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高原上的镂空艺术 ①孝义被誉为“剪纸之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高原上的镂空艺术

①孝义被誉为“剪纸之乡”,是中华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孝义剪纸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门上、窗上贴满各种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喜气洋洋,琳琅满目。千百年来,剪纸艺人遍布城乡各地,一代一代地将依附于民俗活动的剪纸艺术,薪火相传,流传至今。

②民谣唱到:“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出现。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了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是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

③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至此,利用纸剪刻镂空成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说明了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阶段。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的。

④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剪纸。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慢慢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我国的民间手工艺术中,这样的剪纸能手为数不少,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手工艺术的传承者。

⑤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中,来自晋绥边区的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曾对孝义剪纸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指导西部地区妇女用剪纸艺术反映新时代新内容,《识字图》《做军鞋》《儿童团长》等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珍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俱兴,在县文化馆侯丕烈先生的倡导扶持下,阳泉曲镇吕居堡村以郭梅花、郭润芝等为代表的一批妇女脱颖而出,风靡全国,曾出国访英,展艺传情。进入新世纪以来,孝义涌现出一大批如郭润芝、武兰翠、赵宝仙、武玉莲等民间剪纸艺术家,她们来自民间,发展在民间,创新在民间,更加光大了孝义的民间剪纸艺术,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剪纸的?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中引用民谣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1.剪纸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传承方式及新时期孝义剪纸取得的成就。 2.“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孝义是中华剪纸艺术多个发祥地中的一个。 3.第②段中引用“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民谣,说明剪纸艺术在有纸以前就已经出现,表现了剪纸艺术历史悠久的特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布艺瑰丽千年

①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意思是剪贴雉鸟于皇上的衣服上。以后,剪贴工艺不断发展完善。商周时期,绣已经逐渐普及在衣裙之上。

②汉代刺绣十分繁荣,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之妻赵夫人因织绣技艺高超,被时人喻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到了南北朝时期,绣已经从衣裙发展到被褥和枕头等物品上。

③魏晋至隋唐,佛教鼎盛,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供养佛像的方式,谓为绣佛,至唐盛极一时。这类绣佛巨幅伟构,绣法严整精工,色彩瑰丽雄奇,成为古绣的特殊成就之一

④到了文化兴盛的唐代,布艺更为普遍和繁荣。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用青绢制成的幡,上面用彩线刺绣。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如“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议婚》中也写道:“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唐代缝贴布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作“帖绢”“堆绫”。

⑤布艺延续到明清后得到更大发展,明代吉祥图案达到历史上最兴盛期,图案总数达数百种之多。清代民间工艺是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特别是清代宫廷贵族身上佩戴的九大件中的扇囊、荷包等也多为刺绣和缝贴的布艺珍品。扇套也称扇袋、扇囊,是明清时期男子身上的重要饰件,常与荷包、香囊等物并列悬挂于腰间。题材多以恬静、文雅为主,如“高山流水”“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

⑥在清代,上至皇上,下至百姓,都喜佩荷包。其花色品种之多,应用之广,朝廷之重视,均超过前代。朝廷规矩,每至岁暮,皇帝要例行赏赐诸王大臣“岁岁平安”荷包。

⑦缝帖布艺形势更加多样,明末清初的董小宛,曾用梅花瓣、通草剪贴于扇面上,由于精美而被传诵一时。后来,又有人创作出剪彩绒花卉。堆绫最盛行、技艺最成熟的是清代。至今北京故宫还藏有当年皇帝日常所穿用的、用堆绫拼贴装饰的袍、褂,以及插屏、坎肩、椅垫、荷包、香囊等实用品。

⑧近代及当代民间布艺可谓百花齐放,如挂件、软雕塑、布贴画以及狮子舞、耍龙灯等大型布艺。当代布艺艺术的发展,意味着民间布艺创作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摘自《国学》2016年3期,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清代布艺的主要特点。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并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3.请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之一”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斋

①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②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以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③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④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则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置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法》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⑤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这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⑥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统一。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1.阅读短文,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读完此文,请你简要谈谈书斋的未来走向应该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

第20首(2013备用题)2019全国视野:河北,湖南郴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起舞弄清影”一句。

3.阅读画线句子,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词句呈现的画面。

4.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简析“朱阁,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请任选角度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如何表现哲理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8.(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鉴赏提升设问

9.请根据小序中“兼怀子由”四个字,对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进行推测。

(链接材料)

①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②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10.有人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这样更灵活生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第19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字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变式设问)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这首诗中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升设问

5.本诗具有回环往复之妙,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写作特色。

 

查看答案

第18首2019全国视野:辽宁本溪。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内涵丰富,请作简要赏析。

2.“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联系全曲主旨,谈谈这句在全曲中起什么作用。

3.这首散曲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选择其中任意一句,用生动的文字把该句表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5.这首散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6.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鉴赏提升设问

7.(统编教材思考探究)《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