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城里的蛙鸣 佚名 ①夜风里有蛙鸣,这城市里的蛙鸣,显出几分怯生生的意味,仿佛蛙们...

    城里的蛙鸣

佚名

①夜风里有蛙鸣,这城市里的蛙鸣,显出几分怯生生的意味,仿佛蛙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城市不是它们的故乡。

②乡间的蛙们,总是鼓足了所有的力气,好像是生怕自己的声气逊于别的蛙,辛弃疾所说“听取蛙声一片”,其实他只听到了“这一片”,他不知道的是,稻田里的蛙声,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是“此起彼伏”的。

③一般情况下,大合奏之前,总是由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青蛙挑头,“呱呱”地喊上一嗓子,继而有三五只,也许是七八只不甘寂寞的青蛙跟上,“呱呱呱呱”地迎合,紧接着,成百上千只青蛙们就都兴奋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仿佛都觉得谁嗓门大谁就掌握了真理似的,一并儿鼓噪起来了。

④青蛙们是有心灵感应的,叫着叫着,它们会突然停下来,像是接到了统一的指令似的。多年以后,我的语文老师讲成语“戛然而止”,我突然就想到了夏夜的蛙鸣,田野里突然安静下来的情景,大约那就是“戛然而止”了吧?待四下里突然安静下来之后,总有几只资历颇深的老年青蛙,用浑厚的嗓音,“咕咕”地叫上几声,仿佛是在做一个阶段总结,也仿佛是在为一个乐章画上完美的休止符。

⑤我那时总喜欢恶作剧,待一片蛙声大作之时,捡起半截砖,退后几步,抡圆手臂,“倏”地扔出去,“啪”地一声砸在稻田里,那些蛙们,受到惊吓,硬生生地把一片“呱呱”声咽回去。

⑥有时候,我不扔砖块,它们偶尔也会突然沉寂下来,在所有的声音静下来之后,会有一只青蛙发出两三声哀鸣,像是求救,也像是挣扎,接着整个稻田会像死去了一般,久久地没有声响。哥哥告诉我,那是蛇出来觅食了。

⑦这些年,田野里的青蛙是越来越少了,这倒并非是它们的天敌蛇类繁殖特别快,这些年,蛇的境遇比青蛙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它们倒常常在一个地方相遇,那地方不是稻田,而是饭馆的后厨。稻花香?不不,应该是葱油香了。前日,微信一个老同学,问:现在老家的稻田里,还有青蛙吗?回信很快,说:那玩意不多了……很贵,要80一斤呢!

这么想来,城里的青蛙倒是幸运的,它们虽然远离了故土,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即使再不能率性地引吭高歌,但散发着臭气的河边,总还是安全的。它们三三两两地,你喊喊我,我喊喊你,用这卑微的蛙鸣,表达着它们的存在,也表达着它们对自己祖先们光辉岁月的向往和缅怀。蛙声一片的场景,也许只能由它们的爷爷奶奶,瘪着嘴,断断续续地,当作童话故事,讲给它们听了吧?

⑨我曾经在城里宽阔的马路上,见过一只青蛙,那是闷热的暴雨前的傍晚,它形单影只,像一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匍匐在水泥路中央,像迷了路的盲人……我想它是很难躲过一劫了,田野太远了,周围都是高楼和工地。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    )到城里来的,但或者是从某个餐馆拼了命逃出来的吧?

⑩听着窗外的蛙鸣,忽然就想起了那个伟大的童话作家,和他笔下的青蛙王子。青蛙,王子;王子,青蛙……亏他想得出来!

1.读散文,可以学着炼炼字。比如第⑨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动词,有人说填“跑”,有人说填“溜”,有人说填“摸”……你觉得填哪个字最好呢?说说理由。

2.读散文,详略安排有玄机。比如本文的题目叫《城里的蛙鸣》,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乡村的蛙鸣”,这算不算详略不当呢?请你谈谈看法。

3.读散文,有时要关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如第⑧段加横线的句子,表面上说城里的青蛙是幸运的,其实它们也很不幸。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有些散文是“卒章显志”的,读第⑩段,猜猜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摸”最好。“摸”指在昏暗中探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只青蛙在陌生城市中生存的艰难(“无助”、“孤独”、“茫然”等词语也可) 2.详略得当。大量描写“乡村的蛙鸣”,用乡村青蛙的自由快乐,与城市青蛙的胆怯卑微形成对比,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写到“对比”即可) 3.我同意这一说法。城里的青蛙虽然暂时安全,但它们①远离了故土,来到了陌生的地方,②不能再率性地引吭高歌,③生活在散发着臭气的河边,④用极其卑微的方式存在着,完全失去了自由和快乐,⑤失去了生存的尊严。所以,它们也很不幸。 4.王子自由高贵,青蛙胆怯卑微,反差极大。可见作者对青蛙及自然界生灵生存现状的忧虑,对人们为了一己私欲伤害生灵的残忍行为的不满,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摸”指在昏暗中探寻,结合前文可知,结合“它形单影只,像一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匍匐在水泥路中央,像迷了路的盲人”“但或者是从某个餐馆拼了命逃出来的吧?”等句可知,乡下的青蛙因为人为的捕杀,生存艰难,这个“摸”字给人丰富的联想,好似这只青蛙因为乡村生存艰难,于是不得不逃离乡村,孤独、茫然地来到陌生城市,无助、艰难的生存着。“摸”字和好的展现了青蛙当时茫然、无助的心理,富有表现力。而“跑”“溜”不能体现青蛙的这种艰难和孤独,故“摸”最好。 2. 本题考查详略安排。(1)文章的详略安排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主题是突出人们对青蛙的伤害,引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2)文章第二到第六段大量描写“乡村的蛙鸣”,写出了乡村青蛙的快乐,营造了一种非常美好的氛围。文章第一段、第八九段写城里青蛙的状态,结合“夜风里有蛙鸣,这城市里的蛙鸣,显出几分怯生生的意味,仿佛蛙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城市不是它们的故乡”等句子可知,城里的青蛙是卑微的,城里的青蛙是从乡下逃来的,逃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捕杀。这里乡村青蛙的自由快乐与城市青蛙的胆怯卑微形成对比,这份对比中,让人进一步感受到城里青蛙的卑微与可怜,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了人类的捕杀对青蛙的伤害,进而引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非常好的突出了主题。故这样安排是详略得当。 3.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八段“它们虽然远离了故土,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即使再不能率性地引吭高歌,但散发着臭气的河边,总还是安全的。它们三三两两地,你喊喊我,我喊喊你,用这卑微的蛙鸣,表达着它们的存在,也表达着它们对自己祖先们光辉岁月的向往和缅怀”可知,这里写出了城里青蛙的幸运是安全的,不幸的是:①远离了故土,来到了陌生的地方;②不能再率性地引吭高歌;③生活在散发着臭气的河边;④用极其卑微的方式存在着,完全失去了自由和快乐;⑤失去了生存的尊严。城里青蛙的幸运和不幸对比之下,更加体现了青蛙失去的之多,故我同意城里青蛙是不幸的这个观点。 4.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结合“蛙,王子;王子,青蛙……亏他想得出来!”可知,这里作者反复的提到“青蛙”“王子”两个词,“王子”是一种身份,是一种比较高贵的、自由的身份,而文章中城里的青蛙则是卑微的,两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呈现一种比较讽刺的效果,由此看出了作者对青蛙及自然界生灵生存现状的忧虑,对人们为了一己私欲伤害生灵的残忍行为的不满,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最贵藏红花

①三月初,寂寞了一个冬天的土地,被一些细而尖的绿叶和花蕾撑破。起初,花蕾和叶子都瘦瘦的、小小的,不怎么起眼。花蕾大概因深冬里闷了太久,一使劲便窜出一大截。慢慢地,花蕾身上的光芒,完全遮盖了身旁蒜苗一样的叶子。等它长到拇指肚那么粗时,便绽开六枚花瓣,里三枚外三枚,交互层叠,一个个漂亮的“高脚酒杯”,便亭亭玉立在大地上。这花儿酒杯高盈寸余,比人类宴席上用的优雅多了。杯里,伸出来三根红艳艳的“吸管”,是的,三根,可以供三只蜜蜂同时“饮用”。

②一阵风过,紫色、白色、紫中透白的“酒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春色,便流溢了出来。

③附身细瞧,三根“吸管”在花杯的底部融合成一根,插进三根橘黄色毛茸茸的“管托”里。原来,这根叉分三丫的红色吸管,是番红花的雌蕊,身旁毛茸茸粉扑扑的“管托”,是花儿的三根雄蕊。

④大名鼎鼎的藏红花,就是这“酒杯”里那一根根红色的“吸管”,说具体点,是雌蕊的三根柱头。所以,藏红花,肯定不是字面意思上显现的是红色的花朵。并且,它也不是原产西藏。藏红花的母亲番红花,老家在欧洲、地中海和中亚等地。之所以叫藏红花,大概是因为在秦汉时期,藏红花跟随张骞沿地中海沿岸从印度和伊朗起身,第一站进驻的是我国西藏,后又从西藏出发,足迹才遍布全国的。

⑤热播剧《甄嬛传》里最歹毒的桥段,应该是后宫嫔妃间争宠时用藏红花让怀孕的对手流产,下手重则会让对方永远失去生育能力。看罢,让人不寒而栗。

⑥藏红花,面目果真如此可憎?

⑦然而,遍查古今中外关于藏红花的资料,无一支持这一观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给藏红花下的定语是:味甘,平,无毒。“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元时,以入食馔用。后入药,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惊悸。”

⑧在这段文字里,我看不出藏红花哪里可憎。相反,它入药可散郁,活血,还可入佳肴,都是些与人为善的品质。

⑨古西班牙人称藏红花是“红色的金子”,阿拉伯人仰其为“天堂的味道”,伊朗人说它是“帝王之色”,印度人称赞它是“使女人美丽的花”……如今,藏红花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染料,最棒的调味品,最高级的香料和最贵的草药。说它贵,是因为想要获取1克(对,是1克)干燥的藏红花,大概要从200朵番红花里人工采摘后,剥离干燥。

⑩现代药理研究后,列出了藏红花一连串的功效——花蕊中含有的藏红花酸、藏红花素和藏红花苦素等,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改善心肌供血供氧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

⑾至此可见,宫斗剧《甄嬛传》中,有关藏红花的那些邪恶用法,毫无科学道理可言。

⑿细细想来,生活中的某个人,如果突然间发狂或者使坏,大都不会是因为一种植物,而是因为心中的欲望。

(选自祁云枝《我的植物闺蜜》,有删改)

1.读完全文,我们终于知道了关于藏红花的“真相”,它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

2.古西班牙人称藏红花是“红色的金子”,阿拉伯人仰其为“天堂的味道”,伊朗人说它是“帝王之色”,印度人称赞它是“使女人美丽的花”……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人对藏红花的称谓?说说你的理由。如果对这四个称谓都不满意,你也可以自己来给它定个称谓,并说说你的创意。

3.宫斗剧《甄嬛传》污名藏红花,为了给藏红花“正名”,作者做了哪些努力?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鸾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说,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瘥。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十余日,香犹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

(选自张华《博物志》)

〖注〗①登日并瘥:指当天就痊愈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帝不,以付外库           ②西使乞见,烧所贡香一枚

③长安中百里闻香气         ④帝厚礼发遣饯送

2.上文记载的是汉武帝时期长安城里的一次瘟疫,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情节可用四字短语概括为:西使献香——武帝慢待——西使再献——_________——长安大疫——_________——帝纳其言——疫病解除——厚礼相谢。请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四字短语,使情节完整。

3.汉武帝谥号“武”,即“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读了上面这个小故事,你对汉武帝有新的认识吗?

 

查看答案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诗素描·竹里馆

曾冬

①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    )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②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空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

③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殒落。

④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一生的道路

1.请在上文第①段中括号里填一个形容词,使它与原诗氛围契合。

2.你觉得上文曾冬的哪句话特别精彩,请摘录下来,并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3.有人认为,上文最后一句中的“一生”用词不当,改为“余生”更好,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___________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

④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⑧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看拼音,写汉字。

我们的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很顺应那颗“心”的感受,与心情有关的字,大都用“心”字旁,比如:心里有悔,叫chàn______悔;心里有愧,叫愧zuò______;愁绪难解,叫忧心chōng chōng______;情绪高昂,叫kāng kǎi________淋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