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
①“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总是让人心生感慨。大多数人越老越怕添新岁,诗人却与众不同,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因为他觉得,年纪开始了第七个10年的人,屈指算来,并不多见,故此值得高兴。可见,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就能乐观处之。
②面对年岁的更迭如此,面对工作、生活亦然。有的人正经历“成长的烦恼”,有的人已遭遇“中年危机”;有的人在前进的坡坎上挥汗如雨,有的人在事业的瓶颈处辛苦劳碌。倘若一味盯着劣势、不足,感物伤怀,颓唐气馁,只会进退无据;调整视角,换个心境,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心态决定状态,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十分重要。
③“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进的灯塔,目标越坚定,心态越笃实。南宋诗人陆游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再如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没有因“一穷二白”而放弃,也从未因危险或诱惑而摇摆,还从容写道: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斤斤计较、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心有所向,行有所达。坚定志向、矢志不渝,才能内心安宁、不再彷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
④有人说,一个人越敢于承担重任,就越意气风发。责任固然沉重,却如“压舱石”,让人临高处而不忘形,处低谷而不丧志。20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失败和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令谷文昌志笃意坚的,正是“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这样的责任感,让人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以积极心态努力应对。
⑤有时,保持好心态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哲人有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像读书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表象,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内心自然就有底气;用一只眼睛察看万物,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分清利弊、见贤思齐,自能收获沉稳练达的气质。跳出思维窠臼,警惕“空间迷向”,拒绝人云亦云,方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让好心态始终相伴。
⑥“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以良好心态面对世事,始终保持微笑、振奋精神,不怕暗礁、不惧荆棘,生命总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宋威)
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从白居易的诗写起,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有个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补充设问)
4.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③段中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请为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020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涵养人生的诗意
①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陈更战胜了孙晓婧,夺得冠军。在节目中,两位选手令人关注,她们都是工科生,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一位在中科院研修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一时间,古典诗词之美与读诗之人,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②其实,诗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只要热爱就能领略诗词之韵。纵观这几季的诗词大会,文科生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选手也亮眼。他们之中就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航天工程师、核电站高级操作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弹工艺员、海洋采油工程师……可以说,理解诗句的精妙、阐释诗歌的内涵,不专属于某一专业,而是基于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一种“基础性知识”。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③对诗歌的感受,会因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但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更是阅读感受。诗歌启发人的情感、心智,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又岂因文理有别?换个角度看,诗歌展现的永恒魅力,本身即是文学的一种胜利。
④人们从诗词中感悟美,诗歌更能滋养人。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几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孙晓婧在节目中说,她当初选择空间环境专业,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带她看星星看月亮,“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激发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诗歌绝不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考核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让生命为之更宽广厚重。
⑤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后来也讲“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不够,从人文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文科生不妨有点理工思维,理科生可以涵养人文素养,文理兼修者也可以多些艺术品位。多一些“诗和远方”的融通,提升的不只是全方位素养,更能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生。
⑥诗心不分文理,诗意自在人心。陈更在夺冠后说:“如果我能在传统文化的路上多做了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觉得都是值得的。”但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能多一点点诗意。
(作者:周珊珊)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应怎样“涵养人生的诗意”。
2.第④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2018河南备用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谈诚信
①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与“信”既有差别,又相互连通:“诚”是道德理念本体,“信”是实践理性法则:“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石。
②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诚信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信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备要义,《礼记·大学》有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信是个人正心、修身的先决条件。诚信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准则,《论语》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才是健康和谐的,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诚信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讲诚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国治邦安。
③诚信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重视诚信。在古代,人与人之间主要以人情关系作为重要的连接纽带,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背负背信弃义的恶名,受到亲朋好友乃至乡邻的鄙视,所以在事关诚信的问题上,古人往往慎之又慎。而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空间日益扩大,交往机会不断增加,交往内容更加复杂,加之信用监督不力,失信成本不高,于是一些人对诚信缺乏应有的敬畏,甚至视诚信为儿戏,以致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信任感缺失,对他人不信任,对社会不信任,处处设防;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某些个人和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如恶意拖欠、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其后果往往是生活幸福指数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提高,国家利益受损……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④那么,该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呢?首先,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通过诚信文化的教化,对个人诚信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形成人人信守承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促进诚信社会建设。现代社会的诚信,不能仅靠人情关系来维持,更需要基于法律和社会契约的制度来保障,只有建立严格的失信惩罚制度,提高失信成本,让人不敢冒险失信,才能让守信者得到可靠保护。同时,还应构建多层次社会诚信体系,如公民诚信、企业诚信、社区诚信、城市诚信、政府诚信等,形成严密的诚信网络,为诚信者保驾护航,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⑤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盛。如果我们能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诚信,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就可以在诚信建设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推进。
(作者:周琳。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2019郑州外国语四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领悟昨天 奋斗今天 拥抱明天
①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②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③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④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⑤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
⑥“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领袖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激励着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亿万人民。不忘昨天的初心、奋进今天的征程、奔向明天的憧憬,把团圆亲情化为奋斗激情,新的辉煌正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1日)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2.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以下材料分别适合放在文章中的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
(材料二)
小灵通火热时,其他公司抓住机会大赚一笔,任正非却把资源投入到当时看不到前途的4G技术上。在中国4G遭遇瓶颈时,任正非创新地打下了4G的江山,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使得华为成为第一个研发出5G技术的公司。他运用新观念引领行动,用学习为自我赋能,高瞻远瞩让他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那一份宽容成为人生的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古时“六尺巷”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那“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容成功地化解了两家的矛盾,而今日却不知又有多少人为那“三尺墙头”争个头破血流,又有谁能做到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呢?
心胸宽广能使矛盾涣然冰释,心胸狭隘能使矛盾添油炽薪。我们身边的许多矛盾,其实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引起,却因为双方锋芒毕露、互不谦让而导致两败俱伤。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便 为人所传颂。在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起初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颇为不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而蔺相如则“引车避匿”,最终使廉颇明白了国家大义而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将相和使赵国能抵御秦国进攻。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使孟获心服口服得以平定南蛮;鲍叔牙不计前嫌举荐管仲而使管仲辅佐齐王让齐国成为一个大国。这些无不说明着宽容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必不可少。
雨果曾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此话不假,梁楚之欢的故事正是如此:梁楚边境,楚人嫉妒梁国的瓜好,便夜里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而梁人以德报怨,夜里去浇灌他们的瓜园,楚王听后感到惭愧,向梁王表示歉意并与梁王交好。在我们的认识中,宽容可能意味着示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宽容常常是强者的表现,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各地生活的人有着数不胜数的差异,而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这就离不开宽容。我们需要的不是排队异己,而是求同存异。是宽容,让战火平息;是宽容,让歧视消失;是宽容,让这个世界和谐共荣。
如何能做到宽容呢?宽容需要我们能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在心中留下一定空间,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然而宽容并不等同于无限度的容忍,凡事都讲求中庸之道,一味地放纵,造成的可能是更多的伤害。对于那些罪不容诛的罪犯,我们又何须给予他们宽容怜悯之心呢?
纪伯伦曾说:“一个伟大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莎士比亚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就是如此伟大而神圣。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而“和气”不仅仅能“生财”,更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矛盾、冲突产生,别忘了为这个世界添一份宽容,少一份间隙,让世界更加和谐。我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之心,让那一份宽容成为人生的境界。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文章第4段的论证过程。
3.作者认为宽容具有怎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宽容?
4.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50字。
(2019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补充设问)
5.下面一段关于欧阳修的记述,放在文中哪一段合适?为什么?
文忠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爱读书,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