校长,在小镇开了一个分校。几年后,那所大学的总部也迁了过来。此时的小镇已经是今非昔比,渐渐许多人迁居而来,只为了周围美丽的环境。在那些年中,许多大学纷纷迁来或成立,这个曾被上帝遗忘的小镇,竟成了一个大学城。而且,来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小镇的人口和面积比原来增加了数十倍。

⑨又一个圣诞夜,年迈的克里坐在灯下,外面依然是大雪纷飞。他依然在写信,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圣诞夜,他都没有停止过写信。只是,后来他的信不是写给自己,也不是写给上帝和圣诞老人,而是写给那位曾给他一片夜空的老人。他在信中写道:

⑩“亲爱的老师,现在的蒙大拿州的波兹曼小镇,已经成为西部十大魅力小镇之一了。您还记得吗?这个曾被上帝遗忘的地方,原来是那么丑陋落后,可是您让我知道,小镇也只是一颗星星,它也一直处于黑暗之中,我努力让它发光,就像当初,您给了我这颗小星星一片夜空一样。是的,是苦难让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也是苦难让小镇成长起来,一颗充满希望的恒心,就是苦难中芬芳的来源,就是夜空中最美最亮的那颗星星!”

(作者:包利民。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结合上下文语境,说说你对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无边的雪野,可他却觉得一切都是黑暗。他变得比以前更孤独封闭了。

3.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克里写了一封信,叮嘱克里的母亲一定要在他去世一周后才能给克里看,为什么?

4.文章主要写老者对克里的影响,为什么还要写克里的母亲?请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6.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要相信自己,努力让自己发光,实现生命的价值”;还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小小的鼓励能给他人带来巨大的影响”。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