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神针话针灸 刘晓峰 ①在中国...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神针话针灸

刘晓峰

①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东方医学之一——针灸——有着非常广泛的适应性。2010年11月16日,针灸被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神秘的东方魔针

②针灸扬名于全世界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

③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以此为契机,“针灸热”一时风靡整个欧美。到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了主题为针灸镇痛的论文,更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针刺麻醉开始探讨。也是从1973年开始,针刺麻醉成为接待外国客人的常规节目。

④在20世纪7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仅仅是刺进穴位的一枚小小银针,竟然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起到麻醉病人神經的作用,依靠一枚银针止痛,不仅让外国客人感到格外不可思议,也为当时的中国增添了一缕东方的神秘色彩。

奇迹与想象

⑤“针灸”在今天经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可是,古人为什么把“针”和“灸”放到一起呢?

⑥针与灸的发明思路,最初就是把身体想象为一个阴阳之气自相调和的存在体。当身体里阳气过盛,超出了身体应该负担的,不妨扎一个空穴泻掉一些;当身体里阴气过盛,不妨以艾火之阳气补充一些。

⑦在后来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又慢慢发现了经络的存在。《黄帝内经》中讲到十二脉分别配属于十二脏腑,确立了经典的十二经脉系统,而且把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连接在一起。针和灸与经络联系到一起,针灸的医治方法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针与灸

⑧针灸由“针”和“灸”两部分构成。

⑨《黄帝内经》的《太素》中有《九针所象篇》,《灵枢》中有《九针十二原》。九针指镵(chán)针、圆针、鍉(chí)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九种古代的针具。九种针具在典籍中的出现,意味着针灸治疗方法已经开始体系化。

⑩九种针具中,镵针头大末锐,用于浅刺皮肤出血;圆针针头卵圆,用以按摩体表,治头身热症;鍉针针体粗大,针尖钝圆而微尖,如黍粟,用于按摩经脉、按压穴点,不入皮肤而有导气和血、扶正祛邪功效;锋针体呈圆柱形,针尖锋利三面有刃,用于治疗热病、痈肿及经络痼痹等疾患;铍针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圆利针针体细小而尖微大,适于刺痈肿痹症;毫针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用于治疗经络所致痛痹;长针又名环跳针,针身长,针尖锋利,针身细薄,主治邪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针又名火针,于火上烧红后刺病,多用于关节水肿。

灸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庄子》中写孔子见盗跖后茫然自失,称自己是没病而“自灸”者,《孟子》里也谈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以艾灸病已经是为大家共知的知识。一直到今天,针灸使用的灸条,大多数依旧是用艾草粉末搓成的。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针灸所依托的经络学说已经发展出了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的经络理论,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许多特定的联系规律,针灸治疗方法也慢慢形成了体系化的知识,并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发展出电疗的新方向。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9期,有删改)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针灸”?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③段运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仅让外国客人感到格外不可思议,也为当时的中国增添了一缕东方的神秘色彩。

 

1.(1)针灸为中国增添神秘色彩。(2)针灸的医治方法。(3)“针”的作用与“灸”的使用。 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20世纪70年代时针灸已扬名与全世界,并且被外国人所接受。 3.不能删去。“当时”表时间的词语,只说明“那个时候”或“某一段时间”给中国增添神秘色彩,去掉后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通读全文,整篇文章用三个小标题介绍了“针灸”,对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例如,第一个小标题中主要说明了在70年代外国人对针灸的认可,感到针灸不可思议,可见针灸为中国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以此类推找准关键字进行概括。 2.首先找出能体现说明方法的关键词语,从“据说”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是“真实具体”,所举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针灸就已经扬名全世界。 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表态,解释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在语境中的意思,然后指出删去后的会怎样,最后写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题句子首先表态“不能删去”,“当时”限制时间的词语,只能代表某个时间段,不是固定的。所以去掉后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蜂与造纸术

①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蔡伦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起源。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宋、元、明、清时期,楮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古代造纸术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竹子、麻、草及渔网等,而现代造纸术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人类是如何发现木头可以用来造纸的?这还要从一种能“造纸”的马蜂说起。

②18世纪早期,欧洲普遍使用破布和麻造纸,但随着需求量不断增大,传统的造纸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有一天,法国动物学家列奥谬尔在森林中散步,他发现马蜂窝的材质就是粗糙的纸。但是,这些纸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呢?传统的造纸原材料是破布,而森林中不可能有破布存在,最多的就是树木,马蜂窝是用树木做出来的吗?如果马蜂能用树木制造出纸张来,那么人类肯定能通过研究马蜂来获取用树木制造纸张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纸张紧缺的问题了。此后的几个月,列奥谬尔认真观察了马蜂的生活习性,他发现马蜂在树木中衔取一小点木屑,经过消化后吐出来变成粗糙的纸张。

③1719年11月15日,列奥谬尔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如下报告:“马蜂也能像我们一样造出很好的纸,它们从树木中提取了木纤维,经过胃部消化再吐出来就变成了纸。要是我们也有像马蜂用来造纸的木料,我相信我们能造出最洁白的纸,因为这种木料本身是很白的。我认为用木头造纸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前用来造纸的破布不是一种经济的原料,纸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可以使用的破布已经越来越少。麻的生产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更何况外国的造纸厂还在和我们争夺原料。”

④列奥谬尔并没有深入地研究用木头造纸的方法,也没有用木头造出纸张来,因此他没能说服法国科学院继续这项研究。后来德国牧师雅各伯谢弗接手了列奥谬尔的工作,他细致地研究了用木头造纸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分别用马蜂窝和木材制造出了纸张样品。1771年,雅各伯谢弗还完成了一篇关于如何用木头纤维造纸的论文。

⑤然而,雅各伯谢弗的工作依然没有立即引起足够的关注,因为当时用破布造纸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资本家们不愿意尝试木头造纸方法。直到19世纪50年代,造纸行业才开始使用木头造纸。据说第一张用木头制造的纸非常糟糕,后来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直到19世纪末木浆造纸术才逐渐取代破布造纸术。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纸张都是利用木浆造纸术制造的。

⑥有趣的是,如今这种教会人类用木材造纸的马蜂的学名就是“造纸胡蜂”,这是1791年德国博物学家路德维希命名的,如此命名正是由于它能造纸的特点。

1.列奥谬尔和雅各伯谢弗的工作为什么都没有立即引起足够的关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然而,雅各伯谢弗的工作依然没有立即引起足够的关注。

 

查看答案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子中包裹的情爱

王 纯

①端午节没有粽子,就像过年没有饺子一样,缺了核心的部分。无粽难成端午,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是我们民族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②唐明皇李隆基有一首诗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中也写道:“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可见,古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端午节包粽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小小的粽子里,包裹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③粽子里包裹着祭奠和怀念。相传爱国诗人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欺凌,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毅然投入汨罗江,用生命来表明爱国之心。百姓们爱戴屈原,担心江中鱼虾咬坏屈大夫的身体,就把粽子投入江中,这样喂饱了鱼虾,它们就不会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流传下来,一种文化也流传下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和传颂,我们用包粽子的方法表达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这也是我们民族爱国精神的体现。余光中曾经深情地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的诗歌是中华爱国诗篇的源头,屈原的爱国精神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祭奠屈原,不管磨难,无论风雨,端午节总会如期而至,粽香也会如期飘荡在五月五日这天。

④粽子里包裹着传统和民俗。粽子又叫“角黍”,用粽叶包裹糯米大枣等,煮制而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如今,粽子的种类繁多,馅料各异。每每剥开一只热腾腾的粽子,粽香扑鼻而来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有很多记忆被唤醒,关于端午,关于屈原,关于爱国,如此等等,我们味蕾上的回忆是绵长的,深厚的。粽子是引子,引出了太多的记忆。我们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影响深远,包粽子的习俗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很多国家。《舌尖上的中国》也记录了粽子的故事,美味的粽子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端午又到,家家户户忙碌起来,开始浸泡糯米,清洗苇叶,准备过一个活色生香的端午节。汪曾祺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大型抒情诗。真是这样呢!端午一到,我们每个人都像诗人一样,变得深情而浪漫,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⑤粽子里包裹着思念和亲情。不管我们走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种粽子,最爱的还是妈妈包的粽子。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端午,夏日的风轻轻地吹着,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碌。孩子们还没起床,就闻到了苇叶的清香。妈妈动作娴熟,一只只小巧玲珑的粽子从她的手中飞出来,绿莹莹的粽子堆积起来。接下来,妈妈烧火煮粽。小半天时间,粽子出锅了,吃上一个,味道香浓。多年后,我们远离家乡,但那种味道仿佛一缕香,一直萦绕在记忆中。妈妈又打来电话:“端午节放假了,回家吃粽子吧。”瞬间,眼泪与口水齐飞……

⑥粽叶飘香,今又端阳。粽子中包裹着我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份情和爱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这份情和爱就会像永不枯竭的河流一样,绵延流淌。

(选自《中国信息报》,2017.5.19)

1.阅读全文,说说粽子中包裹着哪些情和爱?

2.分析第③段和第④段加点的词语在语句中的效果。

3.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李 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光明日报》2017.02.08)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说了匾额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瓷魂“中国白”

姜源

①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白瓷作为众多陶瓷种类中的一种,以白若象牙、温润如玉著称。白瓷对于欧洲人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产品,第一个把白瓷称作“中国白”的是法国人普拉德,法国作为接受白瓷较早的国家,始终对其甚为推崇。由此,白瓷这位“丝路使者”也成为了中国的符号,声名鹊起,走向世界。

②高岭土是制造陶瓷的优质原料。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夏商时期,原始的青瓷制作工艺逐渐出现。唐末五代,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发展,陶瓷工艺已初具规模,各地制瓷业欣欣向荣。早在欧洲出现陶瓷工艺专著之前,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颜化彩便在总结前辈制瓷经验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烧瓷技法并撰写了陶瓷烧制工艺专著《陶业法》,绘制了陶瓷工厂的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③到了宋元时期,德化窑开始生产白瓷。为了满足大量的出口贸易需求,白瓷产品主要是国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有碗、盘、炉、盒、壶等。这些瓷器造型优雅、釉色晶莹,白瓷的“白”依赖于含铁、钛等杂质成分较少的优质瓷土。一代代陶瓷匠人的潜心钻研使得制瓷工艺逐渐发生了变化,轮作、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开始兴起。同时,窑炉革新先驱林炳发明了依山坡而建、由下自上呈现龙蛇之势的龙窑,不仅使烧瓷数量增加,而且瓷器的烧成质量也更佳。当时的龙窑大量烧制各式瓷器,其中,由龙窑演变而来的阶级窑烧制技艺在明末清初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瓷窑发展影响深远。

④明代,白瓷的制作工艺登上了新的境界,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也在宋元之上。明代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以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闻名于世,被誉为“象牙白”“鹅绒白”。这个时期也是瓷雕艺术的繁盛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艺术家,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同时,随着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贸易往来,大量光泽如玉、宛似象牙的白瓷进入欧洲,迅速在欧洲风靡起来,成为欧洲贵族追捧的对象。

⑤明末清初,制瓷匠人仍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开发了多种釉料品种。

⑥千年轮回,传承不止。白瓷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在工艺技术还是艺术设计方面,都有了提高和拓展,陶艺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白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装饰技术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大胆创新,使用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

⑦作品《水袖》构思巧妙、匠心独具,绘写在袖间的蜻蜓和莲花图案使作品“活”了起来,给人清新之感;作品《守静》充分利用了原料的可塑性,塑造出如流体般的运动感,加以光效衬托,呈现出丰富的明暗变化;而作品《国色天香》则在塑造人物头发、衣饰和面部表情上下足了功夫,充分呈现出不同局部的不同质感。这些瓷雕作品的装饰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⑧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瓷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一抹耀眼的“中国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与荣耀,让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感受到了陶瓷的魅力。几千年来,一代代制陶人凭借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用土与火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陶瓷文化,也铸成了千年不灭的中国“瓷魂”。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

1.文中第①段画线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请分别简要分析。

2.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②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③书卷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本身以外去。(安得列莫洛亚)

④书香人生,就是一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到盛年,到老年,自有阅读能力始到无阅读能力止,书香相伴,以书为友,滋润心灵,终生阅读。(阎崇年)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书卷让我更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要求:(1)补全题目: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