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珍藏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

以“珍藏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也不要超出所给的字格;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例文: 珍藏的记忆 醇香的记忆,丝丝缕缕,萦绕在耳伴,弥漫在寂静的星空间,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题记 您悄然离去没有一句话语,如今您在天堂过得可好?感谢您,用后半生给予了我一生难忘的幸福。 回忆儿时雾雨中,您背着我,越过那乡间的小路、地间的泥拧。酣睡的我趴在您的背上,隐约听见您的慰藉之语。趴在您的背上,我品尝到了幸福。 您可记得,那年秋天,我病了,而且不时的咳嗽。那时寒风刺骨,我从半夜中惊醒,年幼时我因为没有看见您,哭着要找您。您听到我哭声,急忙跑来把我抱在怀里,套上外套向村里的诊所走去,我害怕漆黑的夜晚,便蜷在您的怀抱里哭泣如雨。您用煤油点燃的灯照亮了路,也照亮了我的世界。那火焰被风扑得一闪一闪,似乎天空眨着眼睛的星星。疲惫的我在您的怀里睡去,伴随风呼啸的声音。 从小,爸爸妈妈们都去了远方工作,便留您一个人在家里照顾我。您下地干活,偶尔做些手工,为的就是多换些钱来让我过得好点,您从未有半点怨言。您对我百般呵护,我把您当作我的依靠。 自从我上了初中,便与您的话题变少了,不再经常对您撒娇,不再缠着您讲故事。有一次我和朋友闹矛盾,十分生气,您还不停的问我,说我不做家务不做作业,我气极了,就大声吼您,您愣了愣没有说话,于是我便没再和您说话…… 第二周回家,天空阴沉,似乎要下一场大雨。只见爸妈神情低郁,他们见到我就说:“你奶奶上次还说你还在生她的气,唉,现在就走了……”我一惊,急忙跑到您的房间…… 只见您安详的闭着眼睛,无论我怎么叫您都不会再睁开眼睛了……顿时我的世界下了一场暴风雨,记忆中与您相处的片断,您一声声关切的声音,回绕在我的脑海里。我还是没能囚住泪水,任它流了下来…… 在梦中,我与您一起看浩瀚的天空,您指着一颗星星,给我讲它的故事,我靠着您慢慢睡去…… 奶奶,谢谢您用后半生给我幸福,这段记忆我将会永远珍藏在脑海里。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珍藏的”是修饰语,指珍惜着保藏着、保存着,展示了一种态度,珍惜。“记忆”是写作对象,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整个题目指对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忆里的一些事情非常珍惜,认为其非常贵重。那么为什么那些记忆里的事情是珍贵的、值得珍藏的呢?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通过回忆具体的事件,写出“珍藏的记忆”的珍贵之处。而其珍贵,是因为其对自己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写出这个意义和价值是主旨所在。 第二,思路。从题目看,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件。对于中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呢?范围比较广,可以是和情感有关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这些情感温暖了自己,感动了自己,促进了自己的成长等。可以是和个人的品质有关,自己的某一次经历中,对理想、诚实、正直、自信等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促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是自己看到的事情,自己并非主角,而是看到了某些现象、某些事件,由此对生活、生命等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文章的思路可通过写记忆中的人、事,写出自己珍藏这份记忆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等。 第三,选材。选材上要真、小、新。最好选择自己非常熟悉的素材,描绘和记叙起来会比较容易把握住真实的细节,增强文章的真实感。选择小的素材,能更贴近生活,能够写实,打动人心。选择新的素材,给读者新鲜感,尽量避开那些很多人都在写的素材,即使是旧素材,也要用比较新的叙述方式,给读者新鲜感。文章在语言上,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为辅,在开头、结尾运用抒情和议论点题,深化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齐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目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1.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为什么?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潘玉毅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⑦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无数条路,但总有一条路是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归宿。从外婆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他却还是慢慢地随我走完去往车站的那条路。

⑧外公过世时,我尚在外地读大学。外婆怕影响我学习,便叮嘱家里人说:“阿毅离得那么远,就不要告诉他了。”所以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我放假回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眼前像20年积攒的梨花同时飘落般,一片雪白。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看外公最后一眼。可是人生的路,并没有返程票。

⑨窗外,繁茂雪白的梨花不断地撕扯着我的记忆。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话想要说,却不知该如何继续。这一刻,我已被回忆吞没。

⑩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

1.选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外公对我的爱?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1)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抑。(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3.分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4.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5.选文中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材料三)

今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在纸质书中体验解谜游戏,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感受沉浸式阅读,在公共阅读空间邂逅书香……体验、介质、场景等方面的变化和创新,就是希望阅读能够更便利、更生动,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体验阅读的美好,感受文化的浸润。

1.探究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不超过30个字)

2.阅读材料一,选出对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2019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量持续上升。

B.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

C.我国近七成成年国民呼吁举办读书活动。

D.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三成多的国民有了听书习惯。

3.结合材料二,将下面六个词语组合成一副最恰当的对联。

渐润   阅读路   难阻   书香   疫情   国民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写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