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úi) 天堑 (q...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túi    qiàn    人声     无量

B.shèn   )情      翔盘旋     忐忑不安

C.红(yān    (zhān)       畅淋漓    珊珊来迟

D.     (tǎng)       不解之    中西合

 

D 【解析】 A. 颓唐(tuí),功得无量——功德无量; B. 遨翔盘旋——翱翔盘旋; C. 珊珊来迟——姗姗来迟;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星学校学生会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第一站: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

1.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也出现过我们本学期学习过的词语,不知你是否掌握了。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把正确的词语写在田字格中。

①(拼音)    bǐ gǔ)        (解释)    长得不饱满的谷粒就是(bǐ gǔ)。

②(拼音)    huǎng hū    (解释)    迷离,难以捉摸就是 (huǎng hū)。

第二站:猜想网络流行语

2.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一道奇异的风景,请从下列网络语言中选择两个猜想它们的意思。

给力        土豪        屌丝        驴友

答:词语:__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站:探究实践调查

材料一:

光明网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主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

材料二: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现场观众席前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结果令人汗颜。听写“癞蛤蟆”,成人体验团正确率只有30%;“间歇”,这个口语常用词,很容易辨识,但是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

材料三:

美国《洛杉矶时报》还报道说,当中国人拥有的工具——手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话、电脑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中文。无论是使用电脑打字或发手机短信,大多数中国人是使用一套罗马拼音系统:你只要打出这个字的拼音,就会出现一堆中文供你选择。这样的结果导致产生一种奇怪的新型文盲;书写困难,无法写。而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材料来源于互联网)

3.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4.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键盘录入、网络语言流行等使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开始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字)

第四站:申请参加比赛

5.在这次 “善待汉字,热爱母语”活动中,大家积极响应,热情参与。王林同学特别想参加比赛,他写了一份申请书。这份申请书在格式、内容上共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修改一下。

申请书

我校最近开展了“善待汉字,热爱母语”活动,培养了我们对于汉字和汉语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们的汉字和汉语素养,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的汉字基础好,曾获得过我县书法比赛金奖。我请求加入汉字听写大会组,为我班开展这次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请务必批准。

2016年3月1日

申请人:初一X班学生王林

①请找出格式上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上有一处语气不当,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光滑的石井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____________。(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3) 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列子》一则)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月上旬,小明随妈妈回到浙江乡下老家清明节扫墓,傍晚时分他在班级微信群中发了一张照片,里面有绵绵的细雨,微风吹拂嫩绿的柳枝,小鸟站在枝头,远处有挂着灯笼的酒家。这让你想到哪句古诗?简要说说此种情景为什么会让你联想到这句古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想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下列匾额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A.北京孔庙

B.山东蓬莱阁

C.北京卧佛寺

D.四川成都武侯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大江南北:“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与父辈、祖辈医务工作者一起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为祖国青年的你,你的高度就是母亲的高度,你的速度就是祖国的速度。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材料涵意范围内立意;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得使用本试题中的材料(26题除外);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2.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