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子中包裹的情爱 王 纯 ①端午...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子中包裹的情爱

王 纯

①端午节没有粽子,就像过年没有饺子一样,缺了核心的部分。无粽难成端午,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是我们民族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②唐明皇李隆基有一首诗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中也写道:“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可见,古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端午节包粽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小小的粽子里,包裹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③粽子里包裹着祭奠和怀念。相传爱国诗人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欺凌,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毅然投入汨罗江,用生命来表明爱国之心。百姓们爱戴屈原,担心江中鱼虾咬坏屈大夫的身体,就把粽子投入江中,这样喂饱了鱼虾,它们就不会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流传下来,一种文化也流传下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和传颂,我们用包粽子的方法表达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这也是我们民族爱国精神的体现。余光中曾经深情地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的诗歌是中华爱国诗篇的源头,屈原的爱国精神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祭奠屈原,不管磨难,无论风雨,端午节总会如期而至,粽香也会如期飘荡在五月五日这天。

④粽子里包裹着传统和民俗。粽子又叫“角黍”,用粽叶包裹糯米大枣等,煮制而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如今,粽子的种类繁多,馅料各异。每每剥开一只热腾腾的粽子,粽香扑鼻而来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有很多记忆被唤醒,关于端午,关于屈原,关于爱国,如此等等,我们味蕾上的回忆是绵长的,深厚的。粽子是引子,引出了太多的记忆。我们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影响深远,包粽子的习俗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很多国家。《舌尖上的中国》也记录了粽子的故事,美味的粽子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端午又到,家家户户忙碌起来,开始浸泡糯米,清洗苇叶,准备过一个活色生香的端午节。汪曾祺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大型抒情诗。真是这样呢!端午一到,我们每个人都像诗人一样,变得深情而浪漫,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⑤粽子里包裹着思念和亲情。不管我们走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种粽子,最爱的还是妈妈包的粽子。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端午,夏日的风轻轻地吹着,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碌。孩子们还没起床,就闻到了苇叶的清香。妈妈动作娴熟,一只只小巧玲珑的粽子从她的手中飞出来,绿莹莹的粽子堆积起来。接下来,妈妈烧火煮粽。小半天时间,粽子出锅了,吃上一个,味道香浓。多年后,我们远离家乡,但那种味道仿佛一缕香,一直萦绕在记忆中。妈妈又打来电话:“端午节放假了,回家吃粽子吧。”瞬间,眼泪与口水齐飞……

⑥粽叶飘香,今又端阳。粽子中包裹着我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份情和爱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这份情和爱就会像永不枯竭的河流一样,绵延流淌。

(选自《中国信息报》,2017.5.19)

1.阅读全文,说说粽子中包裹着哪些情和爱?

2.分析第③段和第④段加点的词语在语句中的效果。

3.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1.粽子里包裹着祭奠和怀念、包裹着传统和民俗、包裹着思念和亲情。 2.(1)“相传”是“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意思,这里指屈原的事没有确切的根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运用比喻手法,将“民俗”比作“抒情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端午节抒发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3.引用李隆基和欧阳修的诗歌,说明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古已有之,增强了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引出了说明对象:小小的粽子里,包裹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李 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光明日报》2017.02.08)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说了匾额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瓷魂“中国白”

姜源

①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白瓷作为众多陶瓷种类中的一种,以白若象牙、温润如玉著称。白瓷对于欧洲人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产品,第一个把白瓷称作“中国白”的是法国人普拉德,法国作为接受白瓷较早的国家,始终对其甚为推崇。由此,白瓷这位“丝路使者”也成为了中国的符号,声名鹊起,走向世界。

②高岭土是制造陶瓷的优质原料。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夏商时期,原始的青瓷制作工艺逐渐出现。唐末五代,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发展,陶瓷工艺已初具规模,各地制瓷业欣欣向荣。早在欧洲出现陶瓷工艺专著之前,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颜化彩便在总结前辈制瓷经验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烧瓷技法并撰写了陶瓷烧制工艺专著《陶业法》,绘制了陶瓷工厂的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③到了宋元时期,德化窑开始生产白瓷。为了满足大量的出口贸易需求,白瓷产品主要是国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有碗、盘、炉、盒、壶等。这些瓷器造型优雅、釉色晶莹,白瓷的“白”依赖于含铁、钛等杂质成分较少的优质瓷土。一代代陶瓷匠人的潜心钻研使得制瓷工艺逐渐发生了变化,轮作、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开始兴起。同时,窑炉革新先驱林炳发明了依山坡而建、由下自上呈现龙蛇之势的龙窑,不仅使烧瓷数量增加,而且瓷器的烧成质量也更佳。当时的龙窑大量烧制各式瓷器,其中,由龙窑演变而来的阶级窑烧制技艺在明末清初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瓷窑发展影响深远。

④明代,白瓷的制作工艺登上了新的境界,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也在宋元之上。明代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以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闻名于世,被誉为“象牙白”“鹅绒白”。这个时期也是瓷雕艺术的繁盛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艺术家,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同时,随着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贸易往来,大量光泽如玉、宛似象牙的白瓷进入欧洲,迅速在欧洲风靡起来,成为欧洲贵族追捧的对象。

⑤明末清初,制瓷匠人仍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开发了多种釉料品种。

⑥千年轮回,传承不止。白瓷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在工艺技术还是艺术设计方面,都有了提高和拓展,陶艺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白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装饰技术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大胆创新,使用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

⑦作品《水袖》构思巧妙、匠心独具,绘写在袖间的蜻蜓和莲花图案使作品“活”了起来,给人清新之感;作品《守静》充分利用了原料的可塑性,塑造出如流体般的运动感,加以光效衬托,呈现出丰富的明暗变化;而作品《国色天香》则在塑造人物头发、衣饰和面部表情上下足了功夫,充分呈现出不同局部的不同质感。这些瓷雕作品的装饰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⑧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瓷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一抹耀眼的“中国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与荣耀,让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感受到了陶瓷的魅力。几千年来,一代代制陶人凭借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用土与火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陶瓷文化,也铸成了千年不灭的中国“瓷魂”。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

1.文中第①段画线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请分别简要分析。

2.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②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③书卷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本身以外去。(安得列莫洛亚)

④书香人生,就是一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到盛年,到老年,自有阅读能力始到无阅读能力止,书香相伴,以书为友,滋润心灵,终生阅读。(阎崇年)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书卷让我更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要求:(1)补全题目: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星月流转,四李轮回,转眼间,就到了要告别初中生活的时刻。班里的同学们准备齐心协力,创编一本班史,来记录三年来美好的回忆。

请你为班史专栏“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写一段文字。

要求:选取特定的画面,进行具体描述:字数不少于2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所以,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②“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者人,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③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④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作者:杨小明、任春光)

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述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吗?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就第一时间做出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在多个有关疫情防控的上工作部署会议上反复强调,把捍卫人民的生命权作为疫情防控的“头等大事”,要千方百计保障救治、防护等物资和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等等。特别是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确诊患者,以超越常规的速度,快速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方舱医院,投入使用,迅速扭转了“一床难求”的局面,由“人等床”转变为“床等人”,实现了患者的及时收治。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精准回应了疫情威胁下人民群众最根本的需要,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