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温暖的雪夜 ①寒风飞雪中,背着简单的行囊,...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温暖的雪夜

①寒风飞雪中,背着简单的行囊,我从车站走下车,一股冷流迎面扑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浑身抖瑟起来。一看时钟已是凌晨3点,街道上灯光暗淡,行人稀少,就连打开门做生意的小食店也打烊了,刚下车的人被早在这等待接应的亲人接走。车站候车厅里灯火通明,除了一个来回走动的巡警和蜷缩在客椅上打瞌睡寥寥无几的旅客外,宽敞的大厅寂静无声,显得很冷清。我挑了一个位置,打开行李包取出一件厚重的衣服披在身上,准备睡上一会等天亮再赶车回家。

②这一场大雪,使得地面结冰很厚,道路封锁,车辆停滞,很多归乡的游子回家似成了一个大问题。接连数日,虽然打工所在城市的天气阴转晴空,但买票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我很庆幸搭上了班车回家过春节。

③这时候,一位巡警走过来朝我打招呼:兄弟,你是从南方回来过春节的吧,你们这趟车怎么晚点这么久?”他戴一顶大盖帽,披一件军大衣,手持警棍,英俊帅气的脸上显示出一个警察特有的气质和机智。尽管站里人不多,他的眼睛还是不停扫视四周,注视着这里的动静,时不时有归来进站的汽车。

④“看你的样子是感冒了,在南方打工适应了温暖的天气,遇上这冰天雪地的天有些不适应吧,不如去我的值班室暖和一下,天一亮,我去叫你。”巡警走过来朝我打招呼。

⑤“是的,路上还有余冰未融,车像蜗牛爬行一般开得很慢,比原来多用了4个小时车程。”我回应着又咳嗽起来,目光停留在这巡警的身上。

⑥我随他去了值班室。值班室很狭小,里面一张办公桌,一张靠椅,一个热水壶,一个茶杯,一本工作值勤记录册,一盆燃烧的炭火。他带我去打来一脸盆热水让我洗脸烫脚,从抽屉里取出几粒感冒药让我吞下,往火里增加了木炭。他让我好好休息,然后,他关上门又走去巡视了。或许是冒了风寒倦意袭来,我一合眼呼噜睡着了。

⑦天亮了,风住了,雪停了,我被车站里的广播声叫醒,我发觉身上多盖了一件厚实的军衣,这一定是那巡警趁我睡熟后给盖上的,我竟然一点察觉都没有。那盆炭火燃烧得依然很旺,值班室里温馨如春。

⑧我站起来做了一个深呼吸,伸了一个懒腰,感觉浑身轻松舒服多了。

⑨走出值班室,我的目光寻遍了整个大厅没见那个巡警。

⑩“兄弟,你是在找值班的小何吧,他和我交班回家睡觉了。他走前让我别惊动你休息。你趁早去对面搭回家的班车吧。”另一个巡警走来告诉我。

⑪“大哥,能告诉我他的真实名字吗?改天,我得来感谢他。”我急切地询问。

⑫“不用客气,这都是小事,就算你当面问他,也不会告诉你的,像这样的小事他做了不计其数。你还是早点回家,赶车要紧。”警察微笑着向我示意。

⑬天空又开始飘起了飞雪,吹来了凛冽的北风。窗外,那飘扬的白雪如银蛇舞蹈,眼前是一片粉妆玉砌,冰寒地冻的世界。我想起那位好心的巡警,一股暖流在心中升起,仿佛春天悄然而至充满温馨惬意。陌生人的温暖,是寒冬里一团燃烧的烈焰。

(作者:何伟昌,文章有改动)

1.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地 点

情 节

感 受

候车大厅

我准备睡一会儿等天亮回家

值班室

一合眼就睡着了,温馨

巡警小何已经回家,我与另一个巡警有了一番对话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第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请简要分析文中巡警小何的形象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我想起那位好心的巡警,一股暖流在心中升起,仿佛春天悄然而至充满温馨惬意”,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①寒颤、抖瑟 ②巡警小何给我打热水,让我洗脸烫脚,吃感冒药 ③走出值班室,走进候车大厅 ④温暖 2.内容上:环境描写,交代大雪纷飞的天气给“我”的影响,烘托“我”生病时凄清孤独的心情,为下文巡警的帮助做铺垫。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巡警给“我”送来的温暖比作寒冬的一团烈焰,赞扬了巡警乐于助人的高贵品格,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4.巡警小何的形象特点:热情善良、认真负责、关心爱护陌生人、不求回报。虽然处在冬天的寒夜,但那位巡警对我的热情招呼和关怀,令“我”忘记了严寒,深受感动并生出感激之情,忘记了严寒,感受到了温暖。其实,关怀和帮助他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能驱散严寒,给人的心灵带来温暖,应该大力弘扬。 【解析】 1.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已知的情节锁定文章第①段为答题范围,由第一段中“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浑身抖瑟起来”的描述即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空根据前面给出的地点“值班室”锁定第⑥⑦段为答题范围,由第⑥段“他带我去打来一脸盆热水让我洗脸烫脚,从抽屉里取出几粒感冒药让我吞下,往火里增加了木炭”即可得出第②空答案。第③④空根据已给出的情节信息锁定第⑨~⑬段为答题范围,由第⑨段内容可组织第③空答案,根据第⑬段“我想起那位好心的巡警,一股暖流在心中升起,仿佛春天悄然而至充满温馨惬意”即可得出第④空答案。注意语言要简洁凝练。 2. 此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第①段是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状况,为下文巡警的帮助做铺垫。结构上引出下文。 3.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根据题干锁定第⑬段为答题范围。分析画线句“陌生人的温暖,是寒冬里一团燃烧的烈焰”,可知句子的主干是“温暖是烈焰”,由此可知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巡警送给“我”的温暖形象化、生动化,赞扬了巡警的高尚品格,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分析合理即可。 4. 此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巡警”的形象可结合文中具体情节来分析,由第③段“巡警”过来同我打招呼说话和“尽管站里人不多,他的眼睛还是不停扫视四周,注视着这里的动静”可以看出他的热情善良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由第⑥段“他带我去打来一脸盆热水让我洗脸烫脚,从抽屉里取出几粒感冒药让我吞下,往火里增加了木炭”和第⑫段另一个巡警说的“不用客气,这都是小事,就算你当面问他,也不会告诉你的,像这样的小事他做了不计其数”的话,侧面表现出“巡警”对陌生人的关心爱护和不求回报的品质。题干要求结合文章来理解句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通过寒冷雪夜“巡警”对“我”的关怀,歌颂了关怀他人、热心助人的品质,谈理解时结合句子意思和文章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米粉

徐全庆

①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③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⑤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⑥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⑦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⑧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⑨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⑩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2)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3.“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4.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车

葛克友

①老车的吱扭声伴着我的童年,老车轴承钢珠滚动的声音是童年动人的歌谣,老车是我最美、最温馨、最稚嫩、抹不去的记忆。

②老车是老家农村儿时农用木板车。说是车,结构却非常简单,制作好的木板,装上两个护栏,再装两个拉手,加上一个轴承、两个轮子,手拉或推着即可行走。

③别看它简单,老车却承载着太多太多:贫瘠和艰难,郁闷和欢笑,亲情和乡音,收获和付出,无奈和彷徨,幻想和坚持,懵懂和青涩,幸福和温暖,稚嫩和成熟,憧憬和梦想……老车就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和历史符号。

④老车是父亲最忠实的朋友,是父亲的最爱。他悉心擦拭捯饬,加润滑油,一来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二来拉起来也省力。

⑤老车是父亲须臾不离的好帮手,每天伴他左右。在父亲娴熟地驾驭下,拉棉花、麦秆、玉米、大白菜、土杂肥;从小河沟拉水浇大葱、萝卜;干农活、出远门,帮邻里拉重物;载着我们几个孩子上街赶集,那个得意劲,绝不亚于今天乘坐任何一款豪车;我们几个不费脚力,就可以轻松抵达遥远陌生的地儿,走亲戚、看风景、买好吃的。记忆里,最远的亲戚都是在老车的陪伴下走到的,附近有名的大河、大桥、大山的第一次光顾,到外地赶庙会,看踩高跷、舞狮子,都是老车帮助完成的。去遥远的村子捡地瓜充饥,异地县城拉酒糟喂猪,赚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老车在父亲手里几乎无所不能。

在老车的怀抱中,我们走出小村,走出拮据,走出闭塞,走出荒蛮,有了稀奇新鲜美丽的记忆和不一样的感受体悟

⑦父亲着实是个好驭手。他曾经拉着老车行走数百里地,送外婆到很远的山沟小姨家,来回要几天几夜。偏僻的山野夜路,有老车相伴,父亲并不惧怕,脚磨起了泡,从不叫苦。刚有记忆时,有一回我意外负伤,血流不止,父亲吓得不知所措,情急之中想到了无言的好朋友——老车,拉着我飞也似地狂奔到公社医院。此事虽过去数十年,那位男医生的话仍记忆犹新:“虽然伤势不太重,如果流血过多也会误了大事,幸好及时赶来。”医护人员给我打麻药、处理伤口、缝针包扎,护士小姐摸着我小小的额头开着玩笑:“小男子汉只管放心,这伤口不会留下疤痕,肯定不会影响你找老婆!”这是儿时最真最美最纯粹的记忆。要是没有老车,真不知该怎么办!

⑧老车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是时代的产物。老车独有的吱扭声,节奏美妙动听。老车的记忆伴着鸡鸣狗吠,伴着袅袅炊烟,寻常熟悉。

⑨老车有功,它的地位无法取代。老车见证了父亲无私的爱,灌注了父亲无尽的情愫。想念老车,想念那个渐行渐远的年代。老车的记忆辛苦温暖,老车就是父爱的“号码牌”。

1.文章说“老车是父亲须臾不离的好帮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在老车的怀抱中,我们走出小村,走出拮据,走出闭塞,走出荒蛮,有了稀奇新鲜美丽的记忆和不一样的感受体悟。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校模拟题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清池

李方洛

①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常引人驻足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唐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是岳麓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②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③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候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④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并题匾额“百泉轩”三字。

⑤朱熹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⑥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1.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书院清池有哪些特点?

2.第①段为何要写乡野池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比较第②段画横线句和下面的语句,在写景上有何共同的写法?请分别赏析其妙处。

(1)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4.作者觉得可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不少于两点)。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改变一生的转笔刀

①一个转笔刀,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直到现在,我都替这个叫霞的同学惋惜。

②霞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这是个很文静的姑娘,穿得干干净净,学习也好,在我们班第一批加入了“红小兵”。

③三年级上学期,班上出了这么一档事:一个叫苗红的同学,暑假从上海归来,带回了一个有摇把的转笔刀。这可把我们稀奇坏了——因为当时的转笔刀,大都是那种一块橡皮大小、边侧一个小孔、靠手捻动铅笔旋转的那种。一下课,大家就都围着苗红“尝新鲜”,苗红自然是非常骄傲。

④但有一天下课,苗红突然哇哇大哭起来,说转笔刀不见了。

⑤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放学后,班主任把大家留了下来,讲了一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样的做人道理,勒令偷了转笔刀的同学主动交出来,否则将严惩不贷。看没有效果,便让班干部挨个搜。结果,从霞的书包里搜出了那个转笔刀。

⑥大家都很意外!

⑦霞起初矢口否认,说一定是别人塞进她的书包里的。可人赃俱获,不由得她不承认。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她,让她写检查,并在第二天上课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

⑧她念检查时的场景我还有印象:从头到尾在哭,浑身颤抖,似乎马上会瘫倒。

⑨此后,班上无论谁再丢了东西,大家首先就想到了霞,她成了重点“过筛子”的对象。随着“过筛子”的次数越来越多,霞好像变了一个人,原本爱干净的她,邋里邋遢起来;性子也越来越泼,满嘴脏话,后来竟敢和男同学打架。

⑩中学没毕业,她就辍学了。我上高二那年,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被盗。案破后,公安人员带嫌犯来学校指认现场。为首的竟是她。她浑不吝地冲我们做着鬼脸。

此后传来有关她的消息,总是和小偷小摸连在一起。

岁月流转,大家都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旅程。这个不着调的同学,早就淡出了我的记忆。有一年春节,几个中学同学聚会,谈起年少时的孟浪事,一个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重要机构工作的男同学说,其实那个转笔刀是他拿的。老师要追查时,他吓坏了,偷偷塞进了同桌霞的书包。

当时,我恨不得扇这个同学一嘴巴!如果没有转笔刀这件事,霞一定会和我们一样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可心的工作……

霞,让我想到了人的尊严问题。尊严是比金钱、地位甚至生命都更重要的东西啊!当尊严被尊重时,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个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才活得体面。而一旦尊严丧失,就如同脊柱折断,想站立而无力,“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光是人,连动物也有尊严。

一条叫黑子的军犬能力超拔,屡立奇功。一天,军犬训导员突发奇想,想测试它受到委屈时会有什么反应。

他找来了十几个战士,让大家站成一排,然后让其中的一位去营房“偷”了一件东西藏起来,再站回队伍中。完成这一切后,他牵来黑子“破案”。

黑子很快就把“小偷”找了出来。

可训导员说找错了,让它再去找。黑子又迅速找出了“小偷”。训导员依然否定。如此再三,黑子便越来越不自信,可怜巴巴揣摩着训导员的眼色……最后,按照训导员的眼色把停在身边的那个人叼了出来——这当然是错的。

这个玩笑的可怕后果是:当黑子明白这是一场骗局后,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此后,它不吃不喝,神情委顿,不再信任任何人。没办法,只好让它退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霞念检查时,“从头到尾在哭,浑身颤抖,似乎马上会瘫倒”这个细节表现了霞怎样的心理?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和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

尊严是比金钱、地位甚至生命都更重要的东西啊!当尊严被尊重时,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个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才活得体面。而一旦尊严丧失,就如同脊柱折断,想站立而无力。

4.有人说,文章第段的内容与文章没有任何联系,属于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姿态

①论南方北方,川泽高原,哪里少得了柳。

②许多树木都是择水土而栖,柳树却不,随便在哪里插一枝,便会扎下根,稳住身,生长出一树繁茂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么随性,没有什么比释放生命更重要。

③其实柳是怀着小女儿心思的,敏感又多情。当第一缕春风轻轻吹过,柳便察觉了,悄悄探出嫩生生的小嘴,啄破冬的灰暗。很快的,其他树还懵懂着,柳叶却已由鹅黄转为嫩绿,在早春的风里舞蹁跹了。从树旁走过,柳枝会轻抚你的脸,或牵你的衣袖,温情款款,欲语还休。

④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柳,咏柳诗俯拾皆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的名句从小一直吟咏至今,但总觉得诗句过于浓丽奢华,远没有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来得自然清新,似一位可爱的邻家小妹,正倚着柴扉,回眸浅笑,使得诗人可以放下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怀,与小柳语笑嫣嫣,轻松一回。而杜牧的“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也别有况味。佳人的愁思与柳的纤柔两相呼应,不免惺惺相惜,你孤独,我也孤独,既互相懂得,又怎忍心折你一枝?

⑤柳与“留”谐音,在古代,离别友人,要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灞柳风雪扑满面”是“长安八景”之一,一条灞水,一道河堤,堤岸绿柳婆娑,一树挨着一树,每年阳春三月,绿柳杨花,柳絮犹如风雪扑面,令人迷醉,这里便是古人折柳赠友之地。送君送到灞桥头,长亭离别徒奈何,那么就折一枝柳吧,带着友人的一片心意,即使远去天涯,人生也不寂寞。

⑥不过杭州西湖边的垂柳才是最具风情的,枝叶分披,青丝缕缕,是一位南国女子在临水照影,对镜梳妆。湖岸边一树桃花一树柳,柳绿配桃红,是很绝妙的场景。

⑦以为柳就是这般纤柔、娇弱,媚态丛生了。其实错了。

⑧如果你去过陕北,一定会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景:一棵棵柳树,被拦头砍去树冠,只留下半截身子,在黄土风沙中挺立,而断顶处,又有新的枝条蓬蓬勃勃生长出来,这就是“断头柳”。

⑨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没有多少养分可供一棵高大的树木存活,而大西北风狂沙暴,如云的树冠也极易被摧毁。因此,即使从不挑剔生存环境的柳树,人们也只能在它长到一定高度和粗细时忍痛砍去其顶部。而这种断头居然不会影响柳树的生命,来年春天,柳树依然会在断头处长出无数新的枝条来。

⑩看这些断头柳,虽然还是柳的样貌,却已改变了生存姿态,柳枝不再倒垂,而是直插天空,像一只只昂扬的手臂,在勇敢地迎接阳光,迎接风雨,迎接一切考验。

如果能够生存,砍断头颅又何妨!只要心不死,生命依然在。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选择死可以逃避,选择生,就要直面困厄。那么,为了能给贫弱的土地一点希望,砍去我的头颅吧,那只是生命的一场仪式,那将是一次新生!

当粗老的树干一年年捧出新鲜的柳枝,似在诉说一个不老的神话。远古的刑天被天帝砍去头颅,仍然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着斧子勇敢战斗。断头柳也附着了刑天的意志,即使没有头颅,也要直面风沙,顽强抗争下去。壮心不已,生命不止。纵然老到枯朽,只剩残桩断枝,只要春天一到,依然要倾尽全力,捧出一丛新绿来。

只是一株柳啊,柔弱与刚强竟可以集于一身,和谐共生。如果需要,它可以柔情似水;如果需要,它可以刚烈凛然。生为一棵树,就要活出树的精神、树的尊严,就要为这世界撑起一片绿荫。

(文章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突出了柳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和写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最后一句“生为一棵树,就要活出树的精神、树的尊严,就要为这世界撑起一片绿荫。”应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