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陈华文 ①谈到传统建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陈华文

①谈到传统建筑,人们会联想到气派的宫廷楼阁、亭台庙宇……其实,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同样是中国优秀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理念上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完美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比如,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块,排成一道一道的沟,有利于雨水沿着凹槽流下来,最下端还有一个称为“滴水”的瓦,目的是收集雨水,让它成帘幕状滴到地上。这一连串的接雨、导雨、排雨过程,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设计,彰显出古人高超的生态智慧。

③有人认为,中国建筑是木造建构的,没有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牢固耐用。表面上看,没错。但是木造结构的建筑,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妙处。如建筑中的梁架,用的是可以略有变形的直角榫头式屋架,在地震来临时,会随之摇动,具有弹性结构的特征。

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和地质地理、生态环境有紧密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存在差异,建筑的形态种类也是千姿百态。从外观上讲,北方建筑显得厚重朴拙,南方则轻巧细致。北方的四合院天井宽大,南方的则狭窄。另外,中国位居北半球,坐北朝南是人们最喜欢的方位,因为背可以挡北风,面可向温和的南风。平常人家的门前,对联上写“向阳门第春常在”就是此意。

⑤中国人在建筑过程中,善于就地取材。如北方的黄土高原,人们直接在山体上开挖窑洞,这种民居不仅冬暖夏凉,还牢固耐用。在我国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多使用一种被称为“井干式结构”的筑墙法,将木材一根一根平行叠起来,两面墙呈九十度交叉,在墙角可以看出凸出来的每根木材的断面。再如福建和广东盛产优质石材,建筑除了台基柱用石头外,连墙垛也是石块砌起来,甚至屋顶下的斗拱也用石雕。

⑥中国传统建筑拥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一是有着完整的木构架系统。它采用一种直角关系的屋架,而不适用斜撑式的三角关系屋架;其二是强调轴线对称布局,形成院落相间的空间组织。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强调中轴线之对称、建筑物之尊卑,并以建筑物的体量大小、高低进行区别。主从分明的传统建筑群落,映射居住者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南方由于地形复杂,只能局部遵循。其三是外观秀丽玲珑,且有拟人化的趣味,屋顶、墙面和台基犹如一个人的意象。如很多巨大的楼阁佛塔,被化成数个重复的段落,外形显得秀丽轻快,无笨重之弊。中国建筑中随处可见曲线,实际也是领略到大自然中生命的神韵。因为草木植物、飞禽走兽,莫不是曲线的构成,曲线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以生命和力量;其四是装饰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很多庙宇屋脊上有龙凤装饰,其典故是龙能吐水以压祝融之灾,而凤是太平吉祥鸟,能给人们带来平安。再如门前的石狮,象征把守门庭与欢迎访客之意;其五是便捷的施工技术,易于学习与流传。中国历史上各朝都有完备的工官制度,民间也有渊源长远的师徒相传制度,如《营造法式》《鲁班经》等书籍的广泛传播,为工匠施工提供了便捷的参考。

⑦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当前一方面要保护好中国传统建筑,另一方面要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24,有删改)

1.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一部分体现在其拥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请简要概括这些特征。

2.请说说这篇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3.请分析第③段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1.一是有着完整的木构架系统;二是强调轴线对称布局,形成院落相间的空间组织;三是外观秀丽玲珑,且有拟人化的趣味;四是装饰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五是便捷的施工技术,易于学习与流传。 2.首先揭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传统建筑,同时在内容上用“探究”来表明文章是深入地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用“魅力”一词来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无法替代”的意思是没有办法代替,用在这里表示中国木造结构的建筑的作用和妙处是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所没有的,是没有办法代替的,突出了中国木造结构的建筑的独特优点。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到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布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合”“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找》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杨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的起源

夏 超

①毛笔是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它记录了历史风云的变迁,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毛笔的演变和发展,与中国书画艺术密切相关,又对书画艺术的变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②相传毛笔是秦朝名将蒙恬发明的,根据《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锲刻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蒙恬率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文书往来频繁,军情瞬息万变,用刀锲刻速度极为缓慢。一日,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点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起来,写着写着,觉得速度较快,于是他命人如法炮制,做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野狼较多,士兵经常打狼,剥制狼皮,做衣取暖,狼毛则制成笔头。塞外草原,人们多牧羊,因此也用羊毛制成笔头。这就是流传下来的狼毫笔和羊毫笔。

③ “毛笔创始于秦朝,蒙恬是毛笔祖师”的说法,在我国各地极为普遍。而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考古发现,毛笔创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

④战国时期,毛笔已经有了文字记载,那时笔的名称繁多,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篆书为统一字体,“笔”也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⑤东汉、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创造了披柱法,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毛笔制作工艺的文献:王羲之的《笔经》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两部文献里,都记载了披柱法的制作方法。笔头外覆狼毫披毛,笔芯及锋由兔箭毛制成。披柱法的创始,是毛笔制作工艺的重大改革。这一时期,人们习惯跪坐在矮几前悬肘书写,因此笔管部分逐渐变短,笔锋的弹性也得到加强,以“鼠须笔”“紫毫笔”为代表的短杆笔深受文人的喜爱。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用松鼠尾毫制成的“鼠须笔”所作。

⑥到了唐代,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白居易曾在《鸡距笔赋》中写道:“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告别了跪坐的书写方式,改为坐在椅子上伏案悬腕书写,因此要求毛笔笔管较短,笔锋软中有硬。 “鸡距笔”属于有心笔,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由于“鸡距笔”吸墨性不好且易干枯,唐代笔工后又改进制造出锋长柔软、吸墨性好的长锋笔。长锋笔书写流畅,适合行草,它的出现成就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大家,为唐代书法带来了纵横洒脱的新风。怀素的《自叙帖》就是长锋笔所书,全卷强调连绵之势。

⑦至宋代,制笔名家辈出。其中,诸葛高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为适应书画家对长锋毛笔的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制作出了无心散卓笔,促进了书画艺术风格的变化。诸葛高所在的安徽宣城,也成为唐宋时期全国的制笔中心,宣笔盛极一时,成为文人最喜爱的文房用具。唐宋宣笔主要用兔毫、竹竿制笔,以紫毫笔最为珍贵。宣笔在当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文房用具,更是珍贵的工艺品。

⑧宋末元初战乱,大量的笔工迁往湖州,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

⑨明清以后 ,由于碑学的兴起和生宣纸的应用,毛笔的形制和种类更为丰富了。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11期)

1.根据提示,完成梳理毛笔的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毛笔起源→秦始皇统一六国,毛笔的名称统一→①________________→唐代,鸡距笔→②__________________→明清时期,形制和种类更为丰富。

2.文章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文章第⑥段引用白居易《鸡距笔赋》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2018乌鲁木齐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①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②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③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④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⑦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⑧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⑨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根据第①段的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用于绘画。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潘佳

①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实这里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

②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产生变化,时空差异形成了方言,由于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③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他们是我们当代共同语的远古“祖先”。《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雅言”为“正言”。

④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⑤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民国时期开展的民族共同语运动,就叫“国语运动”。

⑥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的是朱文熊,1906年,他对普通话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在文艺语言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鲁迅等都使用了“普通话”这个术语,他们所指的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自然形成的一种互相能听懂的语言。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普通话是以一种流行最广的方言为基础的,习惯上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大众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它是更具普遍性的“国语”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推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至民国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⑧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那么,普通话就等于北京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所指的以北京话为标准,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⑨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普通话”下定义。

2.文章第③段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③④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基本”能否删除?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