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悠悠故乡情 ①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匀匀的,缓缓的,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

    悠悠故乡情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匀匀的,缓缓的,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纱,轻轻的,柔柔的,萦绕了我多少乡梦?

②那句“月是故乡明”,该是我们这些漂泊他乡的游子才有的感怀吧?是我们对故乡带有那么一点儿私心的偏爱吧?这句话也将自己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愁全部包含其中了!

③故乡,是我们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离别之后又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④儿时的我们,从不去留意时光飞转,任其在童戏间、在喧闹中轻轻滑过,悄悄地溜走。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忽然感觉自己已强壮得如一匹马儿,便开始不再甘于驯服,不甘于寂寞,于是跃跃欲试,踏蹄出征。于是,我们把浓浓的乡情珍藏心底,告别父母,告别乡亲,告别故土,不管千里万里,也要奔赴他乡。

⑤又在不知不觉中,步履已把光阴远远地甩在身后,多少喜悦,多少忧愁,编织了沧桑岁月;多少欢聚,多少离别,汇聚在人生旅途。可是,不管我们奔波了多远的行程,辗转了多少个地方,也不管我们与他乡结下了怎样的情感,只要身在他乡,就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一朵流云,漂浮在途中,却又不知归期,不知归处;不管我们或闲暇或忙碌或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我们那一脉传承的乡音已经改变了多少,只要身在他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总能让你魂牵梦绕,思绪总能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⑥一次又一次,我将思念叠成一只小小的纸船,企图满载着我的乡愁,穿越茫茫烟雾,绕过绵绵群山,驶入我故乡的河弯,驶入我远去的童年……

⑦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夏日的和风,梳理着那一望无际的碧绿麦苗;秋夜的深处,传来收割归来的串串牛铃;还有那冬日的火炉,母亲的一把干柴,将本来的穷日子烘烤得热热乎乎。我还能回想起:那一句句耳熟的乡音依旧让你感到亲切和温暖;那一张张纯朴的面孔仍然让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乡间故事至今还让你痴迷和神往。

⑧门前的老槐树下啊,那是乡人劳累一天后傍晚喘歇的地方。月光透过枝叶,如撒碎银,斑斑驳驳地洒在脸上,印在脊背上。男人们卷起旱烟,夹在嘴角一边有滋有味地深吸着,一边饱有兴致地说“三国”道“西游”,间或也敞开喉咙唱一段“二人转”,也有的会满怀着期望估摸年景,盘算收成;女人们或做着针线,或哄着孩子,聊起因白天忙碌而没有说完的家长里短。而我们一帮淘气鬼则穿梭在大人中间,渲染着热闹,有的竟然猴跃枝丫间,揪一把青叶,伴随着嬉笑故意散落进大人的脖颈里,引一句笑骂责怨,换来恶作剧后的满足。

⑨屋后的小菜园啊,那是父母闲暇的园地,从春到秋,总是把它侍弄得郁郁葱葱,鲜鲜润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个玩伴聚在一起,趁人没留神的空当,偷偷溜进去,潜藏在葱翠茂密之中,专心致志地玩弄欲滴的露珠儿,玩累了,顺手摘一根比自己手指还细嫩的黄瓜,可是刚刚塞进嘴里,又被父母一声严厉的呼唤声吓跑,顷刻间,松软的田垄上便留下一串慌乱的小脚印,交错掩映的绿叶间荡漾起一串稚嫩的笑声。

⑩还有那东山坡上扑蝴蝶、逮蝈蝈,兴致勃勃,淋漓酣畅;西场院里摔跤、捉迷藏,各显神通,互不相让。又总是优而得意,劣而黯然,尽现在一张张童稚的脸上。

还有村边那条的小河,清澈的河水“哗哗、哗哗”,如拨动的琴弦,沿着两岸绿草黄花,留下一路悦耳的欢歌,那是故乡永不停息的脉搏;村口那座破旧的磨坊,沉重的碾砣 “吱吱、吱吱”,似车轮的呼唤,碾进一年一年的收获,碾出一天一天的温饱,碾进的心酸,碾出生活的欢乐。

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不知漂泊的路还有多长,而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

此时,故乡是雨,又一次在我的眼眶里湿润了;故乡是风,又一次载走了我的思绪,故乡就如眼前的这轮明月,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

1.请谈谈你对本文题目《悠悠故乡情》中“悠悠”叠词的理解?

2.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故乡的哪些记忆让作者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4.选文中哪句话与“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说说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文章中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赏析。

①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匀匀地,缓缓地,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纱,轻轻地,柔柔地,萦绕了我多少乡梦。

②那一句句耳熟的乡音依旧让你感到亲切和温暖;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孔仍然让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乡间故事至今还让你痴迷和神往。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8.请谈一谈你对自己家乡的印象和感情。

 

1.表现了对故乡的缠绵、依恋、难舍、怀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2.倒叙;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四季的美景;耳熟的乡音;淳朴的面孔,老榆树下人们休息的情景;屋后的小菜园;东山坡西场院玩耍的情景;村边的小河;村口的磨坊;(或答: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任意答出三点以上即可) 4.身在他乡,心在故乡,不知漂泊的路还有多长,而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 5.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承上写出对故乡(过往)的思绪,引出下文对故乡少时生活的回忆。 6.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月圆之夜对月光的独特感受(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匀称,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依恋之情(或: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用排比句将故乡那些令我不能忘怀的情景罗列出来,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使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更有感染力。 7.心理描写,抒发情感。一提起故乡,就会流泪、感慨,我的心时时刻刻被故乡牵着,故乡永远在我心中,表达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总结全文,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8.有“塞上银川”、“塞上湖城”的美誉,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等;热爱、赞美之情(要能“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养育之恩、学有所成,报效家乡,国家等方面说出理由)。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悠悠:意思是长久、遥远;忧愁思虑的样子;众多等。用来形容对故乡的情意,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不舍、缠绵、长久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文章①—⑤段写我望月思念家乡,家乡是我出生、长大、离别之后又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第⑥段由现实导入回忆,是一个过渡段。中间部分的第⑦—⑪段,分别总写了怀念家乡的景和人等;具体描绘了老槐树下的休息、屋后的小菜园、我和伙伴们的嬉戏、村边的小河等。第⑫—⑬段再次回到现实,写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故乡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所以使用的记叙顺序是倒叙。用倒叙的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 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第⑦—⑪段是写对故乡的回忆的:第⑦段写了家乡的四季美景和淳朴的乡人等,第⑧段写老槐树下休息的故事,第⑨段写屋后的小菜园,第⑩段写我和伙伴们的嬉戏,第⑪段写村边的小河等。据此作答即可。 或答第⑤段中的“只要身在他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总能让你魂牵梦绕,思绪总能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里的内容也可。 4. 本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怀念家乡的人和事等,越来越想着回家看一看,一解乡思之愁。因此,作者写自己年纪大了,越来越思念故乡的内容在文章的最后两段上。最能够表达出这个意思的是文章第⑫段的内容:身在他乡,心在故乡,不知漂泊的路还有多长,而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 5.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文章①—⑤段写我望月思念家乡,家乡是我出生、长大、离别之后又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第⑥段由现实导入回忆,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写在故乡的儿时生活了。因此,第⑥段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承上写出对故乡(过往)的思绪,引出下文对故乡少时生活的回忆。 6.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月光如水”“月光如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匀称,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匀匀地,缓缓地”“潺潺流淌”“轻轻地,柔柔地”等叠词的使用,使得语言读来轻柔婉转,让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更细腻,更悠远。 ②用“那一句句……;那一张张……;那一件件……”的排比句式,罗列对故乡不能忘怀的记忆,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使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更有感染力。 7. 本题考查句段含义与作用。最后一段中写“故乡是雨,又一次在我的眼眶里湿润了;故乡是风,又一次载走了我的思绪,故乡就如眼前的这轮明月,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连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分量,她会让我流泪,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她,会永远驻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从内容上来说,和文章的前6段表述的内容是一致的,做到了首尾呼应;从结构上来说,它点明了文章的写作中心——悠悠思乡情,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8.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围绕“对自己家乡的印象和感情”来写即可。 示例:童年时,家与家乡是一声呼唤、一种不羁。那时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记忆中的自己背着一个布包,从离家不远的学校回来,一步一跳,仿佛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永远不会厌烦,同样的路,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记忆中凹凸不平的道路似乎永远不会绊倒。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左右相邻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在家乡的小道间天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至炊烟散去,听见焦急的父母在四处喊:回家了,吃饭了。这样的声音伴着我的童年,月复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画线句子“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中,“极”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请谈谈自己对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查看答案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结合诗词内容,说一说李清照这首《渔家傲》的风格?

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这篇古文蕴含了什么道理?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查看答案

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周亚夫细柳_______________ 

②窥谷忘_______________

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 

④子非鱼也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