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信念 谢松良 我清楚地记得,城郊几间厂房失火,我和战友们出警去灭火,后来发生了爆...

信念

谢松良

我清楚地记得,城郊几间厂房失火,我和战友们出警去灭火,后来发生了爆炸,强大的气流冲击下,我什么都不知道了……

灾难中我能幸存下来,是因为爆炸时我被气流推倒在墙脚下,楼房倒塌时,坚硬的墙体和崩塌的楼面形成一个狭小的“救命三角”,为我挡住了其他重物的冲击,让我有机会体验“活死人”是怎么回事

我的内心复杂而沉重,不知道还能否从这里活着出去,不由地想到了女朋友佟佟,我们是在消防支队与地方联谊时相识的,她外表靓丽气质娴雅,以她的条件,找一个比我优秀的男人不在话下,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选择了我。

佟佟,对不住了,以前我出警回来,你总是很担心我的安危,每次我都那么漫不经心,还笑你小孩子气。现在,危险真的来了。

不久,我听到一阵隆隆的雷鸣声,废墟的粉尘在暴雨的冲刷下纷纷遁形。我的脸上、耳朵里的粉尘被雨水冲干净了,就连挤压我的碎石也冲走了不少。我躺在湿漉漉的废墟里,和暴雨前干渴难耐相比,情况要好些了。

一阵微风吹来,一股难闻的腐臭味儿让我感到恶心,甚至有想吐的冲动,可惜我已经没有力气让胃抽搐了,只能干咳几声算是抗议。

我陷入了昏迷。迷迷糊糊中,我被引领到童年的时光里

幼小的我喜欢跟着爷爷去山林里采摘蘑菇。深山老林里,每当看到锈迹斑斑的头盔或者腐烂的枪架子,爷爷就把采摘蘑菇的事忘记了,转而专心地收拾那些烂铜破铁。有时,我们还会遇到尸骨,爷爷就会停下来,对着它先立正后敬礼,然后把散落的骨骸收集起来挖坑深埋,并做好标记。当时我还小,但也知道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

后来,我考上了消防指挥学院,在完成学业之后,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一名消防战士。消防工作有危险,但爹妈不反对我的选择,当过兵杀过日本鬼子的爷爷支持和鼓励我,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

随着光线渐渐变暗,又一个黑夜来临,也是在这时,一阵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从废墟外渐次传来,我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激动起来……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待了几个月出来,一个消息让我无比感动,竟然是闻讯赶来的爷爷率先发现了我的藏身处,我能够获救,他功不可没。另一个却是个不愉快的消息,佟佟竟然和别人订婚了。我以为自己会有泪水和失落,可那段时间我非常坚强。

表彰大会的前一天,市报记者来采访,她问我在当时那种环境里,活下去的信念是什么,我说是两个人,因为我不能让爷爷和佟佟以后见不到自己。

记者接着问:“佟佟是你女朋友吧?”

“曾经的。”我微笑着回了她。

“她最终还是抛弃了你,是吗?你不恨她?”记者感到有些意外。

“不恨,因为她是我永远的信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交代了事故发生后当时境况的艰危,生动而细致地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

B.所谓“有机会体验‘活死人’是怎么回事”,这是“我”对身处危境的自我调侃。

C.小说中“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从废墟外渐次传来”,正面写出营救工作的张弛有度。

D.小说中的“爷爷”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坚信他的孙子即使在绝境中也会坚持到底。

2.小说中插叙“我”的一段“童年的时光”,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信念”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C 2. ①交代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暗示我的“信念”之源来自于爷爷: ②为下文写爷爷支持和鼓励我当消防战士,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以及发现我的藏身之处作铺垫。 3.①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希望一探究竟什么是信念。②“信念”是文眼和线索,信念也是老一辈传承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③点明文章主题,信念给人巨大力量,最终我凭借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在绝境中求生存。 【解析】 1.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C项,小说中“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从废墟外渐次传来”是从侧面来写营救工作,并不是正面描写。故选C。 2. 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了爷爷带着幼小的我去山林里采摘蘑菇的故事,一方面通过爷爷的行为,交代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且细心的特点,为后文叙写爷爷率先发现了我的藏身处的事做铺垫;另一方面,为下文写爷爷支持和鼓励我当消防战士,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以及叙写“我”的“信念”铸铺垫,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 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小说以“信念”为题目,首先,提示了小说的主题——信念带给人的巨大力量,可以从事欠战胜困境,使人在绝境中生存下来;第二,文章以“信念”为线索,围绕着“信念”来选择材料,使小说思路清晰,内容集中;再者,用“信念”单个词语作标题,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效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部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3.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答题

(1)“求古今智慧,做中华栋梁。”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

“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拟写标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22个字。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过几天将会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4)下面是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东亚国家传教示意图。请以“西方传教士”开头,把此图转写成一段介绍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按原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__。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悠悠。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先秦的书名,到汉代它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或《诗三百》。

B.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则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C.科普作品,一般或多或少地运用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理趣和情趣。

D.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称自己父亲。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近期的各类口罩生产量,除了满足中国市场以外,还销往海外各国。

B.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C.有无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很多现代作家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D.从无数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优秀成绩,最好每天都进行训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