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8齐齐哈尔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

(2018齐齐哈尔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拓展设问)

5.(原创)请你举一两个文学作品的例子,简要赏析其作品中反映出的民族精神。

 

1.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3.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4.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5.示例:诵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文天祥的诗歌塑造了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英雄形象,其铮铮铁骨,激励过多少中华儿女,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正义,坚持民族气节,捐躯赴国难,甘洒热血写春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色彩搭配

古诗词尤其注重色彩的恰当运用。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墨”和“黑”两色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孤苦悲凉的心境;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中借“绿”“白”极富视觉感地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查看答案

运用典故

用典巧妙,可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暗用姜太公得遇文王和伊尹得遇商汤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向秀《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表现了对故人已逝的悲痛以及自己遭贬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用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取乐,终致亡国这一典故表现了自己对当权者昏庸荒淫的痛心;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揭露出将士思归故乡而又渴望建立功业的矛盾心理;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借“冯唐持节”的典故,吐露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声;李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借“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借用南北朝时期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向来表现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写自己打猎时的英雄形象;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运用“八百里”的典故,回忆军营生活;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战事已胜利或对胜利的向往或期盼。

 

查看答案

夸张手法

浪漫的古诗词中不乏奔放恣睢的夸张。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坚冰和愁云;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之巍峨高大;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运用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运用夸张写出了宴饮场面的壮大;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运用夸张写出了战争之久,家书之珍贵。

 

查看答案

借物抒情

诗人常常移情于物,将客观事物人格化,以抒发自己强烈而隽永的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月为人,以寄托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落花喻人,来表达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查看答案

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借莺歌燕舞表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和留恋;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其五)》)两句用山气、飞鸟表现了返璞归真的情趣;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暮春凄清的景物,表达了对好友被贬的哀伤;晏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借落花、归燕表达了对人生好景易逝的惋惜;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借眼前杂草丛生之态传达了自己忧国伤世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