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吴敬梓传 吴征君敬梓,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吴敬梓传

吴征君敬梓,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也。世望族,今群从兄弟数十人,征君尤称于世。康熙末年,父病故,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其妻不忍欺凌,饮恨而亡。征君性闲逸自恣,所施予多以意气出之,不择其人,家故稍稍落。

雍正三年,乡试又不成,遂恶八股取士之法。乾隆间,赵公国麟以博学鸿词荐之,朝夕造请,坚以疾笃辞。或咎之,曰:“吾既生值明盛,即出,其有补斯世耶?否耶?徒持词赋博一官,虽若枚马,曷足贵耶?”卒弗就,去居江宁。江宁雨花台,明所建先贤祠在焉,岁久圮矣。征君与同志议,复其旧,资弗继,则鬻全椒老屋独成之,故愈益穷。先世门生故吏尝所施予然不以屑意。向者贵公子也,冬夕无御寒具。曳敝裘翘首行吟,以为常,谓之暖足,其风趣如此。世所传《儒林外史》征君著也,雕画物态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奸无遁形,虽稗官家言,或亦通人所不知耶。

(顾云《盋山志》有删改)

(乙)雨

[清代] 吴敬梓

轻暖卷帘衣,孤亭暮雨微。落红辞密树,新绿满遥扉。

阶下苔痕长,梁间燕子归。西窗灯影暗,枯坐欲忘机。

(注释)①参(shēn)商:参和商两颗星宿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②谇(suì):责骂。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④枚马:指枚乘和司马相如。枚乘因文学征为官,司马相如因《子虚赋》成为天子宠臣。⑤鬻():卖。⑥此诗写于雍正三年。

1.结合文意,选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1)饮恨而_______

A.国恒     B.生死存     C.河曲智叟以应

(2)持词赋博一官_______

A免冠     B.劳无益 C.以有先生也

(3)故愈_______

A其所不能     B.慕圣贤之道 C.自以为大有所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先 世 门 生 故 吏 尝 所 施 予 然 不 以 屑 意

3.结合上下文,谈谈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则鬻全椒老屋成之,故愈益穷。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曳敝裘翘首行吟,以为常,谓之暖足,其风趣如此。

5.有人说,(乙)诗表现了诗人凄凉的心境;也有人说,(乙)诗描绘了明丽的春景,心境不可能是凄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甲)文(乙)诗回答。

6.《儒林外史》的写成和吴敬梓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请结合(甲)文和《儒林外史》加以分析。

 

1. (1)B (2)C (3)B 2.先世门生故吏/尝所施予/然不以屑意 3.独,独自的意思,写吴敬梓不惜卖掉祖传老屋,独自出资修缮先贤祠,哪怕因此更贫困。表现了他有担当、慷慨好施的高尚节操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4.(征君)拖着破旧的皮衣昂着头边走边吟诵,把这种行为视作平常事,称这样为暖脚,他是如此的风趣。 5.【甲】文写吴敬梓继父亲病故、兄弟失和、妻子含恨而亡之后,雍正三年再次科举失意;【乙】诗正写于此时,诗歌表现了“枯坐”暗淡灯影中,望着窗外的孤亭、暮雨、落红时的孤单、寂寞、悲凉。至于描写暖风、新绿等明丽之景,是以乐景衬哀情。 6.提示:将【甲】文内容与《儒林外史》作品的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等)相联系。 【解析】 1.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 句意:含恨而逝 亡:死亡,逝去 A 句意: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亡:灭亡; B. 句意:或者生存,或者死亡 亡:死亡; C. 句意: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亡:用“无”,没有; 故选B。 (2) 句意:只凭着填词赋诗的才能取得一官半职 徒:只 A 句意:摘掉帽子,光着脚 徒:光着; B. 句意: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徒:白白地; C. 句意: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 故选C。 (3) 句意:所以更加穷困 益:更加 A 句意:增添他原先不具有的才能 益:增加; B. 句意: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益:更加; C. 句意:自己认为大有收获 益:益处; 故选B。 2. 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征君)见到先父的门生故吏,及施予过的人,并不介意。“先世门生故吏”与“尝所施予”是两类人,要断开,“然”表示转折,句首连词,前面要断开。故断句为:先世门生故吏/尝所施予/然不以屑意。 3. 考查加点词语赏析。具体解答方法是:解释词的意思或内容,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结合人物性格和感情分析。“独”是独自的意思,写出征君在众人出资不足之后一力承担,把祖传老屋卖了也在所不惜,表现了征君对先贤的敬重,重道轻财的豪爽气度。 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曳,拖着;敝裘,破旧的皮衣;翘首,昂着头;以为常,即“以之为常”,把这种行为视作平常事;谓,称;省略句,补上主语“征君”。 5. 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解答时,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景物来理解。诗歌写于雍正三年,由【甲】文可知,征君此前经历了“父病故,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其妻不忍欺凌,饮恨而亡”,又“家故稍稍落”,雍正三年,“乡试又不成”,他心境的痛苦抑郁失落是可想而知的。写此诗时心境必然是“凄凉”的。由诗中景物也可看出:孤亭、暮雨、落红、苔痕长、灯影暗、枯坐,都是孤寂抑郁凄凉之景。其中间有的“轻暖”“密树”“新绿”“燕子归”,景致温馨,是以乐景衬哀情,益增其哀。 6. 考查作者经历与文本关系。可以从文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入手。如:因为作者“雍正三年,乡试又不成,遂恶八股取士之法”,《儒林外史》的主题之一就是对科举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因为“兄弟参商”,《儒林外史》中出现严贡生、王德、王仁这样全无兄弟之情只以利益为重的人物;由作者“鬻全椒老屋”修缮先贤祠,演化出杜少卿、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人用古礼古乐祭祀“先贤”吴泰伯的情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节选自《后浪》,有删改)

(材料二)

五四青年节之际,Bilibili网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对年轻人的羡慕、点赞、致敬,引发广泛讨论。

曾几何时,一些人对年轻人“看不惯”,觉得他们“不着调”,有的甚至给年轻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会以一代人的方式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4 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 1 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00后。若放在十多年前,一些人恐怕很难料想到,某一天,那些被他们称作“小皇帝”的一代人竟成为抗疫战场上的白衣天使,成为危难当中的真心英雄,成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精神的践行者。有人感慨地说,疫情中发现90后、00后突然长大了。其实,不是他们突然长大了,而是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了解,疫情中的“现场直播”纠正了固有的偏见。

这也说明,不论时代怎样变化,精忠报国、经世济民、舍身忘我、九死无悔等根植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基因终将代代延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一些年长者对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看不惯”,有爱之切责之深的意味,但未必都科学和客观。反之,一些年轻人习惯于对年长者不耐烦,觉得他们老土、落伍,实际上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的固守正是支撑社会向前的精神元气,永远不会过时。这种各自的固执即是“代际冲突”产生的根源。

《后浪》的特点就在于以欣赏的眼光去解读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赞美的态度去理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以诚恳的致敬去尝试与年轻人谈心沟通,以时代的变化为年轻人加油鼓劲。期待这种真诚谈心促成“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推动前浪、后浪在时代的长河中惺惺相惜、美美与共,共同乘风破浪。

(选自《光明日报》5 月 6 日,有删改)

(材料三)

图1                                图2

1.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摘选自 Bilibili 网站在五四青年节时发布的“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

B.材料二属于文化评论文章,在肯定“后浪”在社会、时代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上与《后浪》观点相同。

C.材料一中的“你们”指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指的是一味固守传统价值观的年长者。

D.材料二中的“代际冲突”需要年轻人和年长者抛弃固有的偏见,通过美美与共来弥合。

2.阅读材料二,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3.材料三的图表能否用于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话的滋味

尤今

①精湛的厨艺能让人拥有一个富足的人生,而热爱美食的人,往往是快乐的人。所以,女儿出世后,我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厨艺传授给她。

②有人问我:“什么年龄才是最恰当的受训期?”我竖起一根手指。对方惊问:“一岁?”“不!”我斩钉截铁地答道,“一个月——婴儿满月以后,便开始训练。”对方以为我胡言乱语,便一笑置之。

③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呀!女儿满月后,每回烹饪,我便把她抱进厨房。她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我快快乐乐地在炉子前挥动铲子。蒸、炸、煮、炒、焖、炖、烩之后,一股股食物的香味,化成一缕缕轻轻的风,飘进婴儿的鼻子,钻进婴儿的被子中,婴儿胖胖的身体都浸在甜、咸、酸、苦、辣的五味杂陈里。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婴儿对美食敏锐的嗅觉就在此刻形成了,婴儿对美食的欲望也在此时萌发了。

④因为深深了解“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让她近在身边,不着痕迹地启发她对烹饪的兴趣。让她和我一起做,把笑声嵌进食物里,把乐趣镶入烹饪中,给她一生一世的快乐记忆。可君十八岁,一进厨房,十根手指便像水里的鱼一样。鱼在水中舞出无限的婀娜,她呢,以食物拼出无数华美的“图案”。

⑤到伦敦不久,她和两位朋友在郊区合租了一所房子。每个星期天早上,农夫会到附近的空地摆卖新鲜肉类和有机蔬菜,价格比超市的贵上好几倍,但是,女儿却觉得物有所值。

⑥她在电邮里如此写道:“蔬菜,就好像是刚刚从泥地里拔出来的,拿在手上,蔬菜的绿,仿佛便流满了手掌。妈妈,您常常说,肉类如果新鲜,叫它一声,它也会应。现在,买了一公斤五花肉,我叫了一声,它果真就应了……”

⑦读到这里,我“哈哈哈”地笑出声来。为了增添生活情趣,孩子小时,我经常“胡说八道”地娱乐他们;现在,孩子大了,居然懂得以同样的方式“投桃报李”!

⑧可君返回新加坡度假的次日,便迫不及待地上超市,买齐东西,大展身手。

⑨她设计的两道菜肴是西式猪肉丸和蒜香西兰花;甜品呢,是烘烤小脆饼。

⑩母女角色互换。她全情投入、满心陶醉地煮;我呢,气定神闲地袖手旁观。

她烹饪不用量匙,全凭感觉,天马行空地挥洒自如。两道菜肴都很美味,最大的特色是味道变化多端,不是开门见山的那种平坦、平直、平淡;它迂回曲折而又峰回路转。我注意到她善用柠檬皮和柠檬汁——柠檬抢味,有先声夺人的霸气,把它加入掺了乳酪碎的猪肉丸里,便恰到好处地驱除了味道的滞腻,并且巧妙地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至于在烘烤得有点焦脆的西兰花上面放入柠檬皮和柠檬汁,却像是一篇布局严谨的“微型小说”,令人有“意在言外”的惊喜。

味道确实不错,可我嫌工序过于繁杂。然而,她却好整以暇地回应:“妈妈,工序多才出精品嘛!”

餐后,她说:“等着我的甜品上桌呀!”

她把桌上堆着的诸多原料“东拼西揍”地搅在一块儿,好像没多大工夫,就变出几盘又酥又香又薄又脆的小饼干。我一块接一块地吃,一连吃了十二块,撑得双眼鼓如金鱼。

可君得意扬扬地说:“每回客人来,我便烤这饼干,大家都赞不绝口呢!我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唤作‘风入口’,因为它就像一股香香的风,轻悠悠地飘进客人的口里!”说这话时,她的眸子溢满了蜜糖般的甜意。

我这个懂得厨艺又热爱烹饪的女儿,在陌生的异乡里,把日子过得像童话一样快乐。

1.默读文本,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0个字。

2.品味下列语言,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女儿出世后,我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厨艺传授给她。(“处心积虑”为什么要加引号?)

(2)为了增添生活情趣,孩子小时,我经常“胡说八道”地娱乐他们;现在,孩子大了,居然懂得以同样的方式“投桃报李”!(“投桃报李”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段详细描述女儿烹饪食物的过程,想象奇特,富有情趣,请作赏析。

4.本文标题“童话的滋味”有哪几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请结合你的阅读思考,为《昆虫记》选择一幅封面画,并简述理由。

A                              B

 

查看答案

下列名著与主题或写作手法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水浒传》——反抗 B.《简爱》《寂静的春天》——自由

C.《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想象 D.《儒林外史》《围城》——讽刺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文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三十而立”(《论语》)、“无人问津”(《桃花源记》)等。

B.王绩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均运用了典故。

C.小说《苏菲的世界》《简·爱》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D.话剧《屈原》、昆曲《牡丹亭·游园》、京剧《空城计》等都是中国戏剧的经典名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