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你的美,照亮我的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③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过所给字格。
阅读并探究下列两个文本,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一)
(1)李子柒火了。这个家住四川绵阳山间的小女子让一众男男女女看花了眼:《白发魔女传》中女侠练霓裳所戴式样的面纱,《大鸿米店》中民国式样的作坊,《神雕侠侣》中绝情谷里那般鲜花烂漫的场景,硕果累累、迤逦绵长的瓜果长廊…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李子柒用视频征服了亿万粉丝。巨大的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2)现实生活里,很少有人会跑去学做糖葫芦,毕竟社会分工不同而糖葫芦价格低廉,随便花点钱就可以买上几串;也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腊肉,因为市场上随处可买到,并且有那个闲工夫的人真的不多。
(3)传统手艺或者说“中国风”所传达的“慢生活”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匆匆忙忙是背道而驰的。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
(4)于是,我们开始怀念慢生活。而怀旧,至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副主题。当然,你得清楚:李子柒本身是一个被包装后的文化产品。关于她的包装文案,背后写满了怀旧和对利益的追求。
(5)现实社会里,到农村去申请一块住宅用地已经不太可能,更何况跑到山里去种植大量的生瓜梨枣?你认为李子柒在过“溪头卧剥莲蓬”的慢生活,其实人家在做商业的主打产品。现实中就存在这样一种悖论:越是稀缺的东西,呼声越高。
(6)那些高呼着要像李子柒一样回归田园、回归慢生活的人,当他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没准面对的是拆迁中推土机歇斯底里的轰鸣。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是李子柒,在帮助我们还原往日的场景。
(7)当然,她带领我们做的这个梦,比我们自己的梦要完美得多。
(8)这个梦,是建立在商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群情躁动。
(9)这个梦,在真正的慢生活时代,也是做不起的。
(节选自舒蠹《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
(二)
(1)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些,我把它们吃光了。我的母亲认为,以我当时的年纪,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
(2)其实我不喜欢。
(3)在上世纪60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行为:逮住一顿是一顿。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饥荒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
(4)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
(5)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6)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些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7)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叫《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它是这么唱的:
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酒瓶酒杯手中拿。
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
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8)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9)“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10)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11)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12)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
(13)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节选自毕飞宇《记忆中的那碗汤圆》)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词语,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
(1)《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作者认为当今时代的副主题是___________,那么作者提出委婉批判的时代主旋律应该是___________。
(2)《记忆中的那碗汤圆》一文中,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艰难时刻,_____________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虽然有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喜的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
2.如何理解“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中的“遥远”和“亲切”?
3.根据上面两篇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被掐断的有传统的慢生活,还有关于分享的乡村风俗。
B.作家毕飞宇小时候一顿吃了8个圆子,并不是真的爱吃圆子,只是因为那个贫穷的年代,有得吃就要逮住一顿是一顿。
C.李子柒之所以能火,主要是因为她的装扮很古风,她的居住环境就像《神雕侠侣》中的场景。
D.一个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的男孩,会因为懂得了“分享”这个词而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
4.通读全文,你觉得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
5.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的妙处。
(1)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2)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
6.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记忆中的那碗汤圆》在第七自然段写到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链接材料与本文第七段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作用上的不同点。
写法相同:
作用不同:
阅读邵凤丽的《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完成各题。
(1)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最早的古筝称为“筝”,又名“秦筝”“汉筝”“瑶筝”等,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分析了古筝名的由来,他认为“筝,铮铮然”,由于发音上与铮音十分类似,所以取名为筝。关于古筝的来历,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筝由瑟分
(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意思是说,太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可当素娥弹奏时,太帝觉得素娥弹奏得过于悲凉,不想让她继续弹奏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想听。于是,太帝将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历史上还有“二女分瑟”与“父子争瑟”的故事。
(3)以上几个故事中都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但是汉代黄宪在《天禄阁外史》卷四中已经记载,魏王饮宴时,用筝进行配乐,同时配乐的还有瑟。由此可知,筝、瑟这两种乐器在当时已经并存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乐器。筝不是由瑟分化而来的,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筝筑同源
(4)在古代,还有一种叫筑的乐器。它的外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拿竹尺击弦发音。筑起源于楚地,声音悲亢而激越。
(5)那么,筑和筝又有什么关系呢?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筝,五弦,筑身也。”这里说的筝有五根弦,形体同筑一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由此可以看出,筝的形体和筑一样,只是筝要用弦演奏,属于典型的弦类乐器。
(6)筑虽有弦,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属于打击类乐器。它是用竹尺来击打筑身发出声音,和筝的弹奏相比,筑的演奏方法要简单一些。总的来说,筝和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相同,演奏手法相似,可以说先有筑,后发展成筝,筝、筑是同源的。
纤指弄鸣弦
(7)在唐代,女子也可以通过弹筝博得“周郎”青睐。李端在《听筝》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金粟柱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弹筝女子用她纖细洁白的手拨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子高超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诗人笔锋陡转,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相传三国东吴名将周瑜精通音乐,谁将乐曲弹错,周瑜就用目光示意。此诗显然受到这个历史故事的启发,“时时误拂弦”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这种失误明显是有意为之,希望把心上人引到身边来。
(8)“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或许由于筝乐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波动乃至情感上的共鸣,诗人们喜爱用筝乐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哀怨、愁苦之情,筝乐也就形成了悲凉、凄美的风格,古筝也有了“悲筝”“哀筝”之称。“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哀怨的筝声正在诉说着思夫之苦;而“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又将游子离家、内心思乡的伤悲全部浸润在古筝的音符之中。
(有删改)
1.文章以《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为题,有什么作用?
2.第(5)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部分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顾况曾作《李湖州孺人弹筝歌》:“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这里的“孺人”指的就是他的夫人。他的夫人从12岁时开始学筝,精通筝乐。每当客人来家中做客时,她就会弹筝助兴,而客人常常会写诗来称赞或抒发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③也,可以托死。吾殁④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⑤,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⑥。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
(注) ①克:约定或限定。②审:确定。③烈士:有气节的人。④殁:没,引申为死。⑤瘗:坟墓。⑥临湘:湖南省县级市,由岳阳市代管,位于湖南省东北方。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二人并告归乡里( ) ②元伯具以白母( )
③巨卿信士( ) ④妻从其言(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请设馔以候之
A.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B.静以修身(《诫子书》)
C.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二 年 之 别 千 里 结 言 尔 何 相 信 之 审 邪
3.翻译下列句子。
(1)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范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杜牧①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释)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晨起”点题“早行”,“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表明了旅客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B.乙诗“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诗人走了数里路,还未见鸡鸣,这突出了早行时环境的清冷孤寂。
C.乙诗颈联采用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感受。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2.甲诗中“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分析妙在何处。
3.结合整体内容,分析乙诗中蕴含的情感。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人心,可是网络信息驳杂,你对以下信息进行了梳理。
(材料一)
正常的口罩有三层结构,最内一层通常是我们看到的白色层,它紧贴我们的鼻子和嘴巴,是柔软的一层结构,可以吸水,所以戴了口罩一段时间后,内层就潮湿了。
最外一层往往有颜色,一般是浅蓝色的,就像雨衣一样起到防水作用,所以对于一些喷射的飞沫,它可以有物理的阻挡作用。
中间一层是滤网,是口罩的核心部分,其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目的是使其在较蓬松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根据它的孔径大小不同,定义为不同型号。比如N95口罩,它能过滤掉95%以上的直径在0.3微米以上的小的颗粒物质,包括病毒和细菌。
(材料二)
网友搜集并上传了这样一组各地防控疫情过程中出现的标语:“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相约搓麻的是亡命之徒。”“今年过年不串门,串门来的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材料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国各地持续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各类“网传”、“听说”类谣言信息也不断刺激着大家的恐慌情绪。
(1)你爷爷外出买菜回家,不舍得扔掉口罩,打算水洗晾干后重复使用,根据材料一,请你告诉爷爷这样做没有用的原因。
(2)材料二的标语运用了不少手法,请指出其中两个。这些标语好不好?请给出自己的评价。
(3)请给材料三漫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并简要说说寓意。
标题:
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