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B: 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

题B:

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课后,米豆、小轩和你到老师办公室抱本子。老师把桌上的巧克力递给米豆,她刚想接,却缩回了手,说:“谢谢老师,我不吃,不然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小轩却拿过来,笑着说:“真的很饿,我不客气了!”

这个情景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你就此自拟题目,写了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题B的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B涂黑。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范文 让遵守规则成为习惯 太阳东升西落,街上车水马龙,人海摩肩接踵,世间的一切因为有规矩而井井有条。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有社会的规则,学校有学校的规则,鲜有例外。 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这是一个规则。对学生而言,规则意识本身也来源于习惯。在面对老师递过来的巧克力时,米豆也是想吃的,她刚想接,却缩回了手,为什么呢?因为她想到了学校的规定,学生在校不准吃零食。这是一个规则,是要遵守的,不能因为老师,因为在办公室,就可以随意打破这个规则。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了米豆的习惯,这习惯体现在她下意识地缩回手的动作里。 有人觉得遵守规则是一种“束缚”,所以在面对诱惑或利益时,轻易打破了规则。小轩在很饿的情况下,面对老师递过来的巧克力,他便忘记了学校的规定,或者是把学校的规定暂时抛在脑后,先满足自己为快。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话题。规则是信条也是秩序,从小家到大家,无不彰显着“规”的重要性。 规矩,往往是权利的边缘,每一件事,每一举止,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规矩并不是虚设的花瓶。懂得守规,懂得适当的妥协与退步,才能真正形成当前时代所提倡的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规矩所不及的地方,确实很难想象。人们是不能太相信“自律性”的,理性思维容易枯萎,主观情绪容易主导行为,秉持着自认为的正确性一意孤行,这着实可悲也着实可怕。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时间还是规矩与文明并驾齐驱。若说规矩有些刻薄死板,那么文明可算有点人情味了。 规则与人心,相辅相成,无声的规则,已悄然地渗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规则的漠视与不屑,究其根本,还是人的私心和缺乏自律在作祟。 要想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遵守规则,而要想时刻遵守规则,必须养成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个人努力下,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我们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面对这个规则,三个人的不同做法。“老师把桌上的巧克力递给米豆”“米豆拒绝”“小轩主动拿过来”。由材料可以提炼出关键词:规则与考验。如此,可以参考以下立意: 1.如何面对规则。规则是信条也是秩序,从小家到大家,无不彰显着“规则”的重要性。所以,要守规则,不要轻易打破规则。学校的规定,是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这个规则约束的是全体学生。米豆面对老师递过来的巧克力,心中有规则,因此拒绝了。而小轩则抛掉规则,拿过来,理由是“真的很饿”。面对规则不同的做法,实际是内心对规则的认识问题。面对规则,应该遵守,而不是找理由打破。 2.规则要靠大家共同遵守。规则,约束的是群体,不是个体。所以,要靠大家共同遵守。学校的规则,虽然约束的是学生,但是,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遵守规则。老师的做法欠妥。明知道学校的规定,却送给学生巧克力,是对学校规则的轻视。从老师的角度,给我们的思考是,执行规则的人更应该遵守规则。 3.如何面对考验。如果把老师的行为理解为是对两个学生的考验,那么给我们的思考便是,生活中的考验无处不在,一定要坚守规则和底线。 行文时,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议论文为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A:生活处处有趣味,单是食趣就颇多。请以“食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题A的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A涂黑;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佳肴弗食,不知其旨;好书不品,不知其妙。下面是米豆和小轩所写读后感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另选角度,写出你的读后感提纲。

(米豆的提纲)

(小轩的提纲)

(你的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小轩拿来了同学们正在编写的社区报,你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健康生活               2020年7月10日

________________热点新闻________________

 

减肥食谱里的“美丽餐”

近日,有些健身馆推出名叫“美丽餐”的新一代减肥食谱。该食谱安排减肥者在连续几天的低热量饮食后,可随自己的喜好任意吃一顿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仍旧能保持减肥的良好效果,故名“美丽餐”。这一食谱既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又能使人保持苗条身形,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不少减肥人士的热捧。

“美丽餐”真的这么神奇吗?对此记者采访了化学和生物工程学宋教授。

宋教授解释说:“美丽餐”的推出与“瘦素”有关。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它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后,会参与多种激素和信号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参与糖、脂肪等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人体减少食物摄入,增加能量释放,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进而减轻体重。宋教授表示,这种“美丽餐”希望能“欺骗”人体,让人体相信没有能量摄入不足的状况,以继续稳定瘦素水平,保持减肥效果。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只有少量数据显示,正常人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暂时提高瘦素水平。

(信息源自《科技日报》)

 

 

小贴士

怎样才能减肥

物理学上有个公式:E=me2。从这个公式来看,我们吃饭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能量,另一方面则是从食物里获取一些人体必需的物质,参与人体的合成与代谢,如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摄入的能量比消耗的多,也就是说吃得多却消耗得少就会长肉。因此想要减肥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能量摄入,二是增大能量消耗。

(选自《1分钟物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

 

图说健康

(选自《唐诗图》,丁聪绘,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看到报上的漫画,大家都笑了。你分别模拟画上两个人物的口吻,展开对话。

胖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热点新闻,米豆说:“如果有人想减肥,只要吃‘美丽餐’,用不着吃‘减肥药’了。”你仔细读了新闻后,否定了她的想法,并作了解释。

3.米豆发现,报上的材料都与减肥有关,但排版有些稀疏。她提议大家都来拟一句关于减肥的“金句”,用以补白。你写了一句。(10-15字之间)

 

查看答案

惊叹,由“吁”到“芋”

冯杰

⑴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⑵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⑶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

⑷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这就是它的来历。

⑸当然,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的汉宇,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⑹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过想用文字把它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⑺芋因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⑻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大的煮热,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小的也不丢,留下来。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原来母亲要种。

⑼芋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有串门的人也“——”:

⑽“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⑾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据说过去都是“贡品”。母亲生前,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那时,曾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⑿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⒀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的影子了。

⒁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⒂母亲嫌太贵。

⒃“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

⒄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头呢,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⒅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米豆的批注①:

“吁”这个感叹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米豆的批注②:

母亲种小芋头,可能是想把喜欢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1.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了批注。

2.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

3.看到文中汉字与植物的关系时,米豆和你都很兴奋,你们不禁聊了起来。

米豆:真有意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豆:原来,“芋”的穿戴这么好看啊!还有,带草头的字会发芽生长这一说法很新鲜,让我联想到《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藤蔓不断牵延垂挂、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你:你说得真好,我也想起《陋室铭》中的“苔”字,它让我仿佛看到(2)___________

4.普通的植物一旦入了诗画,就特别有神。米豆觉得文中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芋”很有活力;小轩读到一首古诗,说其中的“芋”也一样。画家和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说给他俩听。

秋日漫兴

(清)沈瑾学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

田角绿擎芋头叶,豆棚黄上丝瓜花。

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

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版)

 

查看答案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所作带鱼鲊,通间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①不以登俎():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1.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2.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3.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