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诗素描·竹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诗素描·竹里馆

曾冬

①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    )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②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空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

③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殒落。

④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一生的道路

1.请在上文第①段中括号里填一个形容词,使它与原诗氛围契合。

2.你觉得上文曾冬的哪句话特别精彩,请摘录下来,并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3.有人认为,上文最后一句中的“一生”用词不当,改为“余生”更好,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1.寂静(清静,安静等只要与“静”有关的词语均可)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给满分 3.示例:我认为“一生”更好。“一生”与前句中的数量词“千年”相照应,使句式工整而富音韵美;“一生”时间更长久,更能突显月亮作为自己给予诗人的安慰之长远,表达了诗人心境的淡泊,对悠闲生活的陶醉。/ 我认为“余生”更好。“余生”指剩余的人生或晚年,写出了今晚“我”有月为伴的欣慰与知足,更表达了诗人今后追求淡泊、悠闲的人生态度。 【解析】 1.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所以可填写的是与“静”有关的词语,如:寂静、安静、清静、静谧等。 2.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作答可从曾冬所写的文章中找出富有特点或意境的一句赏析即可。如:“黑夜张开了眼睛”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幕降临的情形。 3. 主观性试题。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作答。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若用“一生”,从文章内容看,既与“任千年的月光”中的“千年”相照应,也更能突出表现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若用“余生”,更能突出诗人今晚的惬意和满足,也能突出表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___________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

④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⑧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看拼音,写汉字。

我们的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很顺应那颗“心”的感受,与心情有关的字,大都用“心”字旁,比如:心里有悔,叫chàn______悔;心里有愧,叫愧zuò______;愁绪难解,叫忧心chōng chōng______;情绪高昂,叫kāng kǎi________淋漓。

 

查看答案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1)成功是一种态度!——皮尔

(2)硬核,意思是很厉害,很酷炫,很刚,很强。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题目中要包含词语“态度”或“硬核”;(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