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题目:围墙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作文

题目:围墙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展示】 围 墙 从未抬头看向窗外,窗外有盆昙花,也不知何时摆在那里的。相比于其他植物的枝繁叶茂,这盆昙花显得十分平常,除了枝条日渐蓬勃,一点也无开花的迹象。 我也自然忽略了它的存在,昙花与我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围墙,互不相扰。 一天傍晚,我走上阳台,忽然看见了一团紫色的绒球,从花盆中钻了出来。我大吃一惊,定睛细看——那不是绒球,而是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我郑重地把它搬回家中,放在书房中央的书桌上。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那紫色的花苞却渐渐明亮了起来。时针指向了八点,昙花的花苞忽然颤动了一下,我精神为之一振——重头戏来了…… 仿佛清晨熟睡的婴儿被一声慈母的呼唤唤醒,白嫩的小手揉着惺忪的睡眼,蜷曲的身子慢慢张开,昙花渐渐打开了花苞,一股清香弥散而出,四处溅溢,金黄的花蕊上分布着密密的花粉,传递着幸福的呢喃。昙花终于完全打开了花苞,此时的她正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紫衣仙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施施然降临于世;又如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翩然起舞…… 她欣喜地抖开紫色的衣裙,踏着节拍做出一个个舞蹈动作,虽然是人生的第一次,可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历经数年的积淀,她的每一个细胞都被刻上了舞蹈这个神圣的词汇。这是属于生命的舞蹈,是昙花展现自我的舞蹈,是她绽放美丽的舞蹈。 不到一个小时,昙花的美态就收了回去,一如来时的优雅,她在向观众挥手告别之后,将手臂缓缓向心口合抱,犹如开放时的倒带,缓缓复位。“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从开放到闭合,从起舞到落幕,似乎不到两个小时,却给了我无限的震撼:昙花的沉默并不代表默认。她用短暂而又绝世的美,证明了她的永恒,告诉了我什么是厚积薄发。 此时,围墙不再。 原来,跨过围墙,打破围墙,走出围墙,那儿,美正在悄然绽放…… 【名师点评】文章立意新颖深刻。此外,文章还从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昙花从起舞到落幕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在这个场面里“我”的情感变化,显得波澜起伏、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题目:拼搏的课堂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我要的那种幸福”“更高的天空”“飞得更高”“挣脱怀抱”任意一个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 予

①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②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③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④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⑤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⑥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⑦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

⑧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

⑨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⑩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好的砚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梳理概括。

2.简要分析第②段和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查看答案

(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生百谷

①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古称稷、粟,脱壳后称小米,它是华夏先民独立培育的粮食作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古人奉为“百谷之长”;它还与信仰中的社神合称“社稷”,用以指代国家。雨,特别是春雨,是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的稀缺之物,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古人把这两个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取意于“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语——谷雨。它在被用来标识节气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人年景丰稔的希冀。

②在陕西省白水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猎人辨识动物足迹的启发,耗时三载,创造了汉字。天帝为之感动,降谷粒以济苍生。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境内,把天降谷粒的日子定为谷雨节。每年谷雨,当地民众都要举行仪式祭祀这位“造字圣人”,并一直沿续至今。

③谷雨时节是我国南北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南方,茶农采制“谷雨茶”,蚕家忙于收蚕;在北方,农民种植棉花,也种瓜点豆。

④谷雨茶是谷雨时采制的春茶,又称“二春茶”。因历冬经春,谷雨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香气怡人,是茶叶中的佳品。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俗语也说“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据说,真正的谷雨茶有使人起死回生之妙。

⑤每逢谷雨时节,人们竞相上山采茶。清代江浙地方志为我们记录了当地茶农采茶的情景:在镇江,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采者曰“雨茶”,立夏节所采曰“老婆茶”;在分水,妇女边采茶边唱山歌——“芽儿尖,官儿贪;芽儿新,官儿清。千朵万朵,千忙万忙,君知否?早些完粮!”山歌道出了茶农采茶完税的艰辛。

⑥谷雨时节也是蚕家收蚕的重要时节。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谷雨时节,蚕蚁出齐了,蚕妇要悉心照料,不能旁涉他事,以免影响养蚕。据清末浙江《安吉县志》记载:“谷雨蚕始眠,俗云‘谷雨撞头眠’。自此二眠、三眠,以至作茧治丝,辛勤约四十日。”谚语也说“谷雨不藏蚕”。此时宜静不宜喧,蚕家门插桃枝以辟邪祟,至密亲友也不相往来,旧时官府也要放假护蚕。

⑦民间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谷雨时节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是春季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节期。在河北,此时播种棉花,也种瓜点豆:“谷雨种棉家家忙”“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江西,此时是水稻插秧的时节:“谷雨后至立夏,秧针出水,以次栽植。农夫歌声四起,唱和为乐。”

⑧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节,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届时,凡有牡丹花开处,多有士女(旧指青年男女或未婚男女)游观。谷雨前后也是香椿新芽初绽的时节,民间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此时人们摘食香椿,称“吃春”,意在留住春天。

⑨古代又有“走谷雨”、洗“桃花水”的习俗。谷雨这一天,年轻妇女们走村串亲,或到野外走上一圈,意在强健体质。人们称谷雨节的河水为“桃花水”,据说在谷雨这一天用“桃花水”洗浴,可以消灾避害。

1.简要分析文章从哪几方面对谷雨进行了说明。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③~⑦段的说明顺序。

 

查看答案

(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为何不积水

①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②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③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④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雨时如冰柱,大雨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⑤故宫人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8日,有删减)

1.结合选文,说说故宫不积水的原因有哪些。

2.第③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