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

作文

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份未表达的谢意,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藏着就好;有些东西,在那一刻绽放。

题目:藏在心底的______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范文: 藏在心底的秘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属于自己的秘密。我也不例外。那一次我生病的时候发生的事,成为我藏在心底的秘密。 那次感冒,我病得很重,继而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妈妈,她一天到晚嘘寒问暖,唠叨个不停,手也不停的互相揉搓着,心中的急切可见一斑。妈妈问我:“你感觉怎么样,气色这么不好。”我微笑着回答说:“感觉还行,就是没什么食欲,不是很想吃东西。”妈妈听了后,立马急了:“你不吃东西怎么可以?随便怎么样都要吃一点,不能一点都不吃。” 我见她这么着急,我便笑着说:“好了,我其实是想吃你包的饺子!”妈妈顿时微笑起来,仿佛找到了治病的良方,便说:“好!我这就去包饺子给你吃。”妈妈连忙进了厨房,剁馅、和面……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妈妈急忙把饺子端进卧室里来,我知道她一定是怕饺子凉了。看着她端来的饺子,个个饱满鲜香。我把饺子放在床头,说:“妈妈,你帮我倒点水来,我有点儿渴。”于是,妈妈便去了。等她回来时,盘子里只剩下两三个饺子了,妈妈说:“你真是着急得很,跟小时候一模一样。”脸上却浮现出欣慰的笑容。我虽然病情没怎么见好转,但接下来的几餐,却把妈妈包的饺子“吃”个精光。  其实,每次妈妈包的饺子我都只吃了几个,因为我生病了确实吃不下东西,但是看见妈妈那着急的样子和日渐憔悴的神色,(虽然我天天都要打点滴,病情却依旧没好转)我都心痛。于是,每次趁妈妈给我倒水的时候,把饺子藏了起来。  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我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了。一天夜里,我把那一袋藏起来的饺子扔到了垃圾桶里,饺子隐没在黑色的夜幕中。  秘密已经被我藏在了心底,但我知道,那隐在秘密之后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如今,这秘密从我心扉中打开了,如同一篇上了锁的日记被打开了,所有包含深情的文字全都展现在你们的眼中了……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题目分析。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藏”有“保存”的意思,把某种情感或人或物“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所填的词语可以是“爱”、“秘密”、“温暖”、“回忆”“朋友”等,能够体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说这个题目符合学生的心路历程,注重情感体验,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更能表现学生成长道路上那些磕磕绊绊的经历或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个题目适合写记叙文,写作题材非常广泛,让学生们都能有话说、有内容可写。 二、选材和立意。“藏在心底的______”是一道很强的开放性题目,很易写成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核心点在于“藏在心底”,这一限制性短语的意义就是写人写情感。比如可以写“亲情”,写至亲的父母,给予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可以写“师生情”,写熟悉的老师,给予自己的鼓励与信任;可以联想到“友情”,写朝夕相处的同学,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支持。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经常陪伴在我们的周围,给我们带来关心、鼓励、温暖、思考,写作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并借助生动的描写,表达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展示丰盈的内心情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份未表达的谢意,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藏着就好;有些东西,在那一刻绽放。

题目:那一刻的绽放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心理学上的三圈理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处在不同区域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舒适区,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会觉得放松,稳定,很有安全感。

学习区,是最能让人进步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

恐慌区,是学习潜力最低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的人常常感到忧虑,恐惧,心理压力巨大,以致于不堪重负。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是摆脱恐慌的最佳方式。

(材料二)

沉溺于舒适区的危害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感到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更不会主动付出太多的努力。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甚至会有自己比他人好的错觉;并因此而自鸣得意。

总之,长久的舒适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满足于水温的舒适而悠然自得,一旦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只有突破舒适区,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材料三)

如何冲出舒适区

格言展台

“最让你不舒服的话,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话; 最让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该感谢的人。”

“学习知识必然是痛苦的,因为你只有在痛苦的实践中才能学到东西。”

第一,克服心理障碍。舒适区外一定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必须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直面困难,接受挑战,用我们的“破冰之履”在舒适区外创造奇迹。

第二,改变固有的习惯。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坚持4周就能改掉一个习惯,或者培养出一个习惯。我们要思考自己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按步骤一步步完成。

第三,找到合适的同伴。改变的路上,既需要确定适合的目标,也需要找到能与自己共同进步的同伴,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一起冲出舒适区。

第四,坦然接受失败。每次新的尝试必然会有不适应,会有难题解决不了。不必回避它,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坦然接受失败,这样才能长久保持冲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动力。

班级召开“冲出舒适区,人生更精彩”主题班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为使本次班会开得更有效,班级组织了一次“心理状态自我评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简要概括你从图中得出的结论。

2.班会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请阅读材料一,给他提一条摆脱恐慌的建议。

3.班会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满足于待在舒适区,有的同学想要冲出舒适区,却苦于没有好办法。针对以上两种现象,你准备即席讲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进城

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丢不了。”山伯头也不回,闷声闷气地丢过来一句。“麦都焦了。”山娘还不死心。庄稼人,土地就是他们的命。“值个啥?!”山伯走得执着。匆忙。山娘又叫道:“你没进过城,认识路?”“鼻子下边就是路!”山伯的话硬硬的,不容置疑。

望着山伯的身影消失在弯弯的山道上,山娘轻轻叹息一声。昨夜里他就烙饼似的翻来覆去没睡踏实,有啥关紧事?咋不吱声呢?去城里干啥?城里跟他们唯一有牵连的就是他们的儿子山子。

两年前,县里建铝厂,在全县范围内物色工人,山子有幸被选中。上班第一天,山子要赶镇里的班车,天不亮就上路了。山伯提出送他一程,山子说成啥也不让,到最后山伯也没有送成。

按照惯例,昨天是山子休班回家的日子,结果,山子没有回来,难道是因为这个?听山子说,铝厂在县城边上的一个乡,他要转好几趟公共汽车才能到单位。农闲时节,老头子曾想带着她到山子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想到复杂的路线,就打了退堂鼓。他今天是咋了?真的去找山子?他会不会迷路?

后半晌的时候,山子回来了。一个人。山娘诧异地问:“没见到你爹?”山于一愣,不高兴地说:“他去干啥?我没见。”看到山子的反应,山娘哼哼唧唧的,不敢多说。山子说:“他啥时间去的?”山娘说:“一大早就去了。”山子黑着脸说:“我一大早就从厂里回来了。真是的,不嫌丢人!”山娘想数叨儿子两句,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她明白,老伴弯腰驼背,走路不利索,形象不雅观,山子是嫌弃山伯到单位给他丢脸了。

等到了天黑,山伯才一身疲惫地回来。看到山子,他不自然一笑,低眉顺眼地说:“我摸到你们厂,他们说你回家来了”看到山伯蓬头垢面的样子,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颜色,山子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气呼呼地说;“你去干啥?没事就不能在家歇着?”山娘不满地瞅了山子一眼。山伯嗫嚅着说:“昨个儿我听说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货车撞到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死伤了好几个人……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辆公共汽车……吓得我一夜没睡。阿弥陀佛,没事就好。”

山娘这才知道老头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事后,山伯对她说:“给你说了有啥用?让你也跟着担心?”

结尾一:多年后,等到山子理解到父母那满满的爱、暖暖的爱时,这时候,别说孝顺他们,连对他们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己经藏在了坟里边,似乎依然害怕年少不懂事的山子。

结尾二:多年后,山伯已经去世,山子将山娘接到城里。山娘总会在夜晚看着山伯的照片出神,而山子总是埋怨自己当初没有早点接山伯进城,现在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每到此时,山娘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

(作者:侯发山;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编)

学校《文苑》杂志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小说《进城》。

1.“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技巧,常见的种类有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文题照应等。这篇小说有两个不同的结尾;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个结尾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

2.“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这篇小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首先说明你赏析的文本是由哪个结尾构成的;②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③结合文章内容:④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在社区开展的“公勺公筷·有你有爱”活动中,你作为志愿者,承担了张贴宣传海报的任务。请从以下两张海报中选出你打算张贴的一张,并说明选择它的理由。

[注释]公勺公筷: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传染的几率,吃饭时准备的专门用来夹菜的工具。

写作提示:①说明海报的内容和设计特点;②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让人欢笑。④屐():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