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 予 ①砚,俗称...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 予

①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②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③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④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⑤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⑥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⑦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

⑧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

⑨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⑩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好的砚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梳理概括。

2.简要分析第②段和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①能轻松磨出墨汁,或易发墨。②有一定的柔韧性或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③砚石中硬质颗粒很细,很均匀;颗粒间空隙小,墨汁不易干涸。 2.①“大致”是“大体上”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砚台的起源并不确定,只是推测。②“主要”表明砚台的材质不完全是天然岩石,也有其他材质,这样准确、严谨地说明了砚台的制作材质。 3.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是对研墨过程的解释说明;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墨石上的颗粒”比作“小刺”,形象地说明了研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生百谷

①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古称稷、粟,脱壳后称小米,它是华夏先民独立培育的粮食作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古人奉为“百谷之长”;它还与信仰中的社神合称“社稷”,用以指代国家。雨,特别是春雨,是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的稀缺之物,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古人把这两个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取意于“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语——谷雨。它在被用来标识节气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人年景丰稔的希冀。

②在陕西省白水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猎人辨识动物足迹的启发,耗时三载,创造了汉字。天帝为之感动,降谷粒以济苍生。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境内,把天降谷粒的日子定为谷雨节。每年谷雨,当地民众都要举行仪式祭祀这位“造字圣人”,并一直沿续至今。

③谷雨时节是我国南北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南方,茶农采制“谷雨茶”,蚕家忙于收蚕;在北方,农民种植棉花,也种瓜点豆。

④谷雨茶是谷雨时采制的春茶,又称“二春茶”。因历冬经春,谷雨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香气怡人,是茶叶中的佳品。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俗语也说“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据说,真正的谷雨茶有使人起死回生之妙。

⑤每逢谷雨时节,人们竞相上山采茶。清代江浙地方志为我们记录了当地茶农采茶的情景:在镇江,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采者曰“雨茶”,立夏节所采曰“老婆茶”;在分水,妇女边采茶边唱山歌——“芽儿尖,官儿贪;芽儿新,官儿清。千朵万朵,千忙万忙,君知否?早些完粮!”山歌道出了茶农采茶完税的艰辛。

⑥谷雨时节也是蚕家收蚕的重要时节。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谷雨时节,蚕蚁出齐了,蚕妇要悉心照料,不能旁涉他事,以免影响养蚕。据清末浙江《安吉县志》记载:“谷雨蚕始眠,俗云‘谷雨撞头眠’。自此二眠、三眠,以至作茧治丝,辛勤约四十日。”谚语也说“谷雨不藏蚕”。此时宜静不宜喧,蚕家门插桃枝以辟邪祟,至密亲友也不相往来,旧时官府也要放假护蚕。

⑦民间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谷雨时节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是春季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节期。在河北,此时播种棉花,也种瓜点豆:“谷雨种棉家家忙”“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江西,此时是水稻插秧的时节:“谷雨后至立夏,秧针出水,以次栽植。农夫歌声四起,唱和为乐。”

⑧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节,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届时,凡有牡丹花开处,多有士女(旧指青年男女或未婚男女)游观。谷雨前后也是香椿新芽初绽的时节,民间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此时人们摘食香椿,称“吃春”,意在留住春天。

⑨古代又有“走谷雨”、洗“桃花水”的习俗。谷雨这一天,年轻妇女们走村串亲,或到野外走上一圈,意在强健体质。人们称谷雨节的河水为“桃花水”,据说在谷雨这一天用“桃花水”洗浴,可以消灾避害。

1.简要分析文章从哪几方面对谷雨进行了说明。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③~⑦段的说明顺序。

 

查看答案

(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为何不积水

①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②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③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④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雨时如冰柱,大雨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⑤故宫人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8日,有删减)

1.结合选文,说说故宫不积水的原因有哪些。

2.第③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高原上的镂空艺术

①孝义被誉为“剪纸之乡”,是中华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孝义剪纸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门上、窗上贴满各种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喜气洋洋,琳琅满目。千百年来,剪纸艺人遍布城乡各地,一代一代地将依附于民俗活动的剪纸艺术,薪火相传,流传至今。

②民谣唱到:“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出现。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了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是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

③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至此,利用纸剪刻镂空成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说明了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阶段。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的。

④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剪纸。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慢慢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我国的民间手工艺术中,这样的剪纸能手为数不少,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手工艺术的传承者。

⑤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中,来自晋绥边区的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曾对孝义剪纸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指导西部地区妇女用剪纸艺术反映新时代新内容,《识字图》《做军鞋》《儿童团长》等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珍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俱兴,在县文化馆侯丕烈先生的倡导扶持下,阳泉曲镇吕居堡村以郭梅花、郭润芝等为代表的一批妇女脱颖而出,风靡全国,曾出国访英,展艺传情。进入新世纪以来,孝义涌现出一大批如郭润芝、武兰翠、赵宝仙、武玉莲等民间剪纸艺术家,她们来自民间,发展在民间,创新在民间,更加光大了孝义的民间剪纸艺术,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剪纸的?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中引用民谣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布艺瑰丽千年

①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意思是剪贴雉鸟于皇上的衣服上。以后,剪贴工艺不断发展完善。商周时期,绣已经逐渐普及在衣裙之上。

②汉代刺绣十分繁荣,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之妻赵夫人因织绣技艺高超,被时人喻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到了南北朝时期,绣已经从衣裙发展到被褥和枕头等物品上。

③魏晋至隋唐,佛教鼎盛,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供养佛像的方式,谓为绣佛,至唐盛极一时。这类绣佛巨幅伟构,绣法严整精工,色彩瑰丽雄奇,成为古绣的特殊成就之一

④到了文化兴盛的唐代,布艺更为普遍和繁荣。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用青绢制成的幡,上面用彩线刺绣。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如“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议婚》中也写道:“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唐代缝贴布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作“帖绢”“堆绫”。

⑤布艺延续到明清后得到更大发展,明代吉祥图案达到历史上最兴盛期,图案总数达数百种之多。清代民间工艺是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特别是清代宫廷贵族身上佩戴的九大件中的扇囊、荷包等也多为刺绣和缝贴的布艺珍品。扇套也称扇袋、扇囊,是明清时期男子身上的重要饰件,常与荷包、香囊等物并列悬挂于腰间。题材多以恬静、文雅为主,如“高山流水”“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

⑥在清代,上至皇上,下至百姓,都喜佩荷包。其花色品种之多,应用之广,朝廷之重视,均超过前代。朝廷规矩,每至岁暮,皇帝要例行赏赐诸王大臣“岁岁平安”荷包。

⑦缝帖布艺形势更加多样,明末清初的董小宛,曾用梅花瓣、通草剪贴于扇面上,由于精美而被传诵一时。后来,又有人创作出剪彩绒花卉。堆绫最盛行、技艺最成熟的是清代。至今北京故宫还藏有当年皇帝日常所穿用的、用堆绫拼贴装饰的袍、褂,以及插屏、坎肩、椅垫、荷包、香囊等实用品。

⑧近代及当代民间布艺可谓百花齐放,如挂件、软雕塑、布贴画以及狮子舞、耍龙灯等大型布艺。当代布艺艺术的发展,意味着民间布艺创作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摘自《国学》2016年3期,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清代布艺的主要特点。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并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3.请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之一”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斋

①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②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以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③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④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则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置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法》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⑤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这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⑥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统一。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1.阅读短文,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读完此文,请你简要谈谈书斋的未来走向应该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