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老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老师、学生、家长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话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淑兰指出,“有教材、入课表、有老师、有评价是一门标准的课程应包括的四个方面,其中有一套好的教材非常重要。”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少学校在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会自编系列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的内容多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古诗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局限在经典古诗文或四书五经。还应包括国貌(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国史(历史发展、重大事件)、国风(民风民俗、吃穿住行)、国艺(文化经典、戏曲艺术)、国技(民间工艺、传统技术),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等。这些内容都应包含在教材里。

(材料二)

教师的热爱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养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宁欣指出,作为教师自身,应该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底蕴。中小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涉及面可能不会非常广和深,但老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不能仅交给语文老师。全员育人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来参与,要依托学校的各个学科。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很容易被遗漏,这些学科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意识也往往不够。

(材料三)

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书本教育,也是实践教育。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引进学校、适合学生学习、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展示,孩子更容易将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许多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拜访当地民间艺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身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书法研究员罗良建指出,不妨做“传统文化的旅行者”,可以先行走后阅读、先阅读后行走或者可以边阅读边行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也更有感悟。

德育教育也必不可少。传统文化说到底,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但核心内容是价值观、道德规范、礼仪习惯等。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扩展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因为学生未来一定会走向社会,要去适应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意义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会尊重,有责任感。

(材料四)

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某校在老师和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可度调查表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

很有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没必要

老师

85%

7%

5%

3%

学生

75%

5%

15%

5%

 

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形式认可度调查表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

课堂讲授

影像资料展播

主题学科活动

实地参观学习

老师

18%

20%

35%

27%

学生

5%

8%

32%

55%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你从(材料四)的图表中得出了哪些结论?

3.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引进学校、适合学生学习、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B.先行走后阅读、先阅读后行走或者边阅读边行走,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也更有感悟。

C.相对于老师来说,更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持无所谓态度。

D.实地参观学习是师生共同最喜爱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学校在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会自编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关于经典古诗文的。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局限在经典诗文或四书五经,还应包括国貌、国史、国风、国艺、国技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等更为丰富的内容。

C.只要教师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底蕴,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就会有品质。

D.根据师生调查结果,我们应该取缔对传统文化的课堂讲授学习形式,大胆创新更多的实践活动学习形式。

 

1.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②教材内容多局限在经典诗文或四书五经;③教师的热爱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④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依靠语文老师,其他学科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意识往往不够。 2.①老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无所谓或没必要;②老师和学生都喜欢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学习传统文化,课堂讲授的形式在师生中认可度最低。 3.D 4.B 【解析】 1. 2. 3.由【材料四】中“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形式认可度调查表”数据可知,教师最喜欢的形式是“主题学科活动”,学生最喜欢的形式是“实地参观学习”,因此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4.A项由【材料一】可知,校本教材的内容“多集中在经典古诗文”而不是“都是关于经典古诗文”,选项表述错误。B项是【材料一】第三段内容的归纳概括,表述正确。C项由【材料二】可知,原文的表述是“老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品质”,但选项加了“只要……就”的条件关系之后,强调了教师的文化积累和底蕴是课堂有品质的唯一充分条件,过于绝对,因此错误。D项是对【材料四】图表结果的概括分析,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取缔这一形式,而且根据现实情况判断,取缔讲授形式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表述错误。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9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原创)非文学作品阅读。

良渚文化

(文本一)

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但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在距今5000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良渚古城,有8个故宫那么大,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国家的杰出见证,它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它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证据。良渚古城遗址说明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仪式和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位的过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现在夯土遗迹、城市和景观规划,以及表现为遗产内的墓地差异、空间组织的社会文化战略和物化权力的社会等级。它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古城遗址留存下来的遗迹显示出这个早期国家曾经开展过两大土石工程,一是建城、一是建水坝。在新石器时代,完成这样一项涉及土石方量总计约为1000万立方米(其中古城约717万立方米、水坝约288万立方米)以上的巨大工程,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良渚古城向今天证明了在五千多年前,它已经具备了应对如此复杂需求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

(文本二)

良渚神人兽面纹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文本三)

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的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通行的主题纹饰。这表明,当时的良渚先民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雕线刻画相结合的繁复工艺,对称雕琢肢体齐全的神人图像。头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与圆眼獠牙的猛兽面目在玉器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在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的方寸之地。神人兽面纹不仅展现出不同于中国其它玉文化以动物造型为主要母题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价值做出了重要印证:以其出现在所有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揭示出这一区域性国家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信仰。 伴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程,神人兽面纹已经成为良渚文化和良渚文化遗产最具特色的个性化符号。

从2009年考古人员发现彭公岗公岭水坝起,古城外围治水系统的调查与发现就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目前的证据显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就有极其智慧的通盘考虑,在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兴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先民们大约治理了5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使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受益。良渚水利系统显示了当时国家在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大规模公共事业时的超强组织能力。得益于这项宏伟的水利系统,周边的土地成为稻作良田,从而使良渚文明繁盛近千年,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本四)

依据现有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良渚古城遗址的形成和使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至公元前2100年前基本废弃。

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并进行考古发掘,认为是“以黑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夏鼐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7年至2016年,良渚遗址考古工作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古城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供了重要实证,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有两个:在世界同期和全国范围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清晰的古城格局;古城外围有大型的水利工程,极其罕见。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世界水利专家弗农·斯卡伯勒教授表示,良渚遗址考古证明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处在相同的时间点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

(文本材料来源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等)

1.良渚文化中的文明特征,主要是从古城布局与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是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研究中的不断发现,最终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供了重要实证。

B.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证明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如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玉器及其文字和图案等。

C.材料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建造古城水坝所用的土石数量、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尺寸大小等。

D.把良渚遗址中的古城格局和大型水利工程放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的文明中进行比较,突出良渚文化的先进性。

3.阅读文本二中的“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有同学不能理解图中传递的信息,请你为大家做一个讲解。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节选)

任晶晶

①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

②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节目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计16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

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受非常深。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备注:会商机制指多方商量,集体解决问题的制度。

(链接材料1)

那些人们·那些歌曲·那些话语

传唱人

传唱歌曲

节目语录

胡德夫

   》(马致远)

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文化和音乐的根留住。

谷建芬

《新学堂歌》

虽然我已经八十二岁了,但这件事仍然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如果这首歌不能伴随着孩子们长大,我将永远遗憾。

梁俊

《苔》(袁枚)

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链接材料2)

节目热播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经典咏流传》热播的原因。

2.上述材料介绍了众人对《经典咏流传》的认识或感悟,请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回答。你赞同他的哪个观点,或你喜欢他的哪点感悟,为什么?

备选人物:文化学者梁晓声、音乐人王黎光、传唱人胡德夫

3.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教育部大力来抓的工作。

B.《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因此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

C.专家们认为, 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是回到了我们先祖最初的诗歌起源状态——“和诗以歌”,并且让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D.《经典咏流传》节目超越了以前诗词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让纯文化节目缺少大众传播与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得以解决。

4.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敷衍任务,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无奈地背诵经典,丢掉了诗词的精神魅力与文学情韵。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角度列出两条改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重庆举行。本次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展览突出科技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特点,设置综合展、大企业展、创新展、专题展四大展区。科技部公布的首批4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同时亮相智博会科技部展区,展示我国人工智能的最强阵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产业,让智能化更好地为经济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前,业内首个集高精地图、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无人驾驶共享汽车项目在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试运营。用户在“盼达用车”手机APP启动“一键召唤”功能,无人驾驶的车辆便可从停车场自动行驶到上车地点;用户用车完毕后点击“一键还车”,车辆将自动驶向停车场泊车。在重庆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几台机器人摇头晃脑,来回穿梭,焊接、搬运、检测等工序迅速完成……一条至少需要10名工人操作的作业线,如今只需1名技术人员值守,生产效率将提升40%,还将提升产品品质,节约运行成本。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目前,全球排名前5位的机器人企业中已有4家在重庆布局,国内领先的华中数控、沈阳远大、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机器人企业和机构也相继落户重庆。

(材料三)我国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利用情况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有一个主题、三大特点和四大展区。

B.智能化可以为经济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加强智能产业的发展。

C.具有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特点的无人驾驶共享汽车项目在重庆投入试运营。

D.目前,已经在重庆布局的4家大数据企业,全球排名均在前5位。

2.阅读(材料二),说说“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材料三),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我国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利用的特点。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螺奶奶

王生文

①卫国是在做爸爸后,几次三番才将母亲田婶从乡下接进城里来的。田婶姓田,大半生与田地结下了亲密的缘分,确实不愿意进城去生活,更何况儿子当了科长,是有身份的人了,她不想让别人知道朱科长有她这样一位乡下母亲,要不是想到小孙子没人照顾,她是不会进城去和儿媳们生活在一起的。

②儿子媳妇上班后,田婶就像侍弄她的庄稼一样呵护着小孙子浩浩,像经营她的田地一样经营着儿媳们的一日三餐。一转眼,小浩浩能够叫她田奶奶了,再一转眼,小浩浩上幼儿园了,一回家就缠着要她讲故事。田婶有自知之明,要是儿子媳妇不在家,她就应付着小浩浩,让小浩浩在她那些老掉牙的民间故事中,或好奇地瞪大眼睛,或渐渐闭上眼睛进入睡眠。

③刚好这一天,儿子媳妇都在家,小浩浩又缠着要田婶讲故事,田婶连忙因势利导,哄着小浩浩说,奶奶不会讲故事,还是让你爸给你讲吧。

④不想,卫国呵呵一笑,说,妈,您的故事可好听了,我小时就是听您的故事长大的。

⑤田婶越发不好意思,说,那时就为了哄你,尽是些花仙狐妹的,哪里是什么故事。

⑥妈,您那些都是有意义的故事,就讲给浩浩听吧。卫国说得很真诚,一点也不像是讨田婶开心。这让田婶有些意外,而小浩浩还在央求着要她讲故事,她想了想,望着卫国说,我可以跟浩浩讲个田螺姑娘的故事吗?

⑦卫国连连赞许这个故事好。

⑧得到了儿子的肯定,田婶就开始给小浩浩讲田螺姑娘的故事:从前,有个勤劳的小伙子在地里捡到一只大田螺,他高兴地把它带回家养在水缸里,细心照顾它……

⑨卫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母亲不止一次跟他讲过这个故事,然而今天再次听到这个故事,好多往事一下复苏了,只觉心头一酸,差点流出泪来,他怕母亲察觉到,悄悄将头调过去

⑩田婶还在讲她的故事,讲这个田螺原来是个田螺精,她看见小伙子无依无靠,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吃,就变成一个漂亮善良的姑娘,从水缸里现身出来给小伙子做美味芳香的饭菜,然后,趁小伙子还没有回家,又隐身到水缸里去……

⑪小浩浩听完故事后,嚷嚷说,爸,这个田螺姑娘真好,你也捡个回来吧。

⑫卫国还沉浸田螺姑娘的故事里,见小浩浩喊他,忙抹了一把眼睛。掉转头,对他说,浩浩,不用捡的,要不,爸爸再给你讲一个田螺奶奶的故事,好吗?

⑬好。小浩浩拍着小手,兴致很高,而一旁的田婶脸上则布满了疑惑。

⑭那是十八年前的事了,有个娇惯的学生要去镇上读书,由于平时在家都是母亲照管,一换成离家住校就要自己照顾自己了,可是,这个学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会洗衣服,不会自己照顾自己,他的母亲忙完田里的农活后,就赶往学校给他洗衣服洗被子,可这个学生嫌他的母亲是乡下人土里土气,丢了他的人,不但不感谢,反而还对他的母亲说,你不要让我的同学看见你了。

⑮田婶明白儿子在讲什么,她觉得很意外,儿子今天是怎么了?她刚想制止,儿子用手拦住了她。

⑯从那以后,母亲总是要等到学校上课后再去给她的儿子洗衣服、缝被子,而放学铃声一响,母亲就急忙离开学校。同学们回到寝室,见那个同学的脏衣服洗了,被套换了,就问是不是你妈妈来了,那个同学说不知道,同学们听了,就笑着说那准是田螺姑娘来了……

⑰爸,不是田螺姑娘,是田螺妈妈。小浩浩打断卫国的讲述。

⑱也不是,儿子。卫国用手抚摸着小浩浩的头,眼里闪着泪花说,是田螺奶奶。

⑲田螺奶奶?小浩浩不解地望着他的爸爸。

⑳乖浩浩,别听你爸爸的,哪里有什么田螺奶奶。田婶忙接过话说。

㉑卫国一把拉过小浩浩说,儿子,她就是你的田螺奶奶。卫国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田婶,田婶的脸红了,一时不知所措。

㉒小浩浩一下挣脱出来,扑向田婶的怀抱,充满稚气地叫了一声:田螺奶奶……

(摘自《小小说大世界》,原文有改动)

1.仔细阅读选文,说说卫国为什么讲田螺奶奶的故事?

2.选文⑨段画线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卫国怎样的情感?

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儿子媳妇上班后,田婶就像侍弄她的庄稼一样呵护着小孙子浩浩,像经营她的田地一样经营着儿媳们的一日三餐。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