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第35首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第35首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简要分析“月如钩”这一特定意象的表达效果。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无一字说愁却处处说愁,请从炼字角度具体赏析。

4.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5.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1.①从月的形状上看,月是残月,象征人事的不完满,蕴含着凄清冷落之感。②从时间上来看,“月如钩”即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凄冷的气氛。 2.示例一:“无言”一词用得好,表现出词人的愁苦神态,极言愁绪之重。 示例二:“独”字用得好,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尽显词人孤独之态。 示例三:“钩”字用得好,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绪,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任选一例,赏析合理即可。) 3.示例一:“寂寞”一词用得好,词人移情于物,表达了其寂寞难耐以及无尽的悲愁之情。 示例二:“锁”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深院的萧瑟凄凉,渲染了清幽、凄婉的氛围,烘托词人心中的凄凉和愁苦,表达了词人无可解脱的孤寂之感。(任选一例,赏析合理即可。) 4.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把“离愁”的特点极其形象深刻地写出来了。深切地写出了昔日为帝王,今日为囚徒的屈辱、悲苦的人生感受。 5.①离愁别恨。②亡国之痛。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34首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2.“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3.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后两句诗,可见其影响之广远。请任选两个角度谈谈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个H5小游戏,通过移动部首偏旁拼汉字,将其完整连成一句古诗,就能过关。游戏画面精美、寓教于乐,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山水之间。有网友感叹,“羡慕古人把生活过成了诗”;也有人留言,不妨多些这样的游戏,娱乐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化熏陶,一举两得。

②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点燃了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③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传统文化的承袭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泱泱中华,文明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里。这就是文化DNA。

④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迭代升级、文明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故宫博物院掌门人单霁翔说,“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生活、连接当下,这是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综艺爱上诗词,还是故宫文创产品成爆款,都是把准时代脉搏、洞悉社会变迁、创新表达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做到现代化、年轻化表达,自然“圈粉”无数。

⑤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的是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甚至粗制滥造。现实中,有的地方为制造噱头,在城市发展中奉行“拿来主义”,花了重金却造了“假古董”,形似神不似;有人罔顾事实戏说历史,将其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制作雷人的“穿越剧”,内容空洞、毫无营养;还有人打着所谓“回归传统”的旗号,宣扬封建纲常等文化糟粕,颠覆“三观”、扭曲价值取向。种种乱象,既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难以让其真正活起来。实践证明,一味地粗制滥造、盲目地跟风炒作,只会让传统蒙羞。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

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今年4月,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了无数观众,一举斩获“最受欢迎的海外影片”奖。这部电影将国粹和最新电影科技“3D全景声”相结合,将京剧审美和电影逻辑独特地贯穿于“唱念做打”之中,既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关切,因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只要创新方式,创新表达,就能穿越时空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马雨音。有删改)

1.请为文章拟一个能概括中心论点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本文论述严谨而语言生动活泼。请结合第②段的内容,说说语言的生动活泼是如何体现的。

3.第⑤段在举例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1.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3.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

①“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总是让人心生感慨。大多数人越老越怕添新岁,诗人却与众不同,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因为他觉得,年纪开始了第七个10年的人,屈指算来,并不多见,故此值得高兴。可见,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就能乐观处之。

②面对年岁的更迭如此,面对工作、生活亦然。有的人正经历“成长的烦恼”,有的人已遭遇“中年危机”;有的人在前进的坡坎上挥汗如雨,有的人在事业的瓶颈处辛苦劳碌。倘若一味盯着劣势、不足,感物伤怀,颓唐气馁,只会进退无据;调整视角,换个心境,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心态决定状态,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十分重要。

③“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进的灯塔,目标越坚定,心态越笃实。南宋诗人陆游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再如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没有因“一穷二白”而放弃,也从未因危险或诱惑而摇摆,还从容写道: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斤斤计较、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心有所向,行有所达。坚定志向、矢志不渝,才能内心安宁、不再彷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

④有人说,一个人越敢于承担重任,就越意气风发。责任固然沉重,却如“压舱石”,让人临高处而不忘形,处低谷而不丧志。20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失败和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令谷文昌志笃意坚的,正是“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这样的责任感,让人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以积极心态努力应对。

⑤有时,保持好心态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哲人有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像读书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表象,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内心自然就有底气;用一只眼睛察看万物,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分清利弊、见贤思齐,自能收获沉稳练达的气质。跳出思维窠臼,警惕“空间迷向”,拒绝人云亦云,方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让好心态始终相伴。

⑥“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以良好心态面对世事,始终保持微笑、振奋精神,不怕暗礁、不惧荆棘,生命总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宋威)

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从白居易的诗写起,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有个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补充设问)

4.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③段中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请为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涵养人生的诗意

①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陈更战胜了孙晓婧,夺得冠军。在节目中,两位选手令人关注,她们都是工科生,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一位在中科院研修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一时间,古典诗词之美与读诗之人,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②其实,诗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只要热爱就能领略诗词之韵。纵观这几季的诗词大会,文科生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选手也亮眼。他们之中就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航天工程师、核电站高级操作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弹工艺员、海洋采油工程师……可以说,理解诗句的精妙、阐释诗歌的内涵,不专属于某一专业,而是基于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一种“基础性知识”。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③对诗歌的感受,会因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但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更是阅读感受。诗歌启发人的情感、心智,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又岂因文理有别?换个角度看,诗歌展现的永恒魅力,本身即是文学的一种胜利。

④人们从诗词中感悟美,诗歌更能滋养人。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几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孙晓婧在节目中说,她当初选择空间环境专业,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带她看星星看月亮,“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激发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诗歌绝不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考核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让生命为之更宽广厚重。

⑤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后来也讲“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不够,从人文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文科生不妨有点理工思维,理科生可以涵养人文素养,文理兼修者也可以多些艺术品位。多一些“诗和远方”的融通,提升的不只是全方位素养,更能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生。

⑥诗心不分文理,诗意自在人心。陈更在夺冠后说:“如果我能在传统文化的路上多做了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觉得都是值得的。”但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能多一点点诗意。

(作者:周珊珊)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应怎样“涵养人生的诗意”。

2.第④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