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下面是对“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

(1)下面是对“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一句进行联想和想象改写而成的一段课本短剧,请你将未完成的内容补写在横线处(对话、动作、神态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

太祖(勃然大怒):此人究竟是什么人?你要屡屡举荐他?

赵普:___________

太祖_________________:不得再议此事!

(赵普神色不变,跪下拾起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默默将它补好)

(第二天,赵普上朝)

赵普(呈上补好的奏折):_______

太祖(思索良久):________

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节选自《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注释:①诸葛厷( hóng)字茂远,一作诸葛宏,仕至司空主簿。②谈:清谈,是魏晋名士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③超诣:造诣高深。)

(2)下列下列三个选项,不属于这则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一项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

(甲)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乙)“劝学”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丙)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示例:赵普:此人是国家栋梁,我为国而荐。 太祖(把奏牍撕碎用力扔在地上)。 赵普:皇上啊,天下英才应为您而用,岂可无端…… 太祖:朕念你一片赤胆忠心,准奏! ⑤丙 【解析】 (1)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求填写内容需符合故事场景的发展,且符古人物身份、神态、时代特征。根据前文内容,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依照赵普以天下大事作为己任的性格,他三次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是在为国家着想,可拟写为“此人是国家栋梁,我为国而荐”;根据“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可知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太祖很生气地将赵普的奏牍撕碎用力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为国家效力,遇到困难赵普依然耐心劝导太祖,希望太祖重用天下英才,岂可无端……;太祖再找普三番几次的劝说中,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由此也悟出了其所荐之人必是个可用之才,同意了赵普的奏请,拟写为“朕念你一片赤胆忠心,准奏!” (2)解答此题要疏通短文的大意,才能做出选择。译文:诸葛厷少年时不肯学习求教,可是一开始和王夷甫清谈,便已经显示出他的造诣很深。王夷甫感叹他说:“你的聪明才智很出众,如果再稍加研讨,就丝毫也不会比当代名流差了。”诸葛厷后来阅读了《庄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谈,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当了。 王夷甫是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经常有人慕名来找他清谈。诸葛厷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天赋超群,很有名气,王夷甫很欣赏他。但是身为少年才俊的诸葛厷有点骄傲自满,不爱虚心读书。这个时候,王夷甫针对诸葛厷的特点恰当地采取了正激励艺术,没有针锋相对地批评诸葛厷的骄傲自满,而是因势利导地告诉他,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稍微读书,那会跻身当代名流了啊。事实证明王的正激励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知丙不符合短文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

B.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译文:赵普年轻时习惯官吏的事务,不善于学术研究。

C.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译文: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用其人,  卒,终于;               卒逢暴雨,  卒,同“猝”,突然  。

B.天下事己任, 为,当作,作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为,雕刻。

C.其趣,   穷,古义是穷尽,现代常用意“援助”。   泰山之阴,阴,古义是山的南面,现代常用意“阴天”。

D.伯牙鼓琴,善:擅长;          伯牙舍琴而叹曰,舍,放下。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余数),高可二shǔ古代的长度单位)许。

B.tǎn,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一部分))胸露乳,jiào,抬头仰望)首昂视。

C.,关上)户启qiè,书箱)取书

D.在相位者多龌龊wòchuò,卑鄙,丑恶)偱默xúnmǒ,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1.下列对“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手机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对人的吸引力极大。

B.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

C.使用手机能给人带来刷屏的快感,转移“人际焦虑”。

D.玩手机可以帮助性格孤僻、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找到自信。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象地展示其危害。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所以要治疗“手机依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3.你身边有位朋友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帮助他的办法。(至少说出两个)

 

查看答案

七年级125班组织了一次语文知识大赛活动,活动中李琳对以下题目的表述辨别不清对错,请你帮他找出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击队员们正在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划线“和”是个连词,把“和”换成介词 “向”)

B.《童年的朋友》节选自《童年》。作者高尔基,是苏联作家。课文通过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独具魅力、光彩照人。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自然段对百草园从“整体(植物—动物)—局部(动物——植物)”进行描写,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写百草园中景物的生机勃勃,写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比热爱,与下文三味书屋的枯燥形成对比。

D.“《凡尔赛宫》第三段中“它全长七十二米,宽十米,高十三米,联结两个大厅”一句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明其长、宽、高,介绍了凡尔赛宫宏伟、壮观的特点,突出了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