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第4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

第4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聚”和“怒”字。

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揭示了怎样的规律?

4.联系整首曲,说说作者为什么而“伤心”。

5.(统编课后思考探究改编)这首曲是一首怀古之作,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6.(素养提升)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1.“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两个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雄伟气势,暗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2.“踌躇”写作者驻马潼关、感慨横生的样子,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3.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再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意思对即可。) 4.①触景伤情:长安作为秦、汉旧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令人踌躇伤心。②从主旨上看: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5.“望西都……做了土”四句点题怀古,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无论怎样改朝换代,百姓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6.示例:这是一组古今社会现实的对比。古代,国家兴盛时,统治阶级却依然盘剥百姓,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百姓当然受苦;国家衰亡,战乱频繁,百姓自然也苦不堪言。如今,人民当家做主,国富则民殷,如“两免一补”“医疗保险”等多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惠及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幸福,自然不再受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3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2.请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

4.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感慨“可怜”。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统编课后思考探究)辛弃疾说自己写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7.(素养提升)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8.(素养提升)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第2首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的“笼”字好在哪里?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内容作赏析。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素养提升)有人评价杜牧此诗:“于寻常处见深刻”。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查看答案

第1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开头两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传颂,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2.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统编课后思考探究)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见过这个情景吗?还有令你更难忘的情景吗?你可以就这个情景链接生活,叙述故事;也可以依据这个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针对情景中反映的现象展开论述……

温馨提示:1.题目自拟,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3.字数不少于600;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海上的父亲

虞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2)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捉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嫩缆头瞬时摊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