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A.蘧公孙与马二先生(马纯上)相见。公孙道:“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

    A.蘧公孙与马二先生(马纯上)相见。公孙道:“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晋谒已迟。请问批文章是怎样个道理?”马二先生道:“全不可带词赋气。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所以小弟批文章,总是采取《朱子语类》、《四书或问》上的精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B.马二先生经过一条小街,街上有几个簇新的书店。店里贴着报单,上写:“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程墨持运》于此发卖。”马二先生见了欢喜,走进书店坐坐,取过一本来看,问个价钱,又问:“这书可还行销?”书店人道:“墨卷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

C.话说那日清晨,文瀚楼店主人走上楼来,匡超人问是何事。主人道:“目今我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又要批的好,又要批的快。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我如今扣着日子,若出的迟,就误了一次发售机会。这书刻出来,封面上就刻先生的名号,还多寡有几两选金和几十本样书送与先生。不知先生可赶的来?”匡超人道:“大约是几多日子批出来方不误事?”主人道:“须是半个月内有的出来,觉得日子宽些;不然,就是二十天也罢了。”匡超人心里算计,半个月料想还做的来,当面应承了,当晚点起灯来不住手的批,就批出五十篇,听听那谯楼上,才交四鼓。

匡超人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又做了个序文。选本已成,书店里拿去看了,回来说道:“向日马二先生,三百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不想先生批的恁快!我拿给人看,说又快又细。这是极好的了!先生住着,将来各书坊里都要来请先生,生意多哩!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八回)

注释:①墨卷:指考场所作八股文。②古书:指古代经典书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应试士子为了金榜题名,需要经过评点的历科试卷作为参考资料。

B.从马二先生关于如何给八股文写批语的议论可见八股文是排斥文学的。

C.因为读书人特别偏爱八股文,所以卖八股文选集的生意总是非常兴隆。

D.“将来各书坊里……生意多哩!”说明匡超人评点考卷受到市场欢迎。

2.评点应试的八股文章本只是一项生意,马二先生却“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请简要分析马二先生这样做为什么不合适。

 

1.C 2.要点:对仅行销一时,作为参考资料的考试点评,没必要引经据典、深思熟虑、过度阐释,否则就会错过考生需要的时机,即错过最佳发售时机。 【解析】 1.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本内容看,马二先生问自己精选的八股文选集在书店行销情况时,书店人道:“墨卷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这说明八股文书并没得到读书人的特别偏爱,只是考取功名的参考资料,“行得一时”,表明八股文选集卖得并不好,生意也并非兴隆。故选C。 2.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A文本看,马二先生评点应试的八股文章“总是采取《朱子语类》、《四书或问》上的精语”。所以马二先生评点要耗费好长的时间。从B文本“墨卷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可知,马二先生评点是八股文,选集只是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参考资料。从C文本看,匡超人同样是评点八股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两相对照,马二先生的点评采用引经据典、过分阐释没意义,深思熟虑,花费大量时间可能就会错过考生需要的时机,即错过最佳发售时机,劳而无功。所以说马二先生这样做是不合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信念

谢松良

我清楚地记得,城郊几间厂房失火,我和战友们出警去灭火,后来发生了爆炸,强大的气流冲击下,我什么都不知道了……

灾难中我能幸存下来,是因为爆炸时我被气流推倒在墙脚下,楼房倒塌时,坚硬的墙体和崩塌的楼面形成一个狭小的“救命三角”,为我挡住了其他重物的冲击,让我有机会体验“活死人”是怎么回事

我的内心复杂而沉重,不知道还能否从这里活着出去,不由地想到了女朋友佟佟,我们是在消防支队与地方联谊时相识的,她外表靓丽气质娴雅,以她的条件,找一个比我优秀的男人不在话下,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选择了我。

佟佟,对不住了,以前我出警回来,你总是很担心我的安危,每次我都那么漫不经心,还笑你小孩子气。现在,危险真的来了。

不久,我听到一阵隆隆的雷鸣声,废墟的粉尘在暴雨的冲刷下纷纷遁形。我的脸上、耳朵里的粉尘被雨水冲干净了,就连挤压我的碎石也冲走了不少。我躺在湿漉漉的废墟里,和暴雨前干渴难耐相比,情况要好些了。

一阵微风吹来,一股难闻的腐臭味儿让我感到恶心,甚至有想吐的冲动,可惜我已经没有力气让胃抽搐了,只能干咳几声算是抗议。

我陷入了昏迷。迷迷糊糊中,我被引领到童年的时光里

幼小的我喜欢跟着爷爷去山林里采摘蘑菇。深山老林里,每当看到锈迹斑斑的头盔或者腐烂的枪架子,爷爷就把采摘蘑菇的事忘记了,转而专心地收拾那些烂铜破铁。有时,我们还会遇到尸骨,爷爷就会停下来,对着它先立正后敬礼,然后把散落的骨骸收集起来挖坑深埋,并做好标记。当时我还小,但也知道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

后来,我考上了消防指挥学院,在完成学业之后,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一名消防战士。消防工作有危险,但爹妈不反对我的选择,当过兵杀过日本鬼子的爷爷支持和鼓励我,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

随着光线渐渐变暗,又一个黑夜来临,也是在这时,一阵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从废墟外渐次传来,我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激动起来……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待了几个月出来,一个消息让我无比感动,竟然是闻讯赶来的爷爷率先发现了我的藏身处,我能够获救,他功不可没。另一个却是个不愉快的消息,佟佟竟然和别人订婚了。我以为自己会有泪水和失落,可那段时间我非常坚强。

表彰大会的前一天,市报记者来采访,她问我在当时那种环境里,活下去的信念是什么,我说是两个人,因为我不能让爷爷和佟佟以后见不到自己。

记者接着问:“佟佟是你女朋友吧?”

“曾经的。”我微笑着回了她。

“她最终还是抛弃了你,是吗?你不恨她?”记者感到有些意外。

“不恨,因为她是我永远的信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交代了事故发生后当时境况的艰危,生动而细致地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

B.所谓“有机会体验‘活死人’是怎么回事”,这是“我”对身处危境的自我调侃。

C.小说中“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从废墟外渐次传来”,正面写出营救工作的张弛有度。

D.小说中的“爷爷”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坚信他的孙子即使在绝境中也会坚持到底。

2.小说中插叙“我”的一段“童年的时光”,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信念”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效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部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3.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答题

(1)“求古今智慧,做中华栋梁。”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

“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拟写标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22个字。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过几天将会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4)下面是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东亚国家传教示意图。请以“西方传教士”开头,把此图转写成一段介绍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按原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__。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悠悠。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先秦的书名,到汉代它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或《诗三百》。

B.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则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C.科普作品,一般或多或少地运用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理趣和情趣。

D.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称自己父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