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第1段
(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①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②,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③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④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②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③领:即脖子。④由:通“犹”,犹如。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义 B.得
C.患 D.已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简述语段(一)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者”这一层的论证思路。
4.两个语段中孟子都运用比喻,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入则无法家拂士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语段(一)两段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4.两个语段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狌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③也,熙熙如④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节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注:①啖(dàn):吃。②若:及,至于。③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④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B.管夷吾举于士士:将士。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D.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一)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
4.两个语段共同阐述了怎样的道理?各自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 B.拂
C.动 D.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谈谈你对语段(一)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4.请结合语段(一),分析语段(二)中孙叔敖为什么让儿子“请寝之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②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③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咻(xiū):喧哗干扰。③庄岳:齐国的街里名。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乱 B.过
C.作 D.患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语段(一)中作者开篇不惜笔墨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意图是什么?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语段(一)(二)共同提到了一个国家或君王想要立身处世的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一)中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而语段(二)则借环境对个人学习某种语言的影响来进行类比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桃花源记》第一、二、三段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 B.舍
C.去 D.道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