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也就是图书馆。

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上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少藏书家在楼名中寄托情感、志趣。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zuò),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另外,“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也有许多藏书楼的名称是源自典故的。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其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古代的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也是非常考究的。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此外,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

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材料二)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藏书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这一点在藏书楼的设计中体现十分鲜明。如明代义乌人虞守愚的藏书楼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引水为池,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又如中国近代 “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

1.阅读(材料一),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了哪些了解。

答:

2.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两座藏书楼如此设计的原因。

答:

3.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为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书巢”。请你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陆游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并辨析这属于古代藏书楼取名方式的哪一种。

(链接材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节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或栖于椟: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相见。③间:间或,偶尔。④槁枝:枯树枝。

 

1.①藏书楼在选址上倾向于找“风水宝地”②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事③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非常考究④藏书楼注意小环境建设(共四点。) 2.①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②在设计藏书楼时,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共两点。) 3.取名原因:①书房里书多。②饮食起居读书在此屋。③存放乱,像堆积着枯枝的鸟巢。(答出两点就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取名方式:寄托情感志趣 【解析】 1.本题考查材料的阅读概括能力。首先做到通读材料,然后总结材料内容要点,注意材料中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中心句或具有提示作用的语句。材料一主要是围绕藏书阁来介绍的,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通过阅读,会发现材料一第②—⑤段都有段首中心句,分别围绕藏书阁的选址、取名、功能设计、小环境四个方面来介绍。据此可寻找出答案。 2.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阅读材料内容,总结材料要点,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发现材料之间的结合点。材料一,结合“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可知,藏书阁的功能设计上注意藏书区和读书区的划分;结合“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可得第二个设计原因。材料二中两座藏书楼的设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就和材料一中的介绍是相通的。 3.该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读懂材料是完成本题的关键,先阅读链接的材料,读懂陆游《筑书巢》的内容。材料中“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是描述陆游书多;“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描述自己饮食起居与书同在一屋;“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描述书摆放杂乱。结合末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这样就可以知道取名“书巢”的缘由。结合材料一中藏书阁取名方法的介绍,可以总结出陆游取名“书巢”符合寄托情感志趣这一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

【材料一】

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字和说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特征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演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现在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曲种约三百多个,包括大鼓、相声、快板、二人转、双簧及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等。这些曲艺形式,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段好曲艺,可以引发人的联想。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作品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能联想到更为广泛的、观赏者所经历过的东西,有时这联想甚至是非常浪漫的。这联想的深浅是与作品的厚度深度成正比例的。好艺术品是有意境可寻的。要想使作品(表演)有意境的深度,就必须以少胜多,要用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段来处理,使欣赏者从你外在表现出的“一”立刻想到你外在暗示给观众的“十”来。这“十”是在创造过程中全部吸收进入的;而从“十”中凝聚出这个能代表“十”的“一”,这“一”可以起到“十”的作用。比如“一轮明月照纱窗”,演员如果面向观众,用手比个大月亮,再用手指指窗户,那就太蠢了。而如果作一个抬眼望月的有深思激情的凝望,那就有了意境。这个意境化的动作就代替了包括推窗、举手、抬头、伤感或喜悦等多种动作,这就是以一当十和十中求一。曲艺的表演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准则来创造自己的表演动作。

要达到有意境就必须使动作典型化。这里说的典型,就是别的动作几乎不能替代的。它是经过精选出来的、体现深刻内涵而表现到外在的最能集中说明感情内容的动作。因此,在曲艺表演动作中同样要反对杂、碎、乱,而要求准、精、深。

杂碎乱的“杂”是动作多而不清楚;“碎”是动作没有感情上的连贯性,不是经过内涵的酝酿而做出的动作,而是演员临时漫无目的指指戳戳,甚而把“十”都罗列性的表现出来,抛弃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法则;“乱”是干脆胡来,上蹦下跳,东窜西跑,手忙脚乱,眼耳口鼻好像在脸上赛跑似的。乱、杂、碎现象,是演员缺乏基本的艺术常识,又未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造成的。它既不能算作“创造”,也不感人。

要体现出以一当十的艺术法则就必须在动作的准、精、深上下苦功夫。“准”是动作的目的性明确;“精”是在大量的可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动作中选择出最准确而又最完美的动作。有时这动作仿佛明灯,能放射出艺术的光华;“深”就是动作所体现内容的厚度不浅、不泛,而从动作中表现出某种内容需要的意境。只有这样才会使动作曲艺化。因为曲艺的表演是辅,所以更要求动作要以少胜多。动作绝不能多,多了就不成其艺术了。要追求“万绿丛中一点红”,而不能“满纸尽是殷红色,不知何处是牡丹”。这就是曲艺传统中所讲的“宁可不动,不能乱动,一动值千金”的体现。既然曲艺是以说唱为主的,表演是为了辅,就不能使众多的动作压倒了说唱的份量。

【材料二】

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类别。一般由一个人自己鼓,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序幕——《重整山河待后生》,就是一曲京韵大鼓的形式:

千里刀光影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

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

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

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段鼓词悠扬动听、声情激越,韵味浓厚、高亢悲壮,由七十多岁的驼派大鼓艺人骆玉笙先生演唱。使听众深深地领受了大鼓艺术的魅力。这种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代的河北、山东、辽宁以及京、津等地。

大鼓书迅速的流传到全国各地,由于演唱风格、伴奏乐器、语音唱腔各异,又分出很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其唱腔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并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在演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这一派的著名艺人有刘宝全、张筱轩、白云鹏、白凤鸣、骆玉笙等。梅花大鼓,脱始于清末北京北城的清口大鼓,以金万昌、卢成科、白凤岩为代表。其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声腔活泼有力,多为一人打鼓说书,后出现了对唱。西河大鼓,起源于河北中部,流行于山东、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一人演出,说唱并重,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求,还创造有多种曲调的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西河大鼓有以郝英吉为代表的“郝派”、以田荫庭为代表的“田派”和以艳桂荣为代表的“艳派”等。此外,大鼓书还有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等。

1.阅读【材料一】,请你说说曲艺创作的艺术法则是什么,它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提到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西河大鼓这三个有较大影响的流派,它们的共同点有哪些。

3.阅读【材料二】,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回答问题。

(1)《重整河山待后生》这段鼓词的内容,表现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感?请结合鼓词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重整河山待后生》这段鼓词,一定使你想起了《四世同堂》的一些人和事,那么其中哪个人物的什么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

4.【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到了多种曲艺形式,请选择其一,结合实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 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 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

材料三: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0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APEC会议中,与会女领导人的服装就由立领旗袍礼服裙和直领开襟披风构成,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成语中与服饰文化无关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 B.布衣之交 C.黄袍加身 D.飞禽走兽

2.2022年,我国将承办第24届冬奥会。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想为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女领导人设计一套礼服,要突出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链接材料,从下面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从服装款式、色彩和图纹三个方面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祥云寓意:祥瑞喜庆、和谐共融。

朱雀寓意:矫健有力的蓬勃之气。

梅花寓意:高洁坚贞的风骨。

①方案一:绿色复古深衣,配朱雀纹样。

②方案二:红色改良旗袍,配祥云纹样。

③方案三:白色西服套裙,配梅花纹样。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3.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中国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于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好的展览,要用古诗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传奇故事。

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有增加。

B.“新华社记者卢哲编制”,标明了编制者的身份和姓名,以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C.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

D.统计图配有多个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图案,可以让读者感到形象、亲切。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3.如果选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B.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C.博物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馆作为各类文物、标本、艺术品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的单位机构,在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肩负着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财产的重大责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文物展陈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更加便利了国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了解。诸多的博物馆访问量趋势研究表明,大多数传统博物馆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少已经成了近年来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有必要进行数字化改革,让游客有兴趣主动了解博物馆的知识和其中的乐趣。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徽标

(材料三)

数字博物馆可以浏览无限制,在博物馆当中,具有数量丰富的藏品,且不同藏品对于温湿度、光照以及展览条件都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对于部分藏品来说,其甚至不具有对外展出的条件。而在数字博物馆,即能够打破这种限制,在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观众则能够随时随地地在网上实现数字藏品的欣赏与浏览,且不需要考虑藏品的安全相关问题。另外,在传统博物馆当中,在藏品的讲解以及展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劣势,在展示过程中,观众只能够被动地听,无法形成互动。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相关藏品在展示中则不存在传递的单向性,能够更好地同观众进行互动。同时,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对传统博物馆受资金、经济发展产生的差异进行消除。在具体工作中,将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工藏品,使处于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够观看到相关资源,在加强博物馆间藏品交流的情况下有效实现了博物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部分,为当前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动力。科技助力文化传播是目前文化传播的主流趋势,人们已习惯通过互联网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博物馆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少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博物馆有必要进行数字化改革。

B.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调和了文物展陈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动力。

C.数字博物馆使对温湿度、光照及展览条件都具有十分严格要求的藏品可以随时随地被观众欣赏。

D.科技助力文化传播是主流趋势,能够对传统博物馆受资金、经济发展产生的差异进行消除。

2.阅读材料二,假如妈妈在宣传海报上看见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徽标,她一时没看明白,请你把自己对徽标的理解讲给妈妈听。

3.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数字博物馆的特点。

 

查看答案

(2019绵阳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能否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长,这些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资源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对科技惠及民生的需求更为迫切。

(材料二)

世界部分国家(地区)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统计图

(材料三)

尽管远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深山里,但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在天体物理领域耕耘了近30年的徐仁新,深知观测对于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理论研究得到的推断,往往需要靠实验或观测来进行检验。“有了一流的观测设备,才可能在相关领域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做理论研究也更有底气。”

“以FAST为例,和在脉冲星发现上有着丰富成果的帕克斯望远镜相比,FAST的功能要强大得多。同等接收的情况下,FAST观测一分钟获取的数据质量,帕克斯需要观测10个小时左右。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FAST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徐仁新表示。

事实上,不只是天文学领域,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在高能物理、生物、信息等领域,我国先后有一批标志性的大科学工程项目拔地而起或启动建设。在徐仁新看来,科技投入带来的科研“硬实力”的增强有目共睹,一方面,有了大科学装置的撑腰,未来中国科学家在一些科研领域会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大科学工程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有着巨大的战略作用,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会产生非常高的“溢出效应”。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0月1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现阶段人们对企业能否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最关心。

B.在世界部分国家(地区)中,只有中国对企业科研投入,近1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C.理论研究得到的推断需要实验或观测检验,一流的观测设备让做理论研究更有底气。

D.科技投入带来的科研实力的增强,让中国科学家在一些科研领域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2.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

3.请根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概括出2009~2018 年我国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呈现出的两个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