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但有的字却...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下列匾额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A.北京孔庙

B.山东蓬莱阁

C.北京卧佛寺

D.四川成都武侯祠

 

D 【解析】 D.有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匾额应为“明良千古”,匾额中“明”书写多一笔。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大江南北:“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与父辈、祖辈医务工作者一起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为祖国青年的你,你的高度就是母亲的高度,你的速度就是祖国的速度。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材料涵意范围内立意;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得使用本试题中的材料(26题除外);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2.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奇遇

汤素兰

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父亲老林生前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林氏诊所”。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钢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他记得。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便偷偷地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父亲去世几天后。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父亲说:“万一有从后院来找我看病的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拉铃不是得伸出手来吗?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以防万一吧。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

小林沿着山坡上的小路朝父亲的墓地走去。一边走一边想:今年父亲的坟上,是不是又会有花环?来到父亲的墓地,小林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用白梽木花和杨柳枝扎成的花环放在父亲墓碑前。父亲去世后,每一年清明节,小林都发现,总是有谁比他更早来给父亲扫墓。他一直不知道这个神秘的人是谁,但他很高兴看到父亲被人纪念。

这一天,一场雨阻断了回城的路,小林只好在家里住一晚上。半夜里、小林好像听到丁零零的门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小林迷迷糊糊地趿着拖鞋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长长的嘴翕动着,急急忙忙地说话。小林竟然听懂了它的话。“啊,我家蜜宝有救了……”小林抬头看向屋后的大山,他分明感到在静寂的山岭间有无数双眼睛正在充满期待地注视着他,让他对自己能听懂穿山甲说话一点儿也不震惊。小林立即从车子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在手术台边上一边流泪,一边唠叨:“老獾爷爷还说,要是老林医生还在,这孩子或许还有救。当年黄麂的脑袋被猎枪打开花,老林医生都将它救活了……”小林猛地一惊:“小时候看到的原来是黄麂呀!”穿山甲妈妈继续说:“每年清明节,它都代表我们大家去给老林医生上坟。”小林医生恍然大悟。手术结束后,他吩咐穿山甲妈妈:“回家以后要防止伤口感染,一周以后就可以拆线了。”“我到时再来找您,行吗?”穿山甲妈妈问。小林医生本能地点了点头。

吃完早餐,小林便收拾好东西,发动了汽车。表婶问:“你怕是要过年才回来了吧?”小林便说:“我下周末会回来呢。以后,我说不定每周末都回来。毕竟,开车也就两小时……”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大睛天,山下的溪洞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宛转的歌声赞关着融融的春光。当汽车快要驶出屋前的坡道、转入山坡下的村道时,从汽车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

(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穿山甲深夜来到“林氏诊所”求救并得到教治,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在于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前面做了铺垫,埋了伏笔。请根据小说,填写下面去格中空缺的内容。

 

铺垫或伏笔

作用

逃走的黄麂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暗示老林救治动物。

家在村头,最靠近大山,西门无人来往。

方便动物来去。

 

为动物求助创造了条件。

西厢里间有手术设备,小林是医生。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山下的溪洞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宛转的歌声赞关着融融的春光。

4.《春夜奇遇》运用了童话中将动物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让动物与人沟通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转齐州剧驾,有能名。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托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其利。秩满归乡里,卒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行检:品行,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拾还其主  悉:     (2)人禾   暴:   (3)人其利  赖:

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邻有桑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壶酒相送      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              公将鼓(《左传·曹列论战》)

D.家                  然待卫之臣不懈内(诸葛亮《出师表》)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4.请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大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武威,今甘肃武威。②碛()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③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

C.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